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对于作曲家有多重要?
虽说“作曲家一定要会弹钢琴、学作曲一定要有不错的钢琴基础”已成为共识,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对于作曲家而言,钢琴的重要性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首先聊聊钢琴的构造。
钢琴有着乐器中最为宽广的音域,88个琴键囊括从大号的最低音到短笛的最高音,可以模拟出除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外所有乐器的演奏。
同时,钢琴是仅有的两三个能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乐器:十几个音组合的和弦、复杂的织体、哪怕是一部包含几十个声部的交响乐,都能做成缩谱在钢琴上演奏,这点是其他管弦乐器不可比拟的。
钢琴和其他乐器的音域对比
基于钢琴的以上特质,接下来聊聊它对于音乐创作者的意义。
我曾在作曲家应具备哪些“硬实力”和“软实力”?中提到过,良好的内心听觉和对音响的想象力是作曲家最重要的素质。所谓内心听觉,是作曲家不借助任何乐器,即可在大脑中“创作和演奏”出符合作曲规则的音响组合和织体,甚至可以提前“看”到更细节的乐谱形态,从而提笔记下这些灵感。
科学地学习钢琴是培养创作者内心听觉和音响想象力最有效的方式。
钢琴作为能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和声性乐器,和大部分情况只能演奏单线条音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从古到今,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不计其数,不管是对于初学的琴童还是职业作曲家都是很好的学习宝藏。对于从小就开始演奏和欣赏大量钢琴作品的同学,这些声音潜移默化地被大脑记忆和储存,并转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形成优秀的音响想像力和内心听觉能力。
在百年前创作和演奏不分家的大环境下,我们熟知的西方作曲大师们基本上都是职业钢琴家。无论是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圣·桑到近现代的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些交响巨匠,还是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这些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在钢琴演奏领域都是少年成名。对钢琴研究不深的作曲家大概率只能局限于为自己熟悉的乐器创作,很难成为一个全面性的作曲家。
可能我说的有点绝对,但大概率确实如此。
比才、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没有写过著名的钢琴作品,但他们也是从小学钢琴的。(图:马勒)
排除音乐性的因素,只从乐器的演奏技术上来看,擅长钢琴的作曲家想为小提琴、单簧管、圆号或声乐等创作,只需一定时间了解演奏/唱技巧即可写出符合该乐器特性的作品。举个例子,巴托克不会拉小提琴,但不影响他写出史上最难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写作钢琴作品著称的吉纳斯特拉不会演奏弦乐,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具有极高水准的大师之作;钢琴演奏出身的西班牙盲人作曲家罗德里戈不会弹吉他,但不到40岁就创作了最著名的吉他协奏曲……
反过来讲,管弦乐器出身作曲家如果不了解钢琴,短时间内想创作一首发挥钢琴技巧的作品,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即使是帕格尼尼这样伟大的小提琴作曲大师。但非钢琴出身的作曲家,如欣德米特,在青年时代在“恶补”钢琴后,也写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
在现实中,即使是不精通钢琴演奏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也必备一架钢琴(含电钢琴和midi键盘)作为辅助。全程仅仅靠一支单簧管或一把小提琴作为辅助乐器就能完美地创作出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经过了多年严格的钢琴训练培养出了内心听觉和音响想象的能力。
著名影视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学钢琴。
当然,出众的钢琴演奏水准和是否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是不完全相关的,能够熟练地借助钢琴来构思和摸索自己心中的声音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技能。对于学作曲,我建议一定要学好钢琴。在学作曲的过程中视奏和感受四大件(和声、曲式、配器和复调)的谱例,或弹奏管弦乐缩谱只能借助钢琴来完成。从个人经验来讲,我的固定耳和内心听觉的能力也得益于小时候学习钢琴和聆听大量作品。在生活中,我的大脑中能随时“播放出”想听的音乐,可以精确到每一个声部的细节,甚至能产生出新的创作灵感。
钢琴出身的作曲家并不是没有缺点,他们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实用配器手法的了解远不如长期在乐队中排练耳濡目染的管弦乐出身的作曲家。尤其是在写大型管弦乐作品时,他们往往需要花更多时间来了解乐器的性能。
当前在国内外的任何一所音乐学院,不仅作曲专业设置钢琴课,民乐、声乐、管弦乐甚至艺术管理等音乐商业类学科都把钢琴作为必修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20世纪现代音乐的兴起,很多作曲家都不再是钢琴出身,包括目前美国、德国音乐学院很多本土白人作曲学生的钢琴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个现象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深入探讨。
文章转载自作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