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1月27日,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古尔达因心脏病去世。
外界对于这个噩耗的第一反应出奇地一致——不相信。因为就在一年前,这位音乐界的老顽童曾让奥地利媒体有模有样地报道过“古尔达病逝”的假消息。所以这一次,大家不免怀疑古尔达是不是又在顽皮地与大家开玩笑。
然而,消息最终被证实是真的。这位古怪的音乐家真的在他人生的第70个年头离开了人世。
这一天,恰好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莫扎特的诞辰日。
很多人都知道,古尔达对莫扎特有着特殊的执着,堪比如今的“追星狂”。他经常说想在莫扎特出生那天死去,然后升入天堂,以便“和莫扎特一起在粉红色的云朵上四手联弹。”
最终,他竟真的如愿以偿,于偶像诞辰之日驾鹤西去。这不禁让人感慨,一切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古典音乐界,古尔达并不是第一个如此沉迷于“追星”并富有成就的音乐家,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01
比古尔达早一百年的德国音乐家勃拉姆斯,是贝多芬的坚定追随者。
勃拉姆斯所处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在欧洲蔓延开来,并且也渗透到勃拉姆斯的灵魂深处。但作为贝多芬的忠实“迷弟”,他又执着地追求古典主义的音乐表现形式。
他在音乐上的终极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按照古典原则造就的贝多芬式的全能作曲家。
了解勃拉姆斯的乐迷都知道,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创作了整整二十一年。这样漫长的创作历程,并非是他偷懒拖延,更不是才华不够,而正是源自对偶像的敬畏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勃拉姆斯20岁时,就被老师舒曼称为“贝多芬继承人”,这个称号同样给他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22岁开始进行自己的交响乐创作时,他立志要写出和“(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
但谁也没想到,他会花费二十年时间,认真研究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在创作自己的交响曲过程中,勃拉姆斯也总是久久不能下笔,甚至一度向朋友写信表达强烈的自我怀疑:
我可能永远无法写出一首交响曲!当我创作时,背后总是传来巨人的脚步声,那是个什么滋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十多年的推敲、琢磨,勃拉姆斯终于写出了《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同时,他也从未停止对后面几个乐章的构思。直到1879年,历经21年,这部《c小调第一交响曲》才终于完工。
最终,高雅脱俗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如勃拉姆斯所愿,这首曲子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他的作品终于和自己偶像的名字,紧紧捆绑在一起。
而勃拉姆斯也终于和贝多芬一样,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骄傲、整个人类的骄傲。
02
时间拉近到上世纪中后期,钢琴家古尔达无比热切崇拜着比自己大将近200岁的莫扎特。
同为奥地利人,古尔达在维也纳的家离莫扎特故居只有几百米。
他一生都执着地认为自己和莫扎特之间存在的某种神秘的联结,事实上似乎也是如此——当代演奏家中,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和莫扎特气质如此相似的人,在音乐里像高贵的太阳神,生活里又像有着独特气质与个性的怪小孩。
古尔达曾说:“我冥冥之中觉得莫扎特在将他的经验传授于我,我总是突然受到他的启示,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做。”
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事实上,当我们对一个人的作品足够熟稔,那些来自作曲家的影响自然会深入骨髓。
当古尔达早期以比较纯粹的古典钢琴家身份活动的时候,莫扎特就是他演奏和录制次数最多的作曲家;而80年代以后,当他对爵士的兴趣与日俱增,古典作品在演出中的比重日渐减少时,莫扎特依然是他不变的保留曲目。
他对莫扎特的音乐语汇是如此地熟悉,以至于他的原创作品《咏叹调》《为自己而作的协奏曲》等曲目中,都有着与莫扎特极其相似的气质。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98615711991169024
或许,曾经的古尔达并不被学院派接受甚至备受质疑;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媒体用世俗的眼光称呼古尔达为“悲情的跨界者”。
但那又如何?他终究用纯粹温情的音乐作品打动了后人,正如200多年前,他的偶像莫扎特并不关心音乐体裁的革新,一心只追求“好听的音乐”。
03
作为古尔达的学生,阿格里奇也深受老师的影响,在音乐上有自己执着且专一的偶像。
身为一名阿根廷人,阿格里奇不像出生于奥地利的古尔达一样,本国历史上就有非常多的古典大师,并可以与之建立起联结。
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她还是挖掘到了自己灵魂中的挚爱——舒曼。
阿格里奇不只一次公开表达过对舒曼的热爱,她直言尽管贝多芬、莫扎特也可以带给人感动,但舒曼的音乐有一种非常直接的、通往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灵魂的悸动是自发而意想不到的。
从她的演奏与录音频次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阿姐对舒曼的喜欢。我们无法完整统计阿格里奇至今录制过多少版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但单就市面上流传开来的,至少就有二十多个版本。毫无疑问,这是她一生挚爱的作品之一。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598615912143273984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曾被阿姐演绎的《童年情景》打动,这也是阿格里奇非常喜爱的舒曼曲目之一。很多钢琴大师都弹奏过这首曲子,但鲜有阿格里奇演奏舒曼时所显示的强烈个人气质与风格。
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曾提到过,舒曼曾在脑海中虚拟出两个人物:Florestan(弗洛雷斯坦)和Eusebius(尤西比乌斯),他们是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孪生兄弟。
而在他的作品中,这两个意象也经常存在,代表了两种极端情绪。一种是像Florestan一样热情冲动、勇敢执着;一种像Eusebius一样深沉内敛,富于思考。
阿格里奇显然是非常懂舒曼的,在演奏时,她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两种情绪。时而豪放热情,时而低沉忧郁,音色铿锵有力。同时,阿姐的演奏还带有独特的、自由的孩童稚气,让音乐具备了她独有的迷人光彩。
04
1887年,阿图尔·鲁宾斯坦出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同样来自波兰的前辈、比他大77岁的肖邦,成为了他之后几十年演出生涯中绕不开的标签。
如今,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鲁宾斯坦已然被视为肖邦钢琴作品最知名的诠释者。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鲁宾斯坦尽管深爱着这位前辈音乐家,却并不经常演奏肖邦,原因是他无法忍受大众对肖邦作品“柔弱、病态、浪漫”的统一认知。
没错,尽管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感性、脆弱、忧郁”的代名词,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非常理性、阳刚的一面。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鲁宾斯坦移民美国后,发现在这里肖邦的作品并没有被浪漫乐派所扭曲,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重视乐谱原意和阳刚的方式来演奏那些动听的旋律。
渐渐地,他演奏的肖邦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而鲁宾斯坦也被认为是还原肖邦原貌的革新人物之一。
这位后辈,以自己的力量,挖掘出了肖邦音乐中的另一面,也为后人还原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伟大音乐家。正如指挥家巴伦博伊姆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
是鲁宾斯坦让我了解了肖邦。他高贵‘宏大的演奏风格与当时流行的像患了结核病似的病态、感伤的肖邦演奏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鲁宾斯坦几乎录制了肖邦所有的钢琴作品,成为演奏肖邦音乐的代表性钢琴家之一。
是的,在很多音乐家的内心,都有一个跨越时空、不断激励自己的“偶像”,他们在对前辈的崇拜与模仿中不断探寻、前行,直到自己也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大概才是最顶级、最高端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追星”方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