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20 16: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问题,怕是亲身经历了这两个阶段的人最有体验吧。
又来搬大当家的故事了……
这是之前讲的一个故事。
这位钢琴老师是谁?实际上,大当家进附小之前就体验过一把凌远教授的威力,这个经历就是我们想拿来这个问题里回答的一个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大当家考附小前,也算普通钢琴爱好者里面的大号玩家,早早就开始玩起了这种曲子:
李斯特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6首 作品S.141
以及这种曲子
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Op.23
大当家的热情被凌远教授的学生看中了,收他当了学生,要准备去央音附小考学的曲目。
大当家向来是来啥弹啥,没觉得有过什么困难;考附小,也没多少概念,就觉得能有多夸张,难道纸里还要弹出花来?
老师说:“你就练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吧!”说完打开了谱子
大当家一看,差点没笑出声来:
贝多芬 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 作品Op.28
然后老师说:
“看到左手的四分音符了没?要按满时值,要均匀,练吧!”
熟悉弹琴的人都知道,如果要重复弹一个音,总得先离键,然后再次弹下这个音。那就意味着这两个音之间会有一个间断的时间。
然后,“要按满”???
WTF???
没有休止符还要按满???
大当家还没回过神来,老师微微一笑:
“就这么练吧!手别拿起来哦!”
大当家的内心:
好不容易稍微练像样点,老师说:
“看到左手上面的声部没?要连起来哦~~”
大当家再次:
从这一刻开始,大当家深切地体会了一句话:
既是同谱亦不识,从此爱好是路人。 再补个二当家学琴的经历。
也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曲子:
格里戈 叙事曲 作品Op.65 No.5
然后这是吉列尔斯的版本:
Lyric Pieces, Book VIII, Op. 65: No. 5, In Ballad Vein二当家彼时是纯业余菜鸡,但也颇有不忿:都是音符,凭啥换个人按会有差别?
就这么少的音,凭什么我跟大师还有差别?
但是一下手的时候却发现,左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过强,导致右手旋律出不来,太弱的话又没有和声效果。
这tm就怪了,按理来讲三角琴的声音衰减比立式的更长,怎么我弹个立式还比人家弹施坦威还吵?
试着调音量,已经不行了。
试着调踏板,踏板完全不踩了,还是不行。
问题出在哪呢?
回听吉列尔斯的时候发现,丫的左手就刚弹的时候响了一瞬间,之后只有轻微的余响,正好又能保证和声的效果,又不会影响右手的旋律。
这太不科学了!违反钢琴声学啊。
直到二当家多次琢磨之后,才知道吉列尔斯是在左手弹出和弦之后,立刻调整琴键深度,让止音器部分地顶在琴弦上,消减了琴弦的部分振动,所以才会出现这个效果。
琴键按下的时候,不仅是激发了琴槌的击弦动作(红色箭头所示),而且也激发了止音器的离弦动作(蓝色箭头所示),这样才能让琴弦持续振动。而弹出声音之后控制键深,可以使止音器部分地接触琴弦,这样可以控制琴弦振动的消减程度。图片来源:Renner USA.
这种技术,换任何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能想到这一步?手上能出这个活?
要说爱好和专业的最显著差别,大概就是对欺骗自己听觉的容忍程度吧(手动微笑)
故事讲完了,欢迎大家关注咨询我们哦
http://weixin.qq.com/r/by9tdR-E_UKGrVsW93p9 (二维码自动识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