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6—1791年
吾不能写莫扎特,唯能崇拜耳。——理查德·斯特劳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地利萨尔茨堡。他是天才的典范:天赋异禀,年少成名,并成长为最耀眼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数次改变作曲体裁,谱写了多首伟大而动听的旋律。
童年的莫扎特是琴键上的大师、那个时代的音乐奇迹。他那同为音乐家的父亲利奥波德慧眼识珠,早早地发现了莫扎特姐弟俩的音乐天才。从小,父亲就带着他和姐姐周游于欧洲各国首都和宫廷做巡回演出。利奥波德既是他们慈爱的父亲,又是勤勉的经纪人。他给他的孩子们穿上最时髦的衣装,一脸淡然地拒绝一般人的邀请:“非贵族与名流不交。”小沃尔夫冈5岁开始作曲,7岁时已是老练的演奏家,8岁时就作出个人第一支交响曲。关于莫扎特早期的作品,利奥波德曾心满意足地写道:“当人们在演出单上发现作者是个7岁的孩子时,那将会何等地轰动!”
就连怀疑者也认识到莫扎特早熟的才华并非骗局。13岁,他已经显露出对音乐的无与伦比的理解。据说当时著名的作曲家约翰·哈塞(1699—1783年)如此评价:“其年尚幼而有事迹若此,诚难以置信,若有成人如此亦足称奇。”
莫扎特的多才多艺令人称奇。他作过室内乐、歌剧、交响乐、弥撒曲,发明了钢琴独奏协奏曲,他对复调的运用、清澈的旋律风格与巧妙的和声变换富有启示性。他作曲的速度也是传奇式的——创作《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只用了16天;传说《唐乔凡尼》的前奏是他在首演的前夜完成的。从青少年时期活力张扬的小提琴协奏曲到华丽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魔笛》,再到后期的古典大师之作《单簧管五重奏》,他的天才并没有随时间的消逝而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他35岁英年早逝,给音乐界留下一个难解之谜:若他活到老年, 音乐将会是何等光景?
莫扎特的同行们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位天才的赞誉。他是当时从政的音乐家约瑟夫·海顿(1732—1809年)所说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魔力之音”让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年)肃然起敬。公众的评价则更加多样。有人说他最后的三支交响曲“太难”,也有人说他的其他作品过于大胆而复杂。无论如何,在莫扎特与世长辞时,他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时至今日,无论外行、内行,皆有一点共识——正如一位指挥家所言,莫扎特的音乐兼有“严肃的魅力与崇高的优美”。
莫扎特的上流社会资助者们的态度则一致得多。莫扎特常年贫困,常因无法独立而沮丧不已,他那少得可怜的薪金使他和雇主们的关系如疾风骤雨,来去匆匆。1773年起,他开始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1781年,国王约瑟夫二世把他召到了维也纳。仆人的身份和微薄的俸禄让莫扎特大为不满,遂愤而请辞。是年6月,“大主教下令将他踢出朝廷”。
玩兴与严肃的结合伴随了莫扎特一生,也闪现于他的作品之中。莫扎特儿时颇多愁善感,父亲的严厉使得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求认同:在维也纳时,6岁的莫扎特跳到特蕾莎女王的大腿上索要拥抱。成年后的莫扎特身材矮小,任性的奢侈中尚存儿童般的幼稚。他对性事毫不避讳,以至于有时粗鲁无礼;虽幽默风趣,但低俗污秽、口无遮拦。他曾写给初恋情人这样一句:“我要寻一良夜,在你床上拉屎,让它嘎吱作响。”
这个将作曲视为“快乐与激情所在”的作曲家并未孑然一生。在生命的晚期,他同父亲的关系再度恶化,但他对妻子康斯坦泽的感情,虽遭父亲的反对,仍历久弥新。尽管如此,当利奥波德于1787年逝世时,已在维也纳定居的莫扎特在一段时间内作品大大地减少了,担心陷入贫困的莫扎特还给资助者、朋友和他在共济会的伙伴写了求助信。尽管从未家徒四壁, 莫扎特仍不得不靠教学生和表演养家糊口。他一直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他深爱时髦服饰, 还要偿还在朋友和发行人处的借债。
莫扎特的遗作《安魂曲》(也成了他自己的“安魂曲”)是一个谜。据说作曲家萨列里出于嫉妒给莫扎特下了毒,而当时莫扎特受一封匿名信委托,正狂热地创作《安魂曲》。更加接近真相的说法是,他死于急性风湿病发作(同时,一个贵族资助者曾试图将莫扎特的作曲伪造为己出)。无论如何,莫扎特简朴的葬礼(事实上也并未简朴如穷人)将一切谜题埋葬在了地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