返回列表 发新帖

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111)》曲式分析

[复制链接]

1188

主题

2681

帖子

506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063
发表于 2023-1-15 2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作品简介

这首奏鸣曲是一个双乐章作品,这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中并不多见。两个乐章在内容和情绪上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从第一乐章对生命的宣泄到第二乐章超凡脱俗的宁静,整个过程形成了对听者的强烈冲击。晚期的贝多芬不会被创作题材局限住,他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两个乐章表现了他对创作技术技巧掌握的纯熟。
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



整个引子占据了 18 个小节,作品悲壮的情绪由开头减七和弦逐步扩张和更多更充分的附点节奏体现,附点节奏发展引出了藏在和声中的主题动机,在 12-13 小节中上声部的上行级进到 C,与第四拍中声部的降 E 和最后 13 小节第一拍的 B 组成了主部主题 C-降 E-B,贝多芬将之后想表达的主部主题运用复调思维藏在其中,这样复调形式的乐句创作手法也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重要特点。
呈示部(19—69 小节)主部主题的连续两次强调出现,打破了引子部分的悲壮情绪,表达了动机主题的坚定态度。之后十六分音符跑动素材在音乐上激动地宣泄情绪,29 小节处以赋格的进行模式再一次在 c 小调上确认了主题动机。除了以复调的对位模式表现了主题动机外,还通过转调的形式将动机在其他调性上再次呈现。副部主题旋律在左手轰鸣的和声中歌唱般出现,贝多芬频繁且仔细地使用了速度和表情记号,来表达这个歌唱性的副部。然后主题动机通过模进和八度扩大了音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并对主题动机在右手模仿进行。
展开部(70—91 小节)使用了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常用的赋格段写作手法,呈示部的主题在左右手同时出现,为再现部主题衔接形成了强有力地推动。72 小节发展部对主题动机进行了节奏形态上的变化,进入 76 小节后主题动机时值变长,并以左右手互相模仿的形式将动机持续发展,延续着动机的张力。在 81 小节开始使用颤音加强主题内容。贝多芬在动机发展上执着地重复,展现了他对音乐形象理解的坚定态度。
再现部(92—146 小节)在主部主题音域的扩大和延续中发展。在再现部副部中对第二遍副部主题进行扩充,结合贝多芬对表情、速度记号的使用,旋律的表现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第一乐章在再现部连接的逐步发展中推向了结束部,贯穿整个乐章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素材在最后得以展现。146 小节是最后一次主题内容呈现,贝多芬连续将动机素材进行强调,似乎是表达心中最后的挣扎。
乐章最后以左手乐句线条整体方向向下跑动进行,更加顺畅自然地接到第二乐章咏叹调的内容,最后下行跑动与之前呈示部上行跑动素材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之后宁静质朴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



该奏鸣曲第二乐章在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结构上它是以一个小咏叹调的变奏曲形式展开的,占据了整个奏鸣曲三分之二的篇幅,从乐曲长短篇幅来看这是在他其他的奏鸣曲中不曾看见的。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使用了较为简朴的音乐素材,展现了对生命,感情,哲学的探索。第二乐章通过节拍的改变和节奏的变化将动机像枝叶一般伸展开来。
主题与第一变奏使用了 9/16 拍,第二变奏使用了 6/16 拍,第三变奏使用了 12/32 拍,第四变奏之后都使用了 9/16 拍。
整个变奏曲的主题(1—16 小节)进入质朴且纯粹,使用了第一乐章副部主题作为素材,与第一乐章内容相互联系,承接了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优美旋律。如歌的主题展现了贝多芬旋律乐句创作的美妙,人声歌唱咏叹式的旋律乐句在乐曲中呈现。
第一变奏(16—32 小节)主题在左手增加了辅助音,右手调整了节奏律动后整体变的活跃许多,他有意加快变奏的律动使乐句情绪不会因为太过沉静与美好而失去动力。
第二变奏(32—48 小节)在进入时对前面整体节奏律动进行了较大的紧缩和调整。在拍号上从原来 9/16 到 6/16 并采用了更小单位的附点可以体现更有活力的律动,以此来对主题进行发展。
第三变奏(48—64 小节)在 6/16 的节拍基础上,变为 12/32,并采用了更小单位的节奏型,这样的律动变化从主题开始不断延展到第三变奏,让开始如歌的咏叹调一下发展成为一个活跃激动的变奏主题,从容大度,将主题变奏推向了高点。
第四变奏(65—100 小节)开始重新回到了 9/16 的拍子中去,由于节奏型趋于平缓,这个变奏也不再有前面第三变奏的激动,而是以一个相对平缓诗意的方式慢慢倾诉。这个变奏的长度相对之前几个变奏略长一些,贝多芬陈述两次主题动机,似乎在这个变奏中想要在前面热情似火的主题后,给予音乐最纯粹的思考,主题的一切又回到了开始那个神圣的能量。
在第四变奏之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插部段(100—130 小节)。贝多芬在整个插部似乎脱离了一切束缚,通过颤音铺垫,将主题素材呈现,连接后半部分除了主题素材在节奏上变形发展,连调性也开始不断地游离。贝多芬对主题生长式的变化,左手声部与右手声部呼应发展,直到好像触摸到了天堂与地狱一般,再通过调性的探索与寻找,最终灵魂回归肉体,重返 C 大调。
进入了第五变奏后(131—146 小节)圣神庄重的主题又扑面而来,经过前面对生命的思考和不断探索,乐章主题迎来了最庞大的一次发展和进化。左手源源不断的和声织体进行赋予了主题异常强烈的推动力,这样蓬勃的生命力在曲终之前不断增长,仿佛诉说着贝多芬自己对生命探索的无限向往。
与第五变奏相连接的是第二插部的内容(147—159 小节)有分析者认为将这个部分归到第五变奏中去,在这里笔者因为这一段的内容与主题相比较并没有像之前几个变奏一样完整的呈示主题,并且调性没有在这个段落像变奏主题一样不断确立,所以作为了第二插部以呈现。
第六变奏(160—171 小节)的进入伴随着大量颤音延续着主题发展,完整的变奏主题发展配合左手和声织体律动,增强了这个第六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的延续性。这里颤音的表达与第一个插部类似,好像在诉说着人们的思考永远不会停歇。音乐的发展好像经历了人生百态,仿佛轮回一般,最终回归原点。
<hr/>其他作品曲式分析内容请关注本专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