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20 16: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专业学钢琴的,但是我是音乐学院里的学生,我感觉我可以稍稍回答一下。
音乐不仅仅是一堆音符,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情感上的抒发。当我们把这句话记住了以后,我们再重新审视音乐,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流行乐,有人听起来很有同感,有人听起来无感。比如李健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我父亲第一次听的时候就哭的泣不成声,因为那时候我爷爷(我父亲的父亲)刚去世不久。虽然我听着也会觉得很感动,但是画面感并没有我父亲那么强烈。
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修炼自己乐器的技术是一方面,学习各种各样的音乐历史又是另一方面。我大一的课就有:音乐历史简介,近现代音乐历史,乐理1,小组chamber music1,小组chamber music2,和另外五门跟音乐无关的课(我除了学音乐还学了统计和中英文翻译)。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外人眼里所谓的音乐。比如我老公一个外人(我在别的回答里说过,0音乐背景),一开始听说我是学音乐的,就问我会不会唱歌,我表示学音乐不等于学唱歌。然后他第二次问我的时候很聪明的问我学什么乐器,还自作聪明的猜我是学钢琴的(我家也确实有一架钢琴)。我说我目前学的最好的是近现代音乐史,我最喜欢的是印象派音乐,最喜欢的作曲家是Debussy,早上起来最喜欢听Erik Satie的Gymnopedie No1。
因为音乐历史背景扎实,我们在演奏曲子的时候也会尽可能的还原作曲本身的故事,但是古典乐作曲家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我们的理解里去诠释这首曲子。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请轻喷或者勿喷,玻璃心,谢谢),朗朗,国民之光。其实朗朗钢琴技术确实是很好,各种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信手拈来。但是朗朗可能在演奏Rachmaninoff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前没有做过非常好的research,以至于YouTube上看到朗朗演奏的这首曲子,我觉得非常偏离原作曲家赋予这首曲子的意义。以下是朗朗演奏这首曲子的录像的YouTube链接。
https://youtu.be/e-x01ddG0x4其实这首曲子,相对而言,是比较好还原得了。拉赫玛尼诺夫,近现代乐作曲家,俄罗斯人,历史资料相比莫扎特什么的都完整很多。甚至都可以搜到拉赫玛尼诺夫同年代其他作曲家的采访录像。
这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经历过人生低谷抑郁症过后写出来的,第一乐章就是大概他抑郁症的情况,当时的感受等等。所以这首曲子一开始就是几个非常沉重的大chord。第二乐章大概想开释怀,但是还有点挣扎。第三乐章走出来,真正释怀了。所以第三乐章听起来没有第一乐章那么沉重。作为钢琴协奏曲,钢琴演奏家相当于半个指挥,他可以决定他的钢琴想怎么弹,你们乐队要配合我。因此,我觉得朗朗这首曲子并没有处理的很好,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几个大chord就set了整首曲子的调子,但是我觉得朗朗没有处理好这几个chord(因此我连第一乐章都没听完就换别的视频了),没有了抑郁症的那种沉重感觉。
https://youtu.be/eyUM0JrM-qw这个哥们的版本,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开始几个大chord都快把自己整抑郁了。
这首曲子,因为出名,所以演绎版本非常多,我大一的时候写过这首曲子的论文,当时导致我听了几天几夜的同一首曲子(我也觉得我快抑郁了)。很多女性钢琴家演绎这首曲子就没有男性好,俄罗斯的钢琴家也比其他国家的钢琴家更适合演绎这首曲子。可能俄罗斯的男性同胞更能理解拉赫玛尼诺夫当年为什么抑郁,更能身同感受吧。
再回到我日常上演奏课的时候,每次在教授面前上课的时候,教授都特别爱问我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我大一第一年的时候傻啊,不知道教授还玩这招,0准备就去了,我以为只要把曲子练熟了去就好了,教授指点我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换气断句啥的。当时我选的曲子是bach的Sicilian,老师就问我siciliano是什么,我表示不知道,然后又问我巴赫那个年代sicilian一般都在什么场合演奏,我表示不知道,然后还问我了bach的sicilian一般都是表演给谁听的,我TM还是不知道。然后教授就把我赶出门了(求一个大一新生的心理阴影面积),叫我门口Google完了再回去上课。
Google完了,回去了。sicilian是一种舞蹈,巴赫年代贵族玩的东西,一般都是小乐厅演奏,演奏人一般一个乐器也只有一个。回答给了教授,然后教授又问我(当时我真的想哭)那么你刚刚吹的那一次有什么问题,我怎么知道。。。这次教授没把我赶出来,但是把我的问题都说了一遍。其实这首曲子是教授帮我选的,我的水平远不至于这首曲子,所以我一晚上就练完了,我当时上课的时候还特别高兴,第一次上课我可以把整首曲子0失误演奏出来。教授说我:
1. 重点音放的不对,作为一个舞蹈,肯定要有一个重点音,就像华尔兹那样咚恰恰那样,要不然想要跳舞的人怎么知道怎么进来呢。我想,也对吼。
2. 速度不稳定(我当时是想有点乐感的。。。就是练琴的同学懂得,带有感情的。。。演奏),一个舞蹈速度不一样,你让那些贵族怎么跳。我想,也对吼。
3. 太大声了,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怎么想的,就全程ff这么吹。你吹那么大声,那些贵族还怎么聊天谈情说爱,你只是个背景音乐,给他们的聚会助兴的。我想,也对吼。
第二次选曲的时候,教授为了让我巩固知识,又帮我选了一首sicilian,但是这次不是bach的,是faure的。这次我学聪明了,背景故事历史什么的都搜索好了再去上课的。
因此可见,业余转专业,除了技术上的修炼以外,音乐知识的修炼也非常重要。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的不是曲子,是故事,是环境,是跟你沟通的一种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