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演奏家系列:哥德堡变奏曲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1170

帖子

13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64
发表于 2023-2-18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编号BWV 988),其来历颇为有趣。据福克尔(Nikolaus Forkel,1749-1818)的《巴赫的一生、艺术及其作品》记载:1741年,俄国驻德累斯顿宫廷的公使冯.凯瑟琳伯爵访问莱比锡时,巴赫献上了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原来,伯爵患有失眠症,便委托巴赫写一套变奏曲,以便他的琴师哥德堡每晚在他难以入眠时演奏。巴赫的这首变奏曲并非伯爵所要求的安眠曲,而是为了使伯爵安静一些,带有一种“镇定而愉快的性格”。伯爵对此曲百听不厌,称之为“我的变奏曲”,还送给巴赫一只脚杯和100个法国金币表示感谢。后来才华横溢的演奏家哥德堡在自己29岁时英年早逝,而他的名字却因为巴赫的这部作品被人们所牢记。
《哥德堡变奏曲》的结构很特殊,也很精巧。全曲共32首,第1首是主题,经过30首变奏后,第32首平缓地重新回到主题,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给人一种无始无终,循环不已的感觉。作曲家使用自己早先创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萨拉班德德舞曲作为主题,由一个声部显示,然后出现第二声部加以模仿,及第三、四声部等等。各个声部依次进入,围绕着主体进行交替,互相变换、追逐,从而使整个赋格曲形成完整和谐之美。《哥德堡变奏曲》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其间的变奏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咏叹调、序曲、卡农、赋格、沉思曲、舞曲等等。在这样一个狭窄的基础之上,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极尽巴洛克音乐之技巧,将复调音乐的绚烂发挥到了顶点。有趣的是,经过音乐学家的考证,变奏中的一些旋律取材于德国17世纪的民间音乐,经过巴赫的处理,德意志民族的情感得到了一次提炼和升华。
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部《哥德堡变奏曲》和巴赫的其它作品一样,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33年,《哥德堡变奏曲》才被波兰著名羽管键琴女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第一次公开演奏。而实际上,真正使这部变奏曲广为人知的是加拿大著名钢琴家古尔德。巴赫的音乐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总是非常艰深枯燥的,是理智且逻辑性很强的音乐。相对于浪漫时期的作品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巴赫的音乐很难称得上动听,但古尔德对巴赫作品的演绎改变了大多数听众对巴赫的印象。他毕生致力于演绎巴赫的作品,并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钢琴家加夫里洛夫说过: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宫廷的婚宴、舞蹈、狩猎,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而古尔德的演奏恰恰最大地体现了这一点。他1955年第一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即他去世的前一年再次录制该曲,前后差异巨大的演奏呈现了巴赫音乐的两重世界,正像人生乃至宇宙的终始一般。


这部作品如同一匹战马,人人都想驾驭,从大键琴家、钢琴家乃至其它乐器的演奏家们都想一试身手。历来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名家数不胜数,除以上提到的两位名家,还有最先在钢琴上演奏它的美国著名女钢琴家图蕾克、席夫、佩拉西亚以及彼得・塞尔金等等。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间最久(超过60年),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的演奏家。她在1998年以85岁高龄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观众只能叹服岁月给她沉淀下一份旁人无法企及的涵养。她曾经说:你们是用你们的形式演奏巴赫,我是用巴赫的形式演奏巴赫。而匈牙利钢琴家安德拉斯・席夫,凭优雅的琴音、细致的触觉和对每颗音符的严谨态度,在乐坛享有尊崇地位。他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旋律十分优美,勾画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精美,十分具有穿透力,音色接近于管风琴。
当代美国钢琴演奏名家佩拉西亚虽然以演奏肖邦、莫扎特、舒曼的作品而闻名,但近年来他在SONY所录制的巴赫键盘作品也广受好评。在2003年他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清澈而透明,显得平和而宁静。每首曲子在他的处理之下都十分的自由,演奏最显著的是声音的色泽流畅而轻松,个性十足,刚发行就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然而,当人们听过太多极富个性的版本之后,反而更加期待一种对巴赫的纯朴本真的演绎。彼得・塞尔金带来的正是这样一个不施粉黛、清新自然的“哥德堡”。“咏叹调主题”是全曲32个段落中最著名的,彼得・塞尔金的处理则显得平和稳重,淡然的气度反而让人更加听清了巴赫这个极其优美的旋律。在接下来的30段变奏中,他的速度处理既不慌张也不乏动力,第一、第二变奏的演奏音符弹性十足,颗粒分明。第七、第十四变奏这样富有巴洛克纷繁复杂的装饰意味的段落中再现出古钢琴特有的音色和触键。第十三变奏松弛而闲适,展现出古朴雅致的美感。30段变奏一气呵成,完全没有落入每一个变奏所设定好的情绪和速度的窠臼中。再次回到“咏叹调主题”时,一切绚烂便归于平淡,听者也如同精神都被淘洗了一遍之后,不由得神清气爽起来。
另外RCA公司出版的克劳迪奥・阿劳1942年的录音,DG公司出版的肯普夫1970年的录音都是赫赫有名的版本。今天,市场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四五十种《哥德堡变奏曲》的唱片,不胜枚举。
作为一首变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其规模是空前的,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主题深沉凝重,充满了富于理性的思考,这是垂暮之年的巴赫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次回顾和反思。
引源:本文作者吕莉、张齐,原载《飞天》, 2010年第二十期
附.周海宏丨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淡定,原来也可以是卖点!
朱晓玫的音乐会我去听了现场——此前微信上对朱晓玫的各种介绍文字(你自己去找吧,有许多文章,挺好看的,有些还很感人),使我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所以我早早就订了她在北京音乐厅演奏会的票。此前我已听说,朱晓玫演奏会的票在许多地方被炒到数千元一张。她的整场音乐会只演奏巴赫!而且仅演一首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不仅音乐会一票难求,而且音乐会的票被黄牛炒到数千元!这在当今的古典音乐会上,无疑如同天方夜谭般令人称奇!——朱晓玫的钢琴演奏会怎能错过!
现在说说那天的感受:
在朱晓玫音乐会的现场,我一直在努力区分,哪些感受是她的演奏带来的,哪些是此前读介绍她的微文带来的,哪些是音乐会前播放的她的专题电影带来的(音乐会的上半场其实是放的一部关于朱晓玫的电影)。我先剥离掉了前期投放文章对我期待的影响,又剥离掉了电影对我现场情绪的影响;进而我又剥掉了“在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坚持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对我的影响;我又剥掉了朴实无华、简朴淡定,在巴赫的音乐中追求禅、道与佛的精神对我的影响……我在努力剥掉这一切其实与音乐无关,但又恰恰影响艺术感受与价值评价的色彩。我所做的这一切剥离,让我想到了(也许这样说有些毒舌),在“星光大道”选秀节目中,我力图剥掉大衣哥身上让我产生感动的大衣,以及包裹在大衣下面,我看不见却又帮大衣哥填充进去的东西。当我认清稀缺可以当作卖点(包括淡定、孤独、朴素、真诚、笃敬……),纯真可以用来煽情时,我剥离掉了营销团队包装在朱晓玫个人以及她的音乐会外面的包装,我努力让自己的感受回到音乐自身,回到朱晓玫的演奏,回到钢琴演奏音乐会价值的根本——来自听觉引发的审美体验。
朱晓玫的演奏自然流畅、优雅美好、朴实专注,加上音乐会上半场看的电影拍的不俗,这让我感到整个晚上都挺美好!感谢生活中可以有这样的夜晚,感谢朱晓玫及其团队为北京人带来了这样美好的夜晚!这是每一场让我觉得不错的音乐会后,都会有的感慨。
但是从总体上看,朱晓玫的演奏给人的感觉是单调!演奏平淡无奇,音乐表现单一,情感变化幅度狭窄,对比(各方面)很不足,缺少想象力。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建构是非常宏大而复杂的,作品的情感幅度非常之大,对应的,要求演奏家的心灵也要广阔而宏大,特别是需要很强的理性分析与控制力。用一种情绪基调,一种审美意象统领全局,结果必然是单调平淡的。朱晓玫想力图把整首作品的精神状态归到Aria(即变奏的主题)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这就极大地狭隘化了巴赫这部鸿篇巨制的精神空间,减少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感情容量。演奏家想把禅、佛、道融在主题已属牵强,再用这种基调统领全曲,就好像是以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为基调去统领他的全套交响乐(巴赫的这首变奏曲有三十多个变奏,段落数相当于9部交响乐所有乐章加一起那么多)。
在我看来,造成音乐单调感的原因,并非完全由于演奏者用佛、禅、道之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去演绎巴赫,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部作品技巧艰深,而朱晓玫的技术驾驭力对演奏这部作品来说有些吃力!现场很明显可以感觉到,这首作品已经顶到她钢琴演奏技术能力的极限了,更大的幅度变化对她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了。对这样一部有三十多个段落的鸿篇巨制而言,朱晓玫的演奏在理性架构上也显得随意性大。她弹了这么多年这个作品,实际上还是分析不够透彻,凭自然朴素感觉太多,想设计,但是在演奏中基本上是顺着感觉走了。其实在我看来,朱晓玫本人的悲哀是:爱上了一首并不适宜她的作品。我想,如果她弹德彪西可能会更好些。但是我实在找不出能够比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更适宜把淡定做卖点的作品了。
巴赫的作品本来就曲高和寡,而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又是最冗长而复杂的。此曲既难又长,还不能单抽出一段来作为音乐会曲目演奏;三十多个变奏,奏一次要四五十分钟,能让人一次听完都已实属不易,要想弹得精彩动人,可就真的是太困难了;要想在音乐会上演奏,那就更需要超人的自信与勇气。可是,此曲由于是巴赫的巨作而十分出名,在音乐史上是很重要的作品;结构复杂、技巧艰深得令人望而怯步,对演奏家的智力与体力都是挑战,就是再天才,能力再出众的钢琴家也要下苦功练习;对那些需要音乐会效果的演奏家,特别当红出名、商演不断的演奏家而言,去练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正因为以上原因,《哥德堡变奏曲》成为音乐史上地位最重要、最出名,但是在音乐会上却是演奏得最少的作品。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就执着于演奏这首作品,这是需要怎样的淡定呀!反过来说,在当今这样喧嚣、浮躁、快节奏、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里,真的是再难找到一首比《哥德堡变奏曲》更适宜把淡定做卖点的作品了!
其实在我看来,朱晓玫票房的奇迹,是因为她的团队商业运作很成功——成功地把这个时代最缺的东西:淡定,作为卖点定位。我认为,朱晓玫仅演奏一首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会所创造的票房奇迹,是一个文化现象!真正值得品味的是她的现象,而不是她的演奏。对此,听听其它人的演奏,对比一下纯音乐的品质就知道了;如果做一下因素替换,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如果演奏者是音乐学院里的青年教师,如果朱晓玫身上没有那么多文化层面的色彩,如果朱晓玫演奏的不是《哥德堡变奏曲》……就都不会有黄牛炒到数千元的奇葩现象出现!
总之,我欣赏朱晓玫的执着,赞叹她的运作团队的智慧,也拥护他们的事业与生意,但是,我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单就这首作品而言,朱晓玫所获得的名声与她的实际水平不符;她的音乐会创造的票价被炒到数千元的票房奇迹是商业运作的成功,卖点定位的智慧,而不是音乐会中音乐的品质物有所值。
作者: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前任副院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20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发表于 2023-2-18 13: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文人相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