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去世后,他的好友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吉罗(Ernest Guiraud)于1879年从他的《阿莱城姑娘》配乐中另挑选了几段音乐,加上他的歌剧《帕斯的美女》中的一首小步舞曲,编成了《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L'Arlesienne Suite No.2 。吉罗对比才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有很深的了解,比才在世的时候就曾托请吉罗为歌剧《卡门》写过一些宣叙调。这部《第二组曲》比起《第一组曲》来也毫不逊色,其中的小步舞曲和法兰多拉舞曲是人们很熟悉的段落,由于这两首乐曲,第二组曲甚至比第一组曲的演出频率还要高,或者是将这两首曲子并入第一组曲一起演奏。总的来说,不论是第一组曲或是第二组曲,至今仍是极受欢迎。
1. 田园 Pastorale ,A大调,4/4拍,行板。原为戏剧第二幕开幕前的幕间曲,呈现的是夏日早晨清新的画面。同时又是对大自然、劳动和安宁愉快的生活的欢乐颂歌。这首乐曲含有若干个主题,它的第一主题宽广、庄严、流畅、宏伟,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体现出音画的因素和人的相应情感。这个主题的第二次陈述从弦乐器和双簧管转到长笛声部,然后可以听到一些轻微的簌簌声和猎号的回响,还有长笛与英国管模仿牧笛的生动对答(用卡农的方式表达),这时候大管模仿民间乐器——风笛,用五度持续低音伴随着它。这是在第一大段中的对比性主题,它同第二幕的背景相适应——在牧场附近,在湖边美丽如画的丛林中,人们正在狩猎,猎号和牧笛的声响阵阵传来。但这牧笛二重奏不一会便重又为乐曲开始时第一主题所表达的那种充满旺盛元气的音乐所代替。乐曲中段改换节拍,引入原来配乐中的无词混声合唱。这是在远处收割的农民的合唱。现在描写的已经是炎热的白昼,但音乐的色彩仿佛处于荫影之下似的,这时出现一支舞蹈性旋律,它在铃鼓保持不变的节奏背景上轻快地舒展开来。这支旋律明显地带有法国南部民间音乐的特征,主题的后半句用短笛演奏以模仿南法的一种民间乐器。这主题前半句和后半句连在一起象分节歌那样几经反复,从而更加强调出主题的民间色彩。最后是第一段音乐素材的重现,篇幅有所压缩。删去了原有的对比性乐句,也就是牧笛的重奏和猎号的呼应,只是着重发挥乐曲基本主题的辉煌而庄严的特点,充分揭示大自然的威力和对这种威力的乐观感受。
2. 间奏曲 Intermezzo ,c小调,4/4拍,中速的行板。这是戏剧第二幕第一场和第二场之间的配乐,涉及的是牧场的家庭生活,即描绘弗雷德里的家庭环境和世代相沿、固守陋习的生活的阴暗力量。象这两套组曲中的一系列乐曲那样,这首间奏曲也用三段体结构,但它的前后两段同中段之间的对比关系却较其他乐曲稍微复杂些。这里不但有形象的对比,而且还阐明它的内在发展、即相互之间的作用。这样,比才的配乐所关联的就不单是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画面,而且还有生活本身的变化和发展。乐曲前后两段的基本主题严峻、阴暗而冷酷,象征着令人难忍的宗法制生活,也就是毁掉了弗雷德里生命的那种势力,它以其不容置辩的法则紧紧钳制着自己的猎物。象“三王进行曲”主题一样,这个象征宗法制生活的主题也很简练,也带有古风的印记,甚至也用全乐队强有力的齐奏奏出,尽管陈述相当简短、凝练,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凶兆、死板和不可抗拒的。乐曲中段出现少女薇薇的形象,她代表着那“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薇薇对弗雷德里的深挚而纯真的感情,用一个亲切、温暖和诚恳的抒情主题来表达,它在一些活跃音型背景的衬托下由萨克管和法国号奏出,显得格外富有诗意。逐渐地这支幽丽的旋律变得越来越激情、激动,这似乎意在表现薇薇的巨大感情的另一侧面。看来,薇薇的形象和她的爱情,留给听者如此温柔和坦率的印象,以至于当乐曲的第一主题再现时,人们似乎忘记了这宗法制主题原来曾是那般阴暗。实际上,这两个形象截然相反的主题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这才有可能共处于同一首作品中。因此,这两个主题的角逐,似乎可以看作是薇薇为了赢得弗雷德里而进行的艰巨努力。薇薇的温柔主题的大段自由陈述,好像暂时迫使“黑暗王国”的形象向后退却,一时肯定了生活和爱情的权利。但是,这主题还没有尽情表述它那抒情的美,有所压缩的第一主题又回来了,薇薇的爱情并未能动摇了古老的制度的牢固基础,也无法救助弗雷德里脱离窘境。由于薇薇的主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因此,这段音乐曾被填入拉丁文歌词编成宗教歌曲,取名《神的羔羊》。
3. 小步舞曲 Menuet ,降E大调,3/4拍,近似小快板的小行板。从歌剧《帕斯美女》中借来的这首小步舞曲,把人们带入轻快、明朗而愉悦的形象世界中。它的特点近似《第一组曲》的小步舞曲,但更明净,象水彩画一般。事实上,这首小步舞曲已常被用以作为戏剧第三幕第二场的前奏,成为戏剧配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乐曲基本主题非常典雅而柔和,由长笛在水晶般清澈的高音区中奏出,竖琴的轻快乐句则充当它的背景。稍候乐队中还有个别乐器参加进来,整个音响小国完全是室内乐性质的。乐曲的第一段始终保持这样纯净的效果。同前一主题一样,乐曲中段的轮廓同样明晰,笔法同样洗练,主题也同样自然而典雅,只是它的进行较为豪放、自负、乐队的组合更为丰满,音响效果也更辉煌。最后,乐曲的基本主题再现时,它那温柔的旋律稍有装饰,更加玲珑剔透。同时,好像为了陪衬这一主题,又插入另一个更有歌唱性的声部,因此,在第一段中长笛同竖琴的二重奏,如今由于有萨克管声部加入而编成典雅的三重奏。
4. 法兰多拉舞曲 Farandole ,D大调,4/4拍,进行曲速度的坚定的快板。这首乐曲是比才作品中最辉煌的音乐画面之一,它在这里用以描绘收割结束后的民间节日、舞蹈以及欢乐的人群的齐整行列,表达出昂扬、振奋的激情。为了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节日的多方面活动,例如在街头或广场上不同方式的欢娱,作曲家在这里格外大胆地把不同的音乐形象加以对比和结合。换句话说,这首作品是以两个民间主题的替换和交织为基础构成的,其中一个是在《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中已出现过的《三王进行曲》,原是一首合唱曲,它的进行曲式步调现在一开始 便用来描写那些对收获的庇护神表示谢恩的人们的行列。另一个主题是“快马之舞”描写的是在牧场附近人们为了庆祝收获和弗雷德里的婚礼,正跳着热烈欢快的法兰多拉舞曲,它戏剧性地成为弗雷德里之死的反衬。这是一支非常古老的短小曲调,比才后来还原封不动地把它用入歌剧《卡门》中,它的节奏虽然非常简单,而且只局限在少数几个音上不断的反复,但是其中却蕴藏着很多内在的毅力和足供发展的能量,它的一次次反复,层次分明地步步深入揭示出这一本质特征。当法兰多拉主题逐渐聚积力量、形成全乐队的最强奏之后,突然进行曲主题重又闯入,并导致这两个主题的另一次分别呈示。然后,两个主题便交织在一起,这时,乐队焕发出炽热和耀眼的光辉,欢乐和喧闹达到极限,整个乐曲便以这戏剧的高潮作为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