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钢琴教育家麻里子女士在访问中国时看到了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学习钢琴完全不同于日本家长做法,感慨道:为了让孩子学好钢琴,家长付出的比孩子还要多,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孩子学琴这件事情左右,其实,麻里子女士的话并不无道理。
每个周末的时间,市少年宫钢琴培训班是“琴妈”聚集的地方,记者在这里看到前来送孩子学琴的于子芳女士,谈到做“琴妈”的经历,于女士也是颇有感触。在一年半的学琴过程中,她和6岁半的女儿都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于女士和麻里子女士的讲述,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学琴的态度截然不同。
学琴 就为让孩子有个特长
“我很喜欢钢琴,但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条件,所以一直都没有学,这也成为我心里的一个遗憾。女儿朵朵很小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要不要让她学琴,但是一直犹豫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都说没有不坚持的学生,只有不坚持的家长,学琴就怕家长不能坚持,因为家长放弃所以孩子就会放弃”谈起当初让孩子学琴时的心路,于女士心里很多感慨。
“就在犹犹豫豫中,朵朵已经5周岁了。去年春节时,我们带孩子回奶奶家,朵朵一个7岁的表姐就练钢琴,去她家时她还给我们演奏了几首曲子,我当时就特别羡慕,那么小的孩子能弹这么好的曲子,朵朵当时也对钢琴挺有兴趣,我又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的是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我希望孩子能通过学琴有个特长。于是,我女儿就开始学琴了。”
练琴 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说起孩子刚刚学琴的情形,于女士说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孩子因为小,贪玩、善忘,弹着弹着就没兴趣了,开始的时候我常常跟她发火,那时候每次练琴就好像上战场。为了让她好好弹琴,我威逼利诱,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每天从琴行回来的路上我都带她去超市,满足她的‘零食欲望’,每周应她要求去吃一次肯德基。后来,孩子的老师告诉我,几乎每个琴童都要经历一次或多次‘高原时期’,妈妈不要焦急,要循循善诱。我就适当地减少了朵朵练琴的强度,让她先挑自己感兴趣的曲子来弹,慢慢地,孩子就适应了”。
陪琴--孩子弹琴全家闭嘴
和所有中国家长一样,为了让孩子练好琴,一年半来,“陪孩子练琴”成为于女士生活的主题。“物质上的付出当然是必要的了,首先买琴已经是不少钱了,然后每周学琴费、练琴费、钢琴调律费、参加比赛考级费、听音乐演奏入场费……我每个月还要带着女儿到北京看两到三场音乐会。”谈到女儿练琴的花费,于女士说。然而,除了物质上的付出,于女士付出更多的还有时间和精力。
女儿学琴后,于子芳的日程也跟着变化:早上8点送孩子去幼儿园,下午4点半接回家,6点为全家准备好晚餐,8点陪着孩子去学习一个小时的钢琴然后带她回家,接着指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周末晚上有音乐演出时还要带孩子去观看,“孩子在家练琴时,我们全家一句话都不敢说,连爷爷奶奶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于女士说。
笑言从乐盲到半个专家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我以前不会开车,但为了送孩子学琴方便我就学车了。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坐在钢琴旁陪她练琴。我以前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现在为了能好好陪女儿学琴,我每次一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下载打谱软件,去论坛与别的妈妈们交流经验。最重要的是,为了配合孩子练钢琴,我自己都开始学琴了。”于女士说。
于子芳说,孩子学琴后,她就开始学习乐理知识,现在对五线谱、节奏、大调小调等已经很了解了。“我周围好几位妈妈都说,如果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她们根本不会去了解音乐,据说孩子学琴十年的,妈妈都成了半个专家。”
在看到中国家长的事情后,麻里子女士告诉记者:“日本5岁半的儿童中大概有25%的孩子在学习钢琴,但是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学琴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对钢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弹钢琴就像小时候玩玩具一样,很开心。很少有家长是因为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而强迫他来学琴,在这方面,中国的家长们似乎有点不同。中国学琴的孩子太累了,但家长们比孩子更累“
文章摘自:音乐新闻 http://www.midodo.cn/newsa/11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