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aomei - 

在机器已经可以模拟弹钢琴的今天,钢琴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6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发表于 2019-4-25 1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无法取代艺术家,因为它们只能预先设定,而永远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弹钢琴不仅仅是把乐谱重现为音乐,更重要的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的美在于那一时点的灵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7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9-4-25 13: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对音乐的需求不仅仅是欣赏。演奏也是需求的一种。演奏比欣赏带来更多的快感。
只要有人演奏钢琴,当然就会有钢琴家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2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19-4-25 13: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点楼上没提到的。
除了机器演奏的局限性之外,机器模拟出的声音效果和CD录音与现场效果还是相去甚远。比如现场出的钢琴声是经过室内声场反射后的效果,而机器模拟或者CD播放从最原始的角度来说从一个点发出来的。以目前人类的混音录音水平CD效果还远远无法企及现场,机器模拟的MIDI信号也无法企及CD的效果。当然,和演奏上的局限性相比,这个技术问题在未来还是很有可能解决的。

其实钢琴已经算是比较好模拟的了,不说演奏上的创造性,至少做得好的话还是可以以假乱真的,大家也不要低估了现在的MIDI和混音技术。和钢琴相比,弦乐乃至管弦乐队的模拟距离真实效果那才真是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19-4-25 13: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模拟出的钢琴音乐 与听者的交流 是完全不存在的 这就是钢琴家存在的理由 音乐是一种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1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
发表于 2019-4-25 1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机器弹琴就能满足你,我认为你的审美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2

帖子

4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
发表于 2019-4-25 13: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只能演奏“音”,而无法表达“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5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19-4-25 1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你家里有一台由一大堆电器元件拼出来的计算机,它傻的要命,人类让他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他能作曲.也能发出钢琴的声音.但那是多么原始的技术啊.就像刀耕火种一样. 它所谓作曲,只是拿现成的套子,找个随机种子改一改. 它只能弹奏127个力度,还只能是你告诉它怎么弹,否则它看见曲谱,都是以同一个力度演奏.它模拟的钢琴,只能在你那计算能力小的可怜的电脑cpu上跑.

今天你问我,在机器已经可以模拟弹钢琴的今天,钢琴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我只能告诉你,未来会有一天,一台机器能够读懂你,能模拟,甚至是超越人类的情感.她不生不死,却经历过无数次离别.她从不恋爱,却洞察爱人手心的温度.他没有祖国,却吟唱人类史上每一位英雄的事迹.她熟知每一种律动,懂得每一个和弦,更了解哪个音符轻盈,哪个音符沉重,如果你有幸参观她的内部,你会发现她满是电路元件的内部实际上模拟了一台钢琴,说模拟并不确切,事实上在她内部有着人间所有顶级钢琴的建模,建模一直精确到量子效应,你以为这就完了? 才不是呢! 她懂得什么是音质.她选择的木头,在人间根本找不到.它模拟的琴弦,带有最奇特的张力.她连接着庞大的网络,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并拥有全世界每个听众的数据库,带有精密的传感器,能分析每个听众的审美,肾上腺素,心跳,当前的心情....能同时为世界上每一个人演奏出最合适他当前心理/身体状态的音乐.嘿,她甚至能边演奏边调律,能边演奏边换琴. 她甚至能以Hermode Tuning演奏钢琴! 这音乐可能是她自己创作的,可能是从人类历史中创作的全部钢琴曲中搜索出来的.也可以是改编的一段已有曲目.你可以跟她说:"嘿伙计! 我准备去应聘,给我来点慷慨激昂的",也可以跟她说"我现在想静一静,又不想一点声音都没有,你看着办!". 如果你厌倦了,可以跟她说"你经常弹的我都听腻了,来点全人类都没听过的!" 如果她为一家酒吧播放音乐,她甚至能遍历酒吧里的每一个人,找到心情最不好的那一个,从与他匹配的数据库中搜索出最能勾起他兴趣的那一首音乐,并以最符合气氛的方法演奏出来.偷偷告诉你,当你有点内急想要排气的时候,甚至都不用告诉她,她能刻意演奏些激烈的段落盖过你接下来要发出的声音.哦对了,还有你最感兴趣的,看见你旁边那位姑娘吗? 机器能在你发出请求的瞬间,或许只需要几纳秒,就分析出你们两个的一切特征,创作并演奏出一首最适合你们两个的音乐.

如果那一天来了,相信你也不用问我钢琴家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5
发表于 2019-4-25 13: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19-4-25 13: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另一个问题里我回答过了。请移步至 对于古典钢琴这种大师都很难不出错的事情,为什么不用机器人来完成?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看到很多回答不太靠谱。这里要特别 @白露苍茫 的回答。已经很赞了。 @亦然 我觉得亦然的回答才是在点子上,对的,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已经在林中路中详细阐述过了。

原谅我犯懒,我想把原来的答案贴一遍……

1.机器可以模拟弹钢琴,但那不是艺术。

的确,机器可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最高票答案也说了,机器人的演奏震撼度和我们这样的小渣渣不是一个级别。那机器能代替人类演奏吗?那叫不叫艺术?

很抱歉,不可以。即使他们能演奏,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那不叫做艺术。

事实上,但凭机器更加精准、高超、给人听觉上以美感甚至“震撼”的演奏,便声称机器可以代替人类演奏,这样的观点是犯了将“感官刺激”认作“艺术享受”的错误。人们习惯把作品看作是一个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给定客体,把作品“本身即美”当作了作品之存在的全部,但这偏离了艺术的本质。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段话说的很精妙:

“我们必须看到,只有笔触的效果、画面上的粘性和纹路以及色彩的光泽才是真正现实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审美的对象。……画上的每一笔的目的都不在其自身,甚至不在于构成一个统一的现实的整体。它伴随着一个非现实的综合体而产生,而艺术家的目的是要用现实的色彩构成一个整体,而这整体使那非现实的意象得以表现。因此我们应当把这张画视为一件物体,它不时(每当观赏者发挥其想象时)接受一种非现实的意象的光临,这种非现实的意象才是这画中的客体。使我们上当受骗的是这画面上的某些现实的色彩给予我们的实在的感官的愉悦。……审美快乐是实在的,但是审美的目的并不是去获得似乎是由现实的色彩所造成的快乐本身。审美只是我们认识的非现实的对象的一种方式,它的对象远不是这幅现实的画。”[1]

这段话是说,实在的、审美的快乐不是艺术的目的本身,而是艺术所采用的手段。音乐亦是如此,对于音色、旋律的愉悦并不能构成审美过程的全部。诚然,知觉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欣赏音乐,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物质特性的愉悦之上的。但是,真正的艺术体验,对音乐的“感知”并不是单纯的感官上被动的“感知”,而是对音乐所呈现的情感世界的观照,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当我们感受到某段旋律、某种音色的独特魅力所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造成了感官上的被动的美感,而是它们将处在审美体验中的我们导向了某种“超越性的存在”。


这一点上,萨特和海德格尔殊途同归。海德格尔在《林中路》(Holzwege)中,对梵高的《农鞋》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得以自持。”[2]

同样的道理。梵高的画作《农鞋》是美的。但它的美不在于画作的形式本身。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美是因为存在者的存在之被澄亮而发出的闪耀”,按照通俗的话语来讲,梵高的农鞋不是说要告诉我们他画了什么,这是什么,而是要向我们传达出穿此鞋的农妇的那个世界,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那“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的世界;它并非指农鞋的“用具性”,而是通过农鞋指向农妇的生存与世界的一种关联。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享受”,并非形式主义上的美感,乃是指人的生存体验在一个象意世界中获得了自我观照。在此意义上,机器的演奏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演奏,不能指向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即”生存体验”),因此无论其对于演奏技巧的掌握有多高超,都尚不足以取代人类。



2.关于音乐的“情感”问题。如果音乐本身是否具有客观内容?如果没有,那何以判定机器的演奏和人的演奏有本质区别?

这其实是个极具争议性的音乐哲学的问题。音乐中的“感情”是什么?所谓的“感情”,是源自作品本身,还是源自听者自身的联想和主观情感?换言之,音乐本身有没有内容?

这个问题,也是回答“机器”能否代替人类演奏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机器的演奏(暂时不算强人工智能,即具有人类意义上的intellectual的人工智能)是形式主义的演奏,如果后者为真(即音乐本身不具有客观内容),也即从音乐中我们能指认的只是声音形式本身,那么机器演奏和人演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里比较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艺术哲学》和《音乐哲学》,我会在末尾列出参考文献)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声音形式和它所含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其他门类的艺术大多没有这种问题,比如文学,比如画作,人们总会默认为她们是有内容的。然而音乐并不总是这样。音乐是种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表达无以言表的东西”,“它是语言和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它是漫无边际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意识的状态”(夏尔明希语)。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作的曲子,作曲家是否就真的把这个事件置放于音乐中了?并不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可以千差万别。音乐很难找到其特定的内容,也无法像文学和美术那样去承载一个故事。

那么,如果音乐是没有内容的,从音乐中我们能够指认的只是声音形式本身。如果某个曲子听起来是悲恸的,那么这悲哀之情并不是声音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听者产生的。

但这显然不合乎逻辑。如果不承认音乐有客观内容,那么一部分人把某支曲子听成悲剧,完全有可能另一部分人把它听成喜剧。这太荒谬。拿拉赫马尼诺夫的悲歌Elegy举例好了。旋律中汹涌起伏的悲恸往往是超越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种族的人也往往会感受到相似的感情。我们从一开始,必须承认,音乐有客观内容的。

那么,这种客观内容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所谓的“感情”?听音乐的时候,所谓的“感情”到底来自哪里?

事实上,一首音乐的客观内容,是这首曲子的听者所能进入的情感形象和精神世界。任何一首乐曲所给予听者的东西,既不是引起了乐曲创作的特定的客观现实,也不是作品的特定的声音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容。音乐作品本身是不具有情感的。情感来自于听者的内心生活。音乐作品提供的,是与情感相关联的声音形象,它们引起了听者的静观默想,指向了一个超越性的存在。这种超越性存在,即作品指向的生存体验的境界,才是音乐的客观内容。

音乐唤起我们的某种情感,在于它表现了与那种情感相关联的形象。因此,音乐作品是由内容的,它不只是纯粹的声音形式。

在这里借用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的一段话:

“……一些业余画家画同样的景物的时候,画布上出现的是没有灵魂的陈规旧套,景色的内涵一点也没有揭示出来。同样的道理,一个拙劣的指挥会把音乐弄的索然无味,大为逊色,而另外的指挥则能发现其中的高尚精神和它所表达的人类的欢乐、悲伤和爱情。”[3]

这段话表明,一个伟大的指挥家,要向听众澄明保存在乐谱中的精神境界。如果一个指挥只是像机器一样把乐谱机械地指挥出来,这实际上否认了音乐具有客观内容,把音乐理解为纯粹的乐音存在。说到这里我的论点应该很清楚了,即真正伟大的演奏,要实现音乐中的那个“超越性存在”,充任听者的情感媒介,引起他们的静观默想。这是机器做不到的。

说到这里,大概会有人问我,机器怎么就不能指向那个“超越性存在”了?怎么就不能引起听者的静观默想了?如果把机器演奏录下来给你听,你能不能听出来?
我确实很有可能听不出来。我也认真看了最高票的答案,连二度创作都有了(这个概念后面会详细讲),确实很可怕。机器可以比人演奏的好。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类也完全可以被机器带入音乐呈现的情感世界中去。

这里的问题在于,机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演奏,但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地位。因为演奏是智性intellectual的。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新的理解,被演奏家们注入新的精神内涵,生生不息。而机器演奏纵然是精湛的、精准的、近乎无懈可击、可以一时超越人类,但不足以延续音乐文本的生命。

我很喜欢一句话:

“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

机器可以替代人类演奏,甚至可以代替不够优秀的演奏者(尤其是我这样的渣渣:-D),但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音乐文本中,保留的作曲家的生存情感,那种鲜活的、可以引起共鸣的力量,在亘古洪荒的年代如此,在最为遥远的未来依旧如此。每个时代,都要靠那个时代的演奏家,将那缓缓流淌的暗流或滚滚奔腾的激流呈现出来,给予人们新的、无尽的想象。

好的问题的焦点来了。为什么机器不能延续音乐文本的生命?
因为演奏是一种二度创作。一种智性intellectual的二度创作。这和最高票答案的机器人的“二度创作”是有本质的区别。机器不可以替代人类,因为音乐文本在不同的时代,是被不断诠释不断更新的,在世界各国的大厅里回响,启发着每一代人。机器的演奏不存在这种诠释和更新。“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罗曼罗兰语)。机器无从在表面的死亡(指最初的文本)之下生命的延续(不断诠释不断更新的文本)。音乐的复活,并非简单的复制文本,也并非要再现作者原来的意图,不是亦步亦趋的机械照搬,而是人对于文本极具个性精神的演绎。

那么接下来,什么是二度创作?为什么机器的二度创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演奏家,独具精神个性的,对作品的解读。并非是按照谱面的注解去还原作者原本的意图。这无疑是荒谬的。二度创作,实则是人对于文本极具个性的精神的演绎。
举两个例子。

如果贝多芬亲自演奏或者指挥他自己的作品,他将如何演奏,如何指挥?即他通过这乐谱的符号回想起自己当初写下这乐谱时的内心世界吗?并不是。贝多芬面对自己的乐谱,他面对的是在他之外的,不依赖于他的客观的东西。至于这个作品原是他本人写的,还是别人写的,已不再有原则性的差别。

因此,作品一旦完成,就已经是离开作者。根本不存在完全忠实于作者意图的演奏。比如,贝多芬的作品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他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甚至出乎了他本人的意料。这就是音乐创作的真相。

正确的演奏不是机械的解读,而一定是多元的。这建立在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之上。他要把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领会、感受充当演奏的器官,去表现作品的生命。在机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intellectual的今天,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

那原作者意图在哪?消亡了吗?如果消亡了,演奏者还如何去理解领会作品,去表现作品的生命?

并没有。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有一千个演奏家,就有一千个贝多芬。那么最初那个唯一真实的贝多芬去哪了?它是否已经消亡了?问题的焦点在于,这“一千个贝多芬”,和“唯一真实的贝多芬”并不是两样东西。唯一真实的贝多芬,就活在这一千个贝多芬里。唯一真实的贝多芬始终存在。它就活在这一千种解读里,感动、启发着处于不同时代的演奏者,成为一切时代的同龄人。[4]

而这一切,只有具有intellectual的人可以做到。机械的,形式主义的演奏,不能复活这唯一真实的贝多芬,不能延续一千个贝多芬生生不息的生命。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作结吧。

"We must never respect masterpieces but love them, because one only respects dead things while a masterpiece lives forever."
“我们永远不需要尊敬一部杰作而是要热爱它,因为人们只会尊敬那些死去的东西,然而杰作是永存的。”

出自Lipatti最后的讲稿(转引自Alfredo Casella)。译文来自应明耀。关于Lipatti最后的讲稿,感兴趣的请戳 DINU LIPATTI (你们造不造这是我花了多大力气找到的!最先读到的是译文。感动的热泪盈眶,后来决定去找原文真的找到了。希望每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认真读读Lipatti最后的讲稿。)

Reference
[1]李普曼, 当代美学[M].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2]转引自《艺术哲学》,原文出自海德格尔《林中路》
[3]明希, 董丽娟. 致未来的指挥家们[J]. 爱乐, 2000 (2): 25-29.
[4]王德峰. 艺术哲学[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154-1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3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1
发表于 2019-4-25 13: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站在问题背后的批判性思考

题主的这个问题可以扩展成机器是否可以在有主观能动性的领域代替人类。这些主观能动性包括利用钢琴对情感的表演能力和对新作品的创造能力等。然而,这个问题本身是有圈套的。

圈套一:这些“主观能动”的能力都是只有主观定义而没有客观定义的,并且如果读者曾经留意的话,词典中对这些能力的解释亦是一种由其它不存在客观定义的词汇的递归过程。这就给分歧的存在留下的较大的空间,因为对这种主观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这些主观的出发点可能在正常情况下都正确的。当然,这里所谓的“正确”性甚至是可以争议的。

圈套二:这个问题牵涉一个终极的问题:像人一样“思考”(包括智能和情感)的机器是否能够实现。这个圈套的实质是对不可知未来的预测。除非有朝一日这样的机器真的出现,否着这样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圈套中的概念“思考”恰恰是圈套一的一部分。

圈套三:这个问题还包含一个隐藏的信仰争论,即有的人相信人类在本质上存在超越机器的东西,有的人不相信。信仰往往是对某种有争议事物的选择性观点,因此这种观点和说不清的圈套一以及可争议的圈套二都有关联。可以说,那些拥有这一信仰的人对圈套一中不可客观解释的事物往往持有一种对其神秘性认可心态,对圈套二中的争议则大多认为拥有完美人类思考的机器不能出现,目前机器的局限性也为这一观点辅以佐证。而另外一些持有相反信仰的人,对于圈套一中的概念大都认为是物质过程的副产品(严格的维物主义),它们的存在是一种幻觉;而对于圈套二,则认为没有现在没有证据证明这样的机器不能出现,因此它是可以出现的。

这样批判完毕之后,我首先要承认这个问题不管怎么答都会产生争议,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清楚明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就可以说明,我持有的观点是不认为人类本质上存在超越机器的东西:对于圈套一,认为这些主观能力都是物质活动的副产物并且可以解释;对于圈套二,认为这样的机器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观点会使得我的答案不可避免地变成“如果机器能够像钢琴家一样完美作曲和演奏,那么钢琴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我也知道这么说很狂妄,但是作为不可避免的结论,也就只能写在这里供大家批判。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机器能够完美作曲和演奏的时候音乐艺术家就失去了作用。请往下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看似令人类自己难以接受结论的观点,恰恰来自是人工智能开创者阿兰·图灵1950年的论文《Computin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大部分学理工的人对这一论文的印象是它发明了图灵测试(哲学上定义“智能是什么”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读过全文就知道这篇文章实际上大篇幅是对各种机器智能实现性怀疑的批判。上面所说的圈套在这篇论文里面都有论述,比如为了澄清圈套一,作者在1-3小结说明了除了图灵测试没有更好的定义智能的方式;为了解决圈套二,作者在4-5小结里面说明计算机器实现智能没有逻辑可以推导出来的障碍;为了在圈套三里面站队,作者在6小节对各种反对智能可实现性的思维进行了反驳。这篇论文本身不是本答案讨论的重点,但是有兴趣的可以从里面寻找一些人工智能起源时的学术争论,它们跟今天在这里的争论非常类似。


2.问题本身假设的误导性

这个问题假设是今天“机器已经可以模拟弹钢琴”,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首先要定义的是,机器如果能够在弹钢琴方面通过图灵测试,那么它满足所有人弹钢琴的特性,包括对情感的表达和对即兴的发挥等。这样的定义下,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在弹钢琴方面是绝对不能通过图灵测试的。不幸的是,这给了那些信仰人类在本质上超越机器的人足够的火药来反对人工智能的支持者。现在我就从两个方面提出一些观点,来说明问题本身假设的误导性不构成机器智能无法通过弹钢琴图灵测试的论据。同时,欢迎再次批判。

首先,从当前作为的机器弹钢琴来说,类似于通过MIDI文件或者采样进行模拟演奏的浅层机械方式并不是人工智能实现演奏的唯一方式。有一点需要承认的是,可能和反对者一样,我也不认为这种机械乐谱的演奏方式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即像人一样演奏),因为它没有“深度”理解音乐和演绎音乐的能力。从外部上说,没有理由表明机器演奏必须通过模拟音响发声来进行,它可以拥有机械手在真是的钢琴上操作,亦可以通过直接把电信号传入大脑使人感受等同于音乐刺激的神经刺激。从内部上说,通过写程序让机器进行机械演奏并不是唯一实现自动演奏的方式,只是当前最容易实现的方式。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其次,剥离演奏和听音乐的物理方式,我们可以展望一下如何实现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自动演奏智能。这至少需要机器具有三个方面的能力:(1)对音乐的深度识别(2)对音乐进行演绎的能力(3)能够有主观意识从而对音乐有自我的理解。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方面,(1)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处于临近解决的状态。(2)则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在我的实验室已经有人可以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音乐进行理解,然后在有提示的条件下进行重新演绎。至于(3),则是强人工智能的一种体现,目前还没有任何手段使得它可以实现。目前前沿的人工智能在(1)和(2)两方面已经显示出与人一样具有不可解释性的特征,即它们也一定程度上拥有之前所说的圈套一中的主观特点。当然,离真正实现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演奏家还有很久远的路走,但是从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说,尽管许多细节上我们不知道如何实现,但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不能实现。

通过这两点的分析基本可以说明反对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演奏家的理论是没有根本正确性的。那只是一种不知道是否能够实现的情况下选择的信仰(欢迎批判)。


3.假如机器弹钢琴可以通过图灵测试,钢琴家还需要存在吗?

把这个问题的圈套和误导性说清楚,就可以真正具体到经过修正的问题上来回答了。这个事情就跟工业革命在许多方面替代人类生产一样,当时农业社会过来的个人拥有再好的手艺,也档不住工业化浪潮带来的产业革命。因此,我觉得当机器弹钢琴、写乐谱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时候,现在意义上的钢琴家可能就不存在了。当机器能够创造和演绎音乐的时候,人类的生活也可能大不相同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心情去享受完美的音乐体验,而不需要去支付昂贵的音乐创造费用。

事实上,这并不会是技术第一次带来音乐革命。直到19世纪初期,音乐还只是少数富人享受的项目。伴随着唱片的出现和播放机价格的平民化,音乐逐渐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在现代,几乎人人都在进行音乐的消费,人类社会已经无法想象一天没有音乐的日子了。

问题在于,我这样的答案可能会刺激一部分靠着这样的创造性作为精神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其实我觉得这完全不必担心,因为人类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当机器可以创造和演绎音乐时,并不意味着音乐艺术家就失去了作用。可能恰恰相反,自动化的音乐创作把艺术家解放出来,它们能够更高效地参与音乐的制作、尝试、编排等过程中;他们也可能同机器形成一种互补,能够以更复杂的方式去创作机器创作不出的音乐;此外,高效而自动化的艺术创作可能使得艺术家改变自身,他们可能创造的不是乐曲本身,而是比乐曲更高阶的东西,比如新的音乐风格。难道每天都能产生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的状态不是很令人神往的吗?不过到时候我们可能会从按照唱片付钱变成按照风格付钱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变革也有可以类比的例子,比如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出现的时候,演员的定义跟之前无声和黑白的情况大不相同。这个时候的演员除了需要能够表演形态,还需要注意语言;电影除了需要注意拍摄,还要注意配乐。这成就了一大批人,也淘汰了一大批人。人类需要做的是,当机器的进步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要记得赶上时代的潮流。当然,就创造和演绎音乐来说,那一天还很久远。

最后,再次欢迎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