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创作,讲究一个悟字,想要创作一种特定类型的音乐,就需要对这种类型的音乐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它有哪些元素,那些常用技巧,以及制作出比较成熟完整的作品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以一首我很喜欢的Chillstep作品Shooting Star为例,对它进行简单的结构解析,学习它的音乐结构,以及表达技巧。当然,对于没有乐理基础的人,设计到乐理的部分也可以忽略,借助于现代的音乐制作软件,比如FL Studio这种,不懂乐理,懂音乐结构,只要多花点时间调试,也是能创作出完整且具备商业化价值的作品的。
首先申明,我非专业音乐制作人士(个人一直从事的是互联网应用和技术相关的工作,算是个非资深架构师),只是大学时有多一段时间的制作经验,都是些实验性的小片段,创作音乐的目的主要是,一个人太无聊了,创作点东西抒发一下个人情感,让单调的生活多点趣味性,另外,创作音乐的过程和做架构,写代码,极其相似。
什么是Chillstep?
我个人对音乐的口味比较独特,从小受到的音乐熏陶是港星时代的流行音乐,初中开始接触电子音乐(不是土嗨,某某DJ之流,是来自于国外的合成器电子音乐),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逐渐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比如Chillstep和House,一个讲究的是干净轻灵的氛围,一个嗨到不行,但对于个人而言,它们不冲突。
我喜欢Postrock(后摇),一个人凌晨4点半的时候戴着耳机,听着情绪拉满的后摇,看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那是一种很寂寥,但又充满感受的体验。还有Synthwave,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合成器浪潮,每次深夜写代码时听着The Midnight的Sunset、Los Angeles,幻想自己开着敞篷跑车,行驶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马路上,粉红色之中带着点橙色的夕阳漂浮在地平线上,那种感觉是能让你精力爆棚的。
你所爱的音乐,就是你的生活。
回到正题。
genre of electronic music that has evolved from dubstep. 维基百科是这么定义Chillstep的。
简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上面关于Chillstep的描述,是符合历史的,但从其本身意义来讲,是不正确的。
上面翻译过来就是“从dubstep演变而来的电子音乐流派”。事实上,在我看来,Chillstep与Dubstep是骡子和马的区别,它们有关系,但不是同一个“物种”。
如果想要了解Dubstep是何种音乐,可以去听一下Deadmau5、Skrillex、Knife party的一些作品,Dubstep,我觉得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燥”,睡NMB,起来嗨的那种燥,期间夹杂着疯狂且不合常理但又异常顺耳的Step所表达的Angry、Crazy Happy的情绪,Dubstep和一般音乐最大的不同是,它以鼓点和切片为节奏,鼓点在这里作为歌曲的主题,而非伴奏,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理解。
那么,Chillstep到底是什么呢?
Chillstep是一种介于轻音乐和电子音乐之间的一种音乐,它吸收了电子音乐的鼓点和相关合成器音色,也吸收了轻音乐简洁轻松的特点,但它更具表现力和张力,在声学频谱上的表现更加完善(它低频高频完备,还有合成器音色来渲染氛围)。
一般来讲,声学频谱表现好的音乐,它不是那么容易让人厌倦。比如纯正的轻音乐,钢琴独奏,除了一些大师的著作比如贝多芬进行曲(大师能把钢琴独奏搞出一个团的演奏效果来),大部分听个几遍就腻了,但像Chillstep、Synthwave、Postrock这种类型的音乐,它的声学频谱表现都很均衡,也都更注重情绪上的表达,不容易听腻,Postrock比较特殊,它的频谱总体偏低,通常给人一种压抑、痛苦、愤怒的感受,但是它有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那部分就是高频。
Chillstep,顾名思义,Chill+Step,Chill可以理解为氛围,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Step则是鼓点,低频部分,负责情绪深度的表达。
Chillstep是比较注重氛围渲染和情绪表达的一种音乐类型。
推荐一首Spaarkey的Just Smile,属于比较激进的Chillstep,但情绪上拉满。
Shooting Star结构解析
Shooting Star这首歌是国人创作者Little End于2018年发行的一首歌曲,它的前奏让我想起了Flower of the North这首Chillstep,这首歌由瑞典创作人Killigrew于2016年发布,我大学的时候用《你的名字》给Flower of the North这首歌做过混剪,点击率还蛮高的,后来网易云说有版权问题,把视频给下架了。
视频在此(原始视频找不到了,网易云Web端这个下架视频的链接也失效了,从手机端Mlog视频点击分享复制的链接,然后在Chrome控制台扒到的mp4视频源地址,终于把这个视频找回来了):
北国之花(《你的名字》混剪)
https://www.pianoworld.cn/video/1600512888149536768
回到正题。
前奏
首先从前奏开始分析起。一般来讲,Chillstep的前奏,氛围感最为关键,Shooting Star这首歌曲,前奏使用的是epiano,也就是电子琴,主要注重旋律的表达,电子琴的音色,没有普通钢琴那么“硬”,比较好烘托氛围,表达一种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然后通过Reeverb 2创建一个比较有纵深的氛围感。
按照下面的参数调教Reeverb 2即可达到对应的效果。
Reeverb 2 参数
和Flower of the north类似,走的是同一个电子琴音色下的双线节奏,高频为主,低频和弦为辅。它们可以说采用了极其相同的结构,都是是异步+同步的模式,高频主旋律开始的时候有低频伴奏,一个小节内的主旋律完了之后低频旋律再接上,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这个歌的前奏每一小节之后都停了一段,这种比较巧妙,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混响上的噪点较多的一个缺陷(也可能是故意为之),让你能够第一时间进入这首歌的氛围里面,第二小节和第一小节内容是一样的,因为这首歌一开始就是前奏,它没有一个过渡,而两个小节之间有又比较大的留白,所以第二小节其实是要强化第一小节的内容的,这首歌的第二小节不适合有变体,否则就会很突兀。
从第三小节开始,高频点位拉高,第四小节开始有节奏变体,为后面的节奏展开埋下伏笔。
有一个小细节,其实这首歌开始就有个自然环境的底噪,像是夏日晚上七点的乡下,有那种自然在“呼吸”的声音,其实就是特别小动物在移动,还有微风拂过植物,植物伸展身体发出的声音,和杰伦的《稻香》异曲同工。
第三小节开始时,背景中开始有间或的虫鸣声,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一个“知识点”,Chillstep这种类型的音乐是用自然环境声比较多的一种音乐类型,因为你要打造Chill的氛围,通过自然环境声给听的人大脑制造一种场景效果,让人沉浸下来,感受这种轻快,这种方式是比较自然,符合人的认知的。
前奏的每一小节刚好10s,0:40s的时候前奏结束,进入节奏变体,底层还是用的前奏这四小节的主体节奏,但是加入了比较多的旋律点,就好像镜头慢慢拉大,开始呈现整个“故事”的面貌。
下面是歌曲的链接。
第一幕 把情感表达出来
如果把旋律比作歌词的话,那这个变体部分就是对前奏的一种解释,前面不是说前奏给人一种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吗,在这一节,节奏变体的时候通过旋律就要把情感表达出来,但总体上是一个铺垫,铺垫什么呢,这一段只是开始释放情感,但不意外着开始就是高潮。
这一节是比较考验乐理的,比较熬时间的一节,一首Chillstep够不够吸引人,都在这一段了。没有乐理知识的话,就是多尝试,多听,如果你听过的音乐比较多,大概是能找到你想要的表达的情感的旋律的,找不到也没关系,节奏简单点,听一点古典钢琴乐,可能会获得灵感。
第二幕 场景的切换
这里其实有个关键步骤,那就是前面变体与鼓点节奏之间的过渡,不要小看这个过渡,事实上,现代音乐花就花在这个过渡效果上,如果你了解电子音乐,了解house,future bass,big room这些电音节上比较受欢迎的音乐类型,那就知道,它们的过渡效果,简直疯狂,但也带劲。
说这么多,核心观点就是,如果你不是特别懂节奏与节奏之前的衔接,那么过渡效果可能比节奏本身还要重要,否则就会显得很死板,这个个人有过经验,明明我的旋律还可以,为啥歌听起来就怪怪的呢,没有那种整体感、完整感,其实就是缺乏好的过渡。
Shooting Star这里用的过渡也不复杂,FL内置的3x OSC、FLEX还有Sakura配合自动化剪辑,加上EQ 2,是能轻松配置出这个音色的,甚至如果你觉得你对音色比较敏感,Autogun这个插件里面上千种音色也有可以调教成这种感觉的。
一般来说,这个从前奏变体到第一段高潮的过渡,除了通过这种自动化剪辑配合特殊音色来实现,还可以通过Pad+军鼓的倒置切片来实现,核心的其实就是一段Arp(电子音乐中的琶音)。
琶音,其实就是个分解和弦,在电子音乐里,情绪上必须欢快,所以电子音乐里的分解和弦通常是从低到高来演奏,琶音就是不断重复这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达到一种Progressive(渐进式)的效果。
在Chillstep这里,琶音通常用作过渡还有通过自动化剪辑控制音高音量声场等一系列参数来创造一种情绪复杂,或者说比较有层次的听觉体验。而在Progressive House里多个轨道的琶音配合Chord(和弦)能够当作歌曲的前奏,也能当作Drop(高潮)后的过渡来使用,甚至能从头奏到尾,贯穿整首歌。
典型的如Alan Walker的Fade,开局就是特殊调制过的琶音,从头琶到尾,不过中间还是前奏的各种变体,配合Lead(主音色,通常是合成器合成的具有连续性的音色),不过要说到玩琶音,还属Alan Walker的领路人Ahrix、K-391,这位被Alan Walker亲口承认过其早期音乐就是在youtube上“学习”的Ahrix,你能在Alan Walker很多作品(比如Fade和Ahrix的Nova)里发现Ahrix的一些风格,其影响不可谓不深。
甚至后面这电音界三兄弟还合作了一首风格化拉满的End of Time,把琶音玩到极致的Ahrix从没想过有一个戴面具的羞男自卑男靠一首Faded把电子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最喜欢Ahrix的Evolving,堪称教科书的编曲结构,有想学习Progressive House的可以去研究一下Ahrix的一些编曲技巧,在当时那个年代,Ahrix能够拿出这么具有开创新的作品,称为风格化P House始祖确实不过分。
第三幕 动次打次起来
到了这一part,过渡之后鼓点响起,其实就是第一个高潮,在P House里面,管它叫做Drop,想象一下,你从人挤人车挤车的闹市区开到了无人区的荒野大马路上,那还不得加速度狂飙啊。
Drop就是开始加速情绪释放,这个释放是前面前戏了那么久,一直在烘托氛围,那这个时候时机成熟了,是时候进入正式的情绪释放过程。
Shooting Star这首歌的鼓点比较简单,Clap加个Reeverb 2的声场,让它湿一点,擦擦每四步填充,配和渐隐渐显的Arp,维持一种渐进式一直在往前走的听觉体验。
鼓点有些变化在里面,咚Clap咚咚Clap,_ Clap咚咚Clap,中间刻意漏一拍,而渐进式的擦擦刚好盖过了这一拍,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个Drop核心就是节奏和打击乐合拍,高频音符和鼓点刚好在一个点上,情感表达最大化。和弦没有变,依然还是开始的和弦,但是这个时候的节奏经历过第二节的变奏,这是第三变,第二节的电子琴节奏由于要考虑连续性,起手还是前奏,但到了Drop,前奏的起手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如果继续用,会显得曲子很呆板。另外,这个第三次变奏也是衍生自前奏,电子音乐有个核心原则,就是从一而终,得有一个节奏(情绪)打底,贯穿始终。
如果觉得这里的变奏,你的乐理hold不住的话,可以使用另一种合成器,比如Lead类型的合成器音色,编写相对简单点的节奏来配合鼓点,大道至简,音乐有时候越简单,越能让人产生共鸣。
第四幕 丰富层次感
Shooting Star的第四节用吉他来和第三段的变奏,把层次感体现出来。弦乐会给人一种比较细腻、小忧伤的感受,也能丰富频谱表现,给人思考的空间(毕竟不能整首歌一直欢快,那没啥可听性,听多了容易腻)。
一首Chillstep最精华的几节就讲完了,后面就是前面几节的重复和排列组合,中间嵌入不同的过渡效果或者留白,制造段落感和起伏感,还可以加入新的音色,来演奏之前已经演奏过的旋律,进一步突出层次感,避免重复段落造成的听觉疲劳。
以上,仅个人理解,学习就是分解和模仿,多练多想为什么这么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