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地对我来说是艘过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漫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这支曲子我不知道从何弹起,我永远离不开这条船,但我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perfume too strong. It's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剧情赏析:
海上弃婴
穷困潦倒的小号乐手麦克斯走进一家乐器店,迫于生计只得卖出珍藏多年的小号,然而由于战争摧残,爵士乐逐渐失去市场,小号只剩下收藏价值,麦克斯与老板反复讨价也无济于事,只得低价达成交易,临走前恳求吹奏最后一曲来缅怀告别这位相伴多年的老友。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旋律时,店老板拿出一张拼接的老旧唱片,播出一段相同的钢琴旋律,麦克斯满脸的震惊和感动,在老板的请求下将那段海上传奇娓娓道来——
几十年前大西洋上的弗吉尼亚号游轮,搭载无数上层显贵和下层移民,频繁往返大洋两岸,上层显贵在头等舱的纸醉金迷中纵情歌舞,下层移民聚集在甲板上焦急的期盼到达新大陆,随着一声激动的“America”,远处自由女神像若隐若现,如灯塔一般指引新移民追寻美国梦。。。
游轮上锅炉工丹尼总是在乘客下船后到杯盘狼藉的头等舱“淘宝”,这日他收获不佳,兀自抱怨时却在钢琴上的柠檬盒里捡到一个弃婴,善良的丹尼无比欣慰,把婴儿当作上帝赐给自己的礼物,在底层船舱里,丹尼竭力为婴儿创造最优越的条件;面对锅炉工友们的“冷嘲热讽”,丹尼坚称盒子上的“T.D”是“Thanks Danny”予以回击,为了纪念在新世纪第一个月发现婴儿,丹尼为他取名1900认定了这个孩子,工友们不再嬉闹,庄严肃穆,不约而同地反复吟唱“Thanks Danny”,环境恶劣的锅炉房里此刻闪耀着人性最伟大的光辉。
童年丧父
童年的1900生活幸福,是游轮上名副其实的“团宠”,视若己出的父亲丹尼得知“T.D”只是柠檬广告商的名字后仍倍加关爱,朝夕相处的船员们也为1900创造最美好的童年生活,而那位言行古板却心地善良的船长,面对1900的恶作剧,“气急败坏”地说这孩子在船上违反了“法律”,却被锅炉房里的丹尼以一句“Fuck the Laws”予以回敬。
可惜好景不长,某天风雨大作,锅炉房的一根铁链因剧烈摇晃而意外脱落,不偏不倚的击中丹尼的后脑,尽管及时抢救,但仍在与1900陪伴三天后不治身亡,1900不幸再度成为孤儿,游轮甲板父亲的葬礼上,他第一次听到远处飘来的钢琴声,1900命运就此转折;他循声爬到头等舱,隔着屏幕看到富丽堂皇的大厅里那家钢琴,刹那间1900尘封的天赋被唤醒,沉寂的心扉被打开,一个天纵奇才的钢琴家就此走上舞台。在因户籍问题躲避追查神秘消失一段时间后,某天夜里1900突然出现在头等舱开始弹奏钢琴,相比1900的突然现身,他的曼妙琴声更加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只有船长再次板着脸告诉他这不合规定,同父亲一样,1900以一句“Fuck the regulations”予以回敬。。。
海浪漫舞
听到这里,店老板和麦克斯都忍俊不禁,店老板告诉麦克斯这艘弗吉尼亚号游轮在战争期间被改为医用船,此刻已是一堆被塞满炸药的破铜烂铁,不日便归沉大海。麦克斯止住笑容,连忙来到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前,这与此刻落魄失意的他倒显得命运与共,只因他们同有一段意气风发的光辉岁月:彼时麦克斯凭借出色的爵士演奏,轻易成为这艘豪华游轮的小号乐手。可惜上船不久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受不了风浪颠簸的麦克斯晕船狂呕,狼狈不堪,就在此时——
一位身着礼服,举止雍容的年轻绅士站在他面前,表示自己有良方可医,说罢从容带麦克斯进入陈有一架钢琴的空荡大厅,开始弹奏《Magic Waltz》——黑白琴键上流淌着华尔兹音符,灵动的指尖似在波涛中优雅漫步,游轮在暴风雨中随海浪起伏,两人一琴在晃荡的大厅中潇洒共舞,拉开了影史上最惊艳浪漫的帷幕。麦克斯终于克服晕船,随手撷来一瓶佳酿尽情享用,这位演奏者似乎为有人能与他共赏杰作而露出会心的笑容。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平淡的退场显然不适合这场究极浪漫华丽的音乐会,随着戏剧性地撞坏船长卧室大门,两人被罚去锅炉房干活,麦克斯至此终于得知对方就是那位传奇的海上钢琴师——1900,最好交情见面初,这场海上奇遇也让两个音乐灵魂自此产生共鸣,引为知音。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琴键岁月
麦克斯足够了解并相信挚友仍躲在旧船某个角落,费尽口舌才让管理员推迟炸船日期,坚称1900仍在船上,并极力向工头讲述与这位传奇钢琴师共度的岁月——
游轮头等舱供达官显贵们享乐的乐队演奏,注定因天纵奇才1900的存在而花样百出,那句“Fuck the regulations”如烙铁般刻在1900的基因里,从不按乐队领班的安排循规蹈矩,总是在演奏一半时即兴演奏爵士乐,一人之力带动全场的换快节奏,俘获所有乘客的向往大洋彼岸的热情奔放的心。琴声即心声,从未踏足陆地的1900却能精确洞察人心,1900用钢琴向身旁的麦克斯描绘了视野中的几个乘客:一位与情夫私奔的华贵老妪,一位陷入前尘往事的伤感男人,一位眼角流泪与情人跳探戈的年轻女子,一位身着他人礼服混进头等舱的不速之客。。。1900仿佛有读心术般用不同风格的琴声惟妙惟肖的描绘各人的过往,窃取灵魂。
但只有在从小长大的下等舱,1900才会为那些底层旅客演奏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可是再优美的天籁之音也敌不过那一声声“America”对乘客的诱惑,前一秒沉浸在1900琴声里的旅客,下一秒就作鸟兽散,人去船空,无意间加剧了1900对陆地的厌恶,以至他拒绝在轮船靠岸时为任何人演奏。直到某个晚上,1900独自演奏时,角落里传来了手风琴嘹亮深情的应和声。手风琴手是个意大利老人,两人于是攀谈起来,老人家道中落,命运多舛,妻子私奔,儿子病死,只留下一个女儿,但他仍未丧失对新生活的渴望,老人对大海的向往和探索不禁让1900亦有些动容。
指尖斗舞
苦苦找寻好友未果,麦克斯仿佛回归故园一般,对船上的一切熟悉又陌生,眼望昔日的大厅此刻已然荒废,尽显“草木枯杨,曾为歌舞场”的落寞与无奈,思绪不禁又回到那场钢琴世纪对决——
播种在1900内心深处对大千世界的向往逐渐萌芽,他到通讯室偷偷与外界联系却收到并不友善的回应;某日两名不速之客径直闯入,1900仿佛做错事被抓现行的孩子般慌不择路的逃窜,却被告知原来是某位著名爵士乐“发明者”莫顿久闻1900大名,下战书以期在钢琴上一决雌雄。
来势汹汹的莫顿极为傲慢,甚至拒绝和1900握手,蔑称其为“水手”,两人约定三首曲目定胜负。莫顿点燃一只香烟放在琴上,然后娴熟精准的弹奏自己作曲的“Big Fat Ham”,演奏结束在欢呼声中拿起那支恰好燃烧到琴身边缘的香烟,烟灰却不掉落,颇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自信气势。毫无竞争意识的1900似乎有些不知所措,苦思冥想后弹奏起平安夜的旋律,结束后也依样向观众挥手致意,这个举动显然惹恼了莫顿。
第二回合莫顿拿出另一佳作“The Crave”,全场叹为观止,连1900也被琴声打动落泪,到他的回合竟然凭借绝对乐感和精准记忆把莫顿的作品复刻了一遍,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1900是在模仿对手,不禁发出一篇嘘声。
感慨于1900的惊人记忆,莫顿更加恼怒,最后拿出炫技作品“The Finger Breaker”,1900终于感受到莫顿的敌意,于是也要了一支香烟放在了钢琴上,发挥十成功力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怀好意的爵士发明家,只见琴键上指尖如飞,两只手电光火石般生出残影般化作四只手,演奏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单人四手联弹的高难度乐曲,演奏完毕,全场观众瞠目结束,鸦雀无声;满头大汗的1900用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以胜者的姿态把香烟递进莫顿的嘴里。
斗琴三个回合1900从茫然到感动再到愠怒,心中从未有过强烈的胜负欲,甚至最后一回合也不过想教训一下这个亵渎音乐的对手而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900完全把个人情感蕴含在音符中,赋予了音乐灵魂,而全程面无表情、态度倨傲,眼里只有输赢的莫顿,不过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演奏机器罢了,艺术如果失去感情,还能称之为艺术吗?斗琴结果高下立判,1900在观众的簇拥下拥抱胜利。
缘生缘灭
声名大噪的1900愈发得到陆地的关注,由于他不愿下船,甚至有音乐公司带着唱片上船录制他的作品。起初1900面对这个毫无感情的机器提不起任何兴趣,但透过那两扇心灵的窗户,看到舱外一个姑娘的美丽脸庞,情窦初开的1900完全为之着迷,饱含深情的弹奏完那曲“Play in love”,仓内的曼妙琴声与窗外的美丽少女的,构成一段天衣无缝、绝美动人的影像。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录完后1900却拿走唱片不愿自己的音乐流入俗世,面对违约的指责,1900坦然答道自己经常反悔。他只是要将最珍贵的音乐送给最心爱的姑娘;在钢琴上率性洒脱的1900在面对感情时却紧张木讷,在雨中甲板上迟迟没能送出手中的唱片,却意外得知这位姑娘正是那位意大利风琴手唯一幸存的女儿,夜幕降临,1900偷偷潜入女舱,轻吻熟睡的意中人,这种轻薄冒犯的举动,也只有自小离经叛道的1900才会用来表达爱意。
只可惜,直至姑娘下船,1900仍未能送出那张倾注心血的唱片,惆怅烦闷的1900将唱片掰碎扔进钢琴里——才被后来的有缘人乐器店老板捡到重见天日。往后的岁月,1900仍像之前一般演奏,但内心终究放不下对姑娘的思念,于是他用和姑娘父亲相似的理由,想去陆地上听听大海的声音,麦克斯自然明白好友的心意,虽然他更坚持认为1900应该去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所有船员一同送别1900,他是已故善良锅炉工丹尼的孩子,是所有船员看着长大的孩子,更是弗吉尼亚号游轮的孩子。走下舷梯时,1900却停下脚步,望向远方一望无际的高楼大厦,陷入沉思,片刻后摘下帽子抛向空中决定去留,随着帽子飘到海里,1900毅然决然返回游轮,所有船员都为1900回到大家的怀抱喜不自胜。。。
曲终诀别
麦克斯在乐器店取回1900留给世界的绝响——“Play in love”唱片,重返游轮试图用挚友留给世间唯一的声音唤出1900,功夫不负有心人,角落里一句“Hey Conn”将全片泪点推向高潮,1900向多年未见的老友第一次吐露心声:
他之所以没有下船,便是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数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所触及的不过游轮的方寸世界,所弹奏的不过88个钢琴琴键,而面对浩渺如烟、无限延伸的陆地世界,面对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的现代城市,面对奔波劳碌、拥挤不堪的匆忙人群,对他而言,就像女人太漂亮,旅途太漫长,香水太浓郁,他不知如何在陆上继续像在船上一样演奏,与他而言,最好的结局,就是同弗吉尼亚号游轮一道,结束生命,归于大海,对他而言——这是最好的归宿。
麦克斯当然了解好友,知道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下船,尊重1900的选择,含泪与挚友作最后的诀别。
一曲肝肠断,不闻曲终人聚散。
讲完1900的传奇故事,乐器店老板不禁为之动容,慷慨的归还了麦克斯的小号,告诉他一个好故事要比一把小号珍贵得多,心情沉重的麦克斯接受了老板的好意,也许他此刻受好友启发明白了艺术之于自己更珍贵,收起小号告别老板,落寞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阴郁的小巷中。。。
影片析评:
1900——理想而纯粹的艺术家之梦
1900便如同金庸笔下的小龙女一般,遗世独立的他们用人间俗名倒有些格格不入,关于他究竟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由于影片本就采用了偏魔幻现实的手法,自也不能以常理度之,我个人倒倾向于1900是麦克斯所理想的影子,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现实中的麦克斯落魄潦倒,为生活所迫卖出陪伴多年的小号,这对任何艺术家都是难以接受的,而1900在游轮上却从未因生计发愁,潜心沉醉在岁月美好的音符中;麦克斯的爵士小号虽然也能一时赢得满堂彩,时过境迁后也只得沦落为一个二流乐手,而天赋异禀的1900却能娴熟掌握所有风格的音乐并深入洞察人心,对音乐的驾驭已然随心所欲、至臻化境,俨然不失为殿堂级大师的水准;麦克斯身材臃肿,神情憔悴,而1900气度雍容,脸上永远洋溢着自信。。。1900身上几乎具备了麦克斯所需要的一切理想的特质。
而让麦克斯真正羡慕的,是与1900初次见面那场海浪共舞中的率性张狂与放荡不羁,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才是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那便是——打破陈规:从老丹尼到1900,这对父子似乎与“laws”和“regulations”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怜的船长屡屡成为父子口吐芬芳以及海浪共舞的背景板;艺术的每次发展都离不开打破前人留下的教条桎梏,从巴洛克音乐,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直到当代的百花齐放,就是源于诸多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天才音乐家的创新突破,开启新的潮流风尚,各领风骚数百年,才让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有着取之不尽的活力源泉。这也许是每个艺术爱好者都渴望活成的样子吧。
1900为何不愿下船?对大城市皈依者狂热的反思
1900不世出和不出世的天才,从未中止过对陆地生活的向往,在即将登岸时却退缩了,宁可结束生命也不愿踏足内地,对一个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船上的人,这种行为似乎有些牵强甚至反智,其实弗吉尼亚号游轮就是1900的故乡,如果把这部影片看做是抽象化的从小生长在田园乡村,长大后不愿去繁华都市的普通人故事,是不是就容易理解多了?不愿进城,只因对这片故土爱得深沉。相关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部童年剧《迪迦奥特曼》中奥比克一集,同《海上钢琴师》一样,两者均为超现实手法来表达这种冲突,从小生活在村庄的奥比克为了阻止对村庄进行现代化改造,想尽手段惊吓人类,当意识到以前的村庄再也回不来,心如死灰的奥比克同样选择结束生命。电影中的1900又何尝体会不到这种无力回天的心境,他不愿下船,只是为了坚守心灵最后一片净土,善良的船员正如淳朴的村民,田园生活总是舒适安逸,无忧无虑的,可一旦加入移民潮去追寻美国梦,灯红酒绿的纸醉迷金,奔波劳碌的碌碌终生,对1900而言只是无尽的精神内耗,选择为艺术殉道,葬身大海,才是这位天才应得的浪漫结局。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随波逐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但是1900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引以为傲的卓著才华,荣耀名利于他唾手可得,高超炫技更是信手拈来,而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像现实中的麦克斯那样活得身不由己,许多年轻一代背井离乡到一线城市品名内卷,身为他乡异客还要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身心俱疲,哪有余裕谈理想和艺术?然而时代越进步,科技越发达,这种大城市皈依者狂热的浪潮反而越加剧,返乡日期只剩过年的短短数日,来不及多看家乡几眼就要匆忙返岗。也许很多人都从未认真考虑过更喜欢舒适的田园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家早已在机械化的社会生活中麻木,只剩下追随大部分人的脚步,不禁思考:大城市生活真的比乡下田园要好吗?大家心中或许早就有了答案。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将至,大家总是不停四处游走,追逐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也许到最后才发现,故乡才是苦苦追寻的那片心灵净土。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与《钢琴家》对比:艺术与生活之辩
作为钢琴主题最优秀的两部电影,《钢琴家》与《海上钢琴师》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前者改编自真实历史,完全写实,后者脱胎于小说作品,着重写意;前者基调痛苦压抑,后者氛围浪漫率真;前者钢琴家在战乱中苟且求生,在生死存亡之际用虚弱无力的手指,在架着罐头的钢琴上倾心竭力演绎最后一舞,终于唤醒纳粹军官心中残存的良知,艺术挽救了他的生命;后者钢琴师在邮轮上受万众倾仰,在沉船前夕却躲藏在昏暗的角落,在与挚友尽诉心声后依旧不愿意履足陆地,把生命献给艺术和大海;前者描绘了一幅饱尝战争迫害的人间炼狱,却在片尾战火消弭后钢琴家重返舞台给予观众一丝慰藉;后者勾勒出一座富有艺术温情的海上家园,却在最后钢琴师和邮轮共同消亡留下无尽的寂寥伤感。。。
两部电影通过音乐艺术给予观众的心灵震撼是难分高下的,但谈到艺术总是离不开生活,我从不苟同任何艺术高于或低于生活的观点,没有艺术的生活仿佛一潭死水,是一具失去灵魂的干枯躯壳,而没有生活的艺术犹如空中楼阁,不过是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两者唯有相互交融,彼此兼顾,才能触及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温度,直击心灵的最深处;关于艺术和生活之辩已是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话题,我们既有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甘愿为艺术梦献上一切,也有古人笔下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身处不同的处境,为他人决定艺术还是生活本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假设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钢琴家》不愿为纳粹演奏而惨遭杀戮成为艺术殉道者,《海上钢琴师》最终登岸成为享誉全球的钢琴大师,结局是否一样的耐人寻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