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5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看了几遍问题 我也不是特别明白 问题是什么。
只来说说 自己看法, 只就钢琴比赛来讲, 即便曲目相同, 关于细节上的处理 都是不一样, 郎朗的普三和阿姐的普三, 很多细节上都是不一样。 这里说的细节, 是逻辑性的细节, 更注重哪一个声部 的 处理, 每一首乐曲, 师父领进门, 修行是要靠个人的, 那些耀眼的 天才们, 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全面, 更是对曲目的处理, 诠释都是不同的。
就拿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 第一个小节的处理 就能让一个 专业钢琴学生想很久, 因为 这样的特色音型 在这手套曲 里有很多, 每一个你都要 想好,怎么做, 不能做的全部一样, 也不能做的完全一样。
我不知道 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 还是很多的专业人都这样, 我不爱听录音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 就是我很好奇 大师们在处理 怯场 时是如何做的, 每个人 都会紧张, 这就是音表专业 其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们叫做performance arts , 在我心里我觉得 这是这个专业 最迷人的地方, 因为每个人处理紧张都是不一样的,郎朗在一个纪录片 里说 他一年有 一百场 音乐会, 每三天一次, 一年四季到处飞, 但是 每次当聚光灯打起来的时候, 他坐在那里, 他就到家了, 有了家的感觉。
我觉得 这也算一种玄学吧, 但是 机器 还是 不会取代 表演专业, 这就像为什么 奥运会这么多年来 还是会有人看, 我有腿 我会跑步, 为什么我要看你跑步? 除了美感, 我觉得 更吸引人的还是看人如何处理的紧急问题的不是吗? 你看 郭晶晶跳水 也不是 永远都是 最难 最好的 不是吗? 她如何安排 难度系数, 如何在低分之后追回来, 如何保住领先, 这才是 这门功课 之玄吧。
手机打字, 错别字 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