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21 11: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吧(原谅我听小提琴比钢琴多得多,所以我举的例子可能大多是小提琴的而非钢琴的,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总之可以理解为:专业的演奏家和一般的乐器爱好者有什么差别)
1.技术层面的差别
这是被谈论最多的,但是,相信我,这只是最基础的差别,不是最核心的差别。业余者即使真的突破了这一层差别,也不意味着就成为了演奏家。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乐器本身总是有缺陷的。。钢琴的音是分立的,断裂的,因此弹奏钢琴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 分立的音符 形成一种导向(或者说走势)(你能看到很多大师在演奏钢琴时身体很夸张,其实这是他/她在努力形成这种导向性的一个体现)(钢琴下面的踏板其实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形成连续性,使音符不会过分独立),而且钢琴是平均律的乐器,所以如何体现变化是另外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这是由乐器决定的,例如你不可能让学钢琴的人像学小提琴的人那样如此重视音准。。)
而一个演奏者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尤其是乐器本身固有的缺陷)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业余者是怎样的呢?很有可能他们甚至不会注意这些问题。。而一个演奏家无疑是会非常在意的(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问题)。总之,技术水平并不仅仅体现在是否能够一个音不错地按完全部的音,还体现在他/她如何去处理这种问题。
例如,你可以听一听李云迪和基辛两个演奏家演奏的《钟》,你能分辨谁的水平更高吗?
其实最明显的差别在最后那段炫技的部分(一般要比较职业演奏家的水平,这种段落比较好分辨,如果是分辨业余和专业的话,普通的段落就可以了)李云迪的处理方式是把音都黏在一起(通过手指的技巧),让人觉得含含糊糊,于是就形成了连续性;基辛的做法则是加快演奏速度,这样既能让每个音都表达的很清楚,又形成了连续性。尽管我不否认有些人会认为李云迪的版本更好听,但单纯从技术水平上而论,基辛的那种处理方式难度明显大多了。(你也可以看一下两人演奏的时长差别,就会发现了)因此,你可以像这里一样,从1.是否能听清每个音 2.音符的连续性如何?还是仅仅只是分立的音符 来判断演奏者的水平高低。而专业者和业余者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2.艺术表现力的差别
这个是最核心的差别。业余和专业的演奏,就是 技术 和 艺术 的差别。不要以为只有创作者在创造音乐,演奏者和听众也在创造音乐。这个差别是建立在前一个差别的基础之上的。
任何一首曲子都是三次创作的结果——作曲者,演奏者,欣赏者。演奏者绝对不仅仅只是照着乐谱演奏就可以的。业余者当中无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照着乐谱来的(技术不到家的必然后果),而一般只有专业的演奏者会对乐曲本身进行二次创作。当然,这不是说业余者就一定不会进行二次创作,但是表现力的差别无疑是存在的。
演奏者一定要能在演奏时表达出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业余者而言,演奏更像是技术,而在专业演奏家那里,演奏是 艺术。 这就是根本的不同。
首先你要明白,评判音乐的标准不仅仅只是 好听 与 不好听 。音乐是有抒情 描写 叙事 乃至议论等多种功能的,一个演奏者想要表达什么?他/她如何来表达?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力的高低。再次强调,乐谱本身只是一个基调,不是已经确定的东西。
例如你可以听kreisler自己演奏的 爱的忧伤 (Liebesleid)(他自己作的曲子,年代稍久,估计只有录音版本的了)我在听1925,1927,1945年他演奏的三个版本的时候,真正体会到了演奏大师是什么样的。明明就是同一首曲子,但是三个版本传达的情绪完全不同,第一个感觉表面忧伤,其实欢乐幸福甜蜜,第二个能听到一种坚决和决绝,第三个则能听到一种淡然。而一个只是按照谱子来演奏的业余爱好者则就只能算是一个技术工人了,是不能和艺术家相比的。
同样典型的例子是 梁祝 里面主题旋律出现了好多遍,只是按照谱子来的话,那就是几遍一样的旋律,毫无艺术表现力可言,但专业的演奏家却能在同一个旋律里面表达出不同的感受(由于梁祝 是叙事为主的曲子,所以情感是随故事变化的,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够准确把握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地方的情感特征的,从而在演奏技巧上做出调整,业余者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
比如,周杰伦和李云迪四手联弹 土耳其进行曲,估计李云迪也就是玩一玩而已,不仅仅是在技术上,而且他也没有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没有在演奏中传达什么,无疑是为了迁就周杰伦,毕竟一个在技术上还有缺陷的演奏者,很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艺术表现力上,在这个演奏中,我不认为李云迪是在以一个演奏家的身份在演奏,而仅仅只是一个水平较高的业余爱好者而已。因此,艺术表现力的差别是建立在前一个差别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的差别又是建立在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的。总之,由于有了这些门槛(先是技术要达标,再是这个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前一个差别或许有人能突破,但后者如果也能够突破的话,那他/她就觉对不只是爱好者了,而是演奏家了),这些差别对于乐器爱好者而言是几乎不可能逾越的。
3.听众的主观差距
我前面提到过,乐曲是三重创作的结果,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个差别不是什么差别,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下。
我们听到的音乐不仅仅是由进入我们耳朵的声波决定的(尽管我经常看到很多理工科思维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要注意,我们感受到的音乐是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之中形成的,因此两个人听同一首音乐,他们所“听到”的音乐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因为这说明了当我们知道 演奏者 是专业演奏家时,和我们不知道时,我们听到的是不同的。这就是说,“演奏家”这个身份反过来又给演奏家的演奏加了分,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业余爱好者的差别,这个虽然不是主要差别,但却会被很多人忽略。例如,在李云迪和周杰伦的四手联弹里面,其实李云迪的表现也就是一个技术比周杰伦高一些的业余爱好者罢了(我说过,艺术表现力才是业余和专业的核心差别,只有技术是不能成为专业演奏家的),但是,“演奏家”这个身份拉大了他和周杰伦的差距(尽管实际上在那一次演奏之中就是个业余爱好者),因此他还是和普通的业余爱好者不同,这个身份让听众对他的音乐加了分。
总之,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技术上的差别只是一个基础,艺术表现力的差别才是决定性的,而身份本身所造成的主观差别则相当于一个小的加成。专业演奏家和业余爱好者的差别,在我看来,就是这三种差别的叠加。
我自己也不能算懂音乐,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希望大家指正不合理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