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9 1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题主举的几个例子,古筝古琴丝竹乐器。
好吧我们先来说说古筝,古筝这个乐器其实很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现今,是很多女孩子的家长选择的一门让自家孩子学习的乐器,不知道题主为什么会举古筝的栗子,其实生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现在很多琴行,古筝学生都异常火爆,以及现下时兴的一种,什么快速学习乐器,十节课学会一首曲子的,除了西洋乐钢琴吉他,我好像就只见过古筝了,因为相比其他民乐,古筝还算是上手快的乐器,而且现代人多少都受点古装剧的熏陶,看着电视机里青衣长衫婀娜曼妙的女子坐在那里抚一把琴,就都想让自己家闺女也能如那般亭亭玉立,所以,现下古筝的市场好的很,学生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并没有落寞,反而很时兴。
然后说古琴,嗯,这个我确实承认学的人很少。主要一个原因,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压根分不清古筝和古琴吧。然后就是,古琴这乐器,作品也几乎都是古曲,一个音老长老长,还没啥旋律的那种,其实我觉得真的可以用枯燥来形容。因为,没有多少人能真的理解古琴这件乐器所能陶冶的情操,现在这个快消时代,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简单暴力的听一首小苹果凤凰传奇过过瘾吧。虽然我还是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分不清古筝古琴,嗯就是这样。但是,古琴也还是有人的传承的,音乐院校也有古琴专业,民间也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民间艺人,所以,我觉得也称不上是落寞吧,只是不太主流而已比较小众而已。
然后说丝竹,这个比较大,不知道题主想说的是丝竹乐还是丝竹乐器,这俩其实还是两个概念。丝竹乐器的话,有很多,丝就是弦,竹就是竹,可以理解为制作乐器的材料,有丝或有竹都可以称之为丝竹乐器,其实也就基本囊括了大部分民族乐器,或者可以理解为,南方品性的民族乐器。所以,说丝竹乐器落寞也是无从说起,因为丝竹乐器这么多,包括上述的两种,而学习民乐的人也多的很,怎么能说落寞呢。
如果楼主所说的是丝竹乐,首先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就是跟北方那种闹腾喜庆的音乐不一样,江南丝竹都是细腻的,柔和的,轻的,对,他就是南方的,听着能让你联想到江南水乡柔情万丈的那种,即使是欢快的快板部分也会让你觉得轻松自在。对于丝竹乐我懂的也不是很多,就不多做叙述了,只是我知道,近几年,丝竹乐的比赛越来越多,参赛无论个人组合只能演奏丝竹乐,所以近几年丝竹乐的新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也都纷纷参加,并有专门代表学校的组合参加,这足以说明丝竹乐在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希望以后丝竹乐会被越来越多人的知道接受和喜欢。
好了,下面来说为什么民乐不如西洋乐受欢迎。想说一个亲身经历,我有一个朋友,可以称他为伪音乐爱好者,钢琴吉他手风琴都接触过却没有一样学会的。因为我个人平时经常关注各类音乐会演出信息,所以他曾跟我说,有西洋乐的演出可以告诉他,他就去听听,民乐的就算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西洋乐也好,民乐也罢,对于他来说都未必听的懂,我们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一些事业成功人士,在物质层面已经没什么好追求了的情况下他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希望能充实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文化人,然后他们去听那些根本就听不懂的音乐会,然后睡着了在音乐厅里打起了呼噜,等到掌声响起,他们突然惊醒跟着一起鼓掌并不住的点头,好像精神再次受到了洗礼。那么为什么在同样不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学习西洋乐或者听西洋管弦呢,我觉得无非是因为西洋这两个字,因为这是洋人的玩意,所以他就是洋气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部份选择学乐器人或者让孩子学乐器的家长们,都是为了学一门乐器而去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喜欢了一门乐器才去去,然后只是为了学一门乐器,压根什么都不懂的他们就会去选择一门他们觉得洋气的乐器。这是其一,关于乐器。
其二,这里想说的是关于作品,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大部份人来说,一提到民乐作品,脑海里能反映出来的大概都 <<赛马>>啊,<<扬鞭催马运粮忙>>啊这种的传统曲目,民乐队就是《喜洋洋》啊,《花好月圆》啊什么的,就都觉得民乐俗气,尤其现在的年轻人,没人会去特意搜个二胡笛子曲子来听,因为印象里就都觉得是举例那样的曲子,对,他们不会去搜,所以他们也就不知道民乐,也是有现代作品的,而且很多。或者有个别知道的,大概也就停留于女子十二乐坊那种水平了。其实民乐的现代作品,有很多都很多都很好听,有很多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印象派的作品,也有极现代派的听起来压根就像在胡乱演奏一样的作品,都有的。我曾在国家大剧院看过一场关于笛箫的民乐于现代的契合的音乐会,有传统的笛箫,有midi,有高科技电子屏,有南派唱词,除了现代作品外,还会将传统作品以现代方式演奏出来,还一点不违和,超棒的体验。而近几年出现的新民乐形式,就是那种大长腿妹子站着演奏得那种,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民乐方式,嗯,不能说不好,因为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被大众所接受喜欢并且一定程度上的带动了大众对民乐的热情,只是,这种吧,就像高级西餐餐厅和必胜客,人们吃了必胜客就觉得好,就觉得我吃过西餐了,其实根本两回事,专业程度和作品上也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如果你真的让他去高级西餐餐厅吃饭告诉他刀叉如何正确使用,牛排该几分熟,他充其量也就觉得卧槽好厉害,也不是吃一次就能品出其中滋味以及到底与必胜客有何不同的,所以当大众真的开始买音乐厅的票听了民乐音乐会,从开始到他们真的理解这是什么样一个东西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不是带他们去听一次就能改变什么的,或者他们压根就还是喜欢大长腿妹子的新民乐。但我们还是要要去做,因为,这样事情才会慢慢的改变,变好,是吧?
所以,我觉得,主要还是意识问题,大家都还觉得民乐是俗的,所以不会有意识去主动想要听也不会去特意搜索,更不会买票进音乐厅去听一场他们以为的俗气的民乐系列音乐会,这种意识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改变的,而作为一名民乐音乐人,我们也有责任带动民乐前行,不能让民乐一直停留在过去,我们尊重老艺术家们留下的瑰宝却也要跟着时代发展民乐,民乐人也要用现代思维甚至未来思维去对待民乐,并且带动身边的人们让他们知道,这些年,民乐也是在发展的,也是时尚的。接下来就把一切交给时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