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的数码味是高频颗粒感。
数码味的产生原因,是中频信号和高频信号的相位和/或幅度,相对原始声音出现了偏差,因而整合后的声音,出现了突兀的高频信息。
可以说,数码味是特殊机制产生的高频噪声(而本底噪声是全频段都有的)
数码味并非只来自数字器材,模拟器材一样可以产生数码味。
之所以叫“数码味”,是因为”上古“的模拟系统,基本没有啥高频信息。是数字系统提升了高频解析力之后,才出现了这个问题。
数码味的来源:
母带。录音设备有可能引入高频噪声。为了让声音更好听,录音师有时会调高高频的音量,这样就产生了过剩的高频信息。还有各种滤波算法,也会产生高频噪声。这很常见,女声歌曲半数都有。音乐界不少人还觉得这种高频噪声是一种高级的声音。
播放器调EQ。原理同上,高频音量如果调高了,就会出数码味。
解码器。DAC芯片型的解码器,用的是sigma-delta反馈机制,很容易产生高频震荡波,这是纯粹的噪声。运放也有类似的机制。有的DAC芯片也会调EQ,那么原理就同上两条。R2R型解码器完全没有这两个问题,对比一下就很明显。(当然R2R解码器高频偏少,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功放。如果功放推力不够或过大,则中频的输出波形会与原音不同,这样与高频整合后,就会出现突兀的高频信息。但是二者的听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觉得声音乏力;而后者非常吵闹。另外,因为音箱在不同频率的阻抗不同,如果功放的反馈机制不到位,可能导致高频音量过大,出现数码味。
音箱。音箱的频响曲线很难做平。有的音箱故意把高频做多,这样就出数码味,特别是齿音明显。分频器会导致中频喇叭和高频喇叭的相位发生偏离。如果设计不够好,导致输出的声音也有相位偏差,就有可能出现数码味。
线路。所有的线和连接点都可能制造噪声。线材不是玄学。当你的系统素质高到一定程度后,很容易听出来线材的区别。
对策:
廉价的消除数码味的方法:降低速度。所谓“女毒”。比如CS4398解码芯片,比如胆前级。但是,乐器的高频声音就彻底没法听了。不说交响乐,就歌曲伴奏里面的吉他、钢琴、架子鼓声音全完蛋,总不能只听清唱吧。
正解,当然是每个环节都要避免产生数码味。但是很容易矫枉过正,造成高频过少。又要高频足够,又没有数码味,才是高素质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才是高好听。那么基于上述分析,高好听必然是高保真的:频响平、没有多余的波、相位准、速度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