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1186|回复: 20

学钢琴的路上是什么让你的演奏有了质的飞跃?

[复制链接]

1369

主题

2920

帖子

56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95
发表于 2019-5-25 1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何方面都可以。 我来说说我可以明确感受到“开悟”的几个例子: 1.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有的音要特别照顾,就像安放一件精致的工艺品那样。从那之后忽然开窍了很多,更懂得享受声音了。 2. 有一次老师说,不是所有旋律都是歌唱性的,有的只是个色彩而已,尤其是在很高和很低音域里的。从此自认为弹东西有品多了,不再是个时刻打鸡血的大傻。 3. 老湿说,强、弱、快、慢很多时候可以用不同的articulation来制造“错觉”。虽然自己…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27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9-5-25 1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zhihu.com/video/857358899383255040
我知道知乎是个很棒的平台,平时太忙了一直也没有和大家交流。最近手臂发炎正在恢复,所以也能有时间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机会,通过知乎平台,跟大家交流在音乐学习中的一些感受和经验。

所谓飞跃,一定要有基础,就像堆积木一样,一定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飞跃。没有前期的积累,不会有飞跃。所以,第一个飞跃点,以及每个飞跃点,都是有时间积累前提的。
而且,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心态,一定要多看,多听,多学,才能悟到一些东西。多和人交流,不能闭门造车,也不怕跟人分享。就像学语言要多说一样,我们要多上台,多弹琴给别人听。

也有可能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也慢慢成熟了,艺术上出现飞跃,但这也是在前期不断交流,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就好像我刚到Curtis的时候,觉得同学中很多都是天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就像大师一样。当时我就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了,在国内的所谓的优势,已经变得没什么了。

于是,我就像海绵一样,不仅跟老师学,也跟同学学,跟这个学一点儿,跟那个学一点儿。有同学弹西班牙东西弹得好,我就学他的拉丁的节奏,豪放;有同学出身音乐世家,教会了我太多的音乐知识;有同学弹琴的架势特好,特有钢琴家的范儿,弹琴的样子看起来特有气质,和我简直是鲜明的对比,现在我也学来了。

但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多学习,多交流。古典音乐本身是很开放的。比如,Mozart的音乐里有很多奥地利country music,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听听这样的音乐?比如,我开始时一直找不到感觉,不知道怎么弹拉二的开头,有一次去圣彼得堡开音乐会,听到塔楼钟声有了灵感。

所以,我们不仅要以这种开放的心态多听,多看,多交流古典音乐,也要和其他音乐形式多交流。我们也可以像Mozart一样,从其他音乐,得到灵感,比如爵士、摇滚、流行;或者像rach一样,从周围的声音得到灵感。

从我自己学琴的经历来看,也是从小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一个的关卡,step by step的。第一个是爱好,自己是不是喜欢音乐;然后是第一次登台;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考到音乐学院;参加国际比赛;然后进入professional training;走到职业路上后,就是怎样如何提高水准,超越一些旧有比如种族的偏见,然后进入到大的世界……

每一关都要突破自己,突破一个状态。我现在也在学习,学新曲子,学新的东西。所以,学琴时,一定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不要着急。尤其是小孩子,不要因为一次两次比赛结果不理想而消极失落。

参加比赛,对大家学琴会很有帮助,但要注意,比赛不过是一种方式,不是一个结果。最重要的是,你能从参赛中总结到什么,不管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
就像我七岁时,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连前三名都没进去,就是第七第八名这种荣誉奖安慰奖。当时我非常失望,有一种小孩子的自信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遇到失败的失落,很可怕。我当时居然冲到考场里,跟评委说:不公平!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很可笑,那时候实在是非常不冷静。

现在,有时候我也会看到一些小朋友,会有我当时那种状态,就是当比赛没进决赛,或者最后没拿奖时,比较消极。

我们从事艺术的人,千万不能有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有可能有些人在开始那几年会落后一些,但有可能因为积累足够深厚,到了一定年龄,每个方面都成熟起来后,一年之内就超越过去。有些时候,因为积累够深,随着理解程度的提高,一旦悟到了,就很快能超越。

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着急,不要太看重比赛成绩。参加比赛后,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老师和评委对参赛学员的想法,有什么意见,这些参赛的人都需要知道。不管是好的优势方面,还是缺点方面,大家都要清楚的知道。只有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才能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

我认为,飞跃必须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的基础上,从跟其他人,包括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也包括跟其他音乐形式,甚至其他艺术形式,以开放的心态交流过程中,领悟到一些东西之后的产物。

先说到这里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1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6
发表于 2019-5-25 19: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难得的好问题。
1.处理句子时候要看大结构,4+4还是什么的,中间不要一句话一断,要把好几句话串起来。不要只兴奋于哪个音响弹的很有味道啦,哪个琶音够清楚,这些东西,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但没有结构的时候这些就都散成渣了。
2.脑子里能听清楚16分音符你也就能弹清楚了。不要只追求手指上的速度。
3.弹之前先要能在脑子里听到要弹的。要注意你要听到的不是音高,而是其他所有的处理,语气,断句等等
4. 弹莫扎特:先去听歌剧吧!
-----------------2017.06.20补充--------------
5. 律动(pulse)决定演奏的结构紧凑型。2/2和4/4每小节音的数量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却完全是两种节奏。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数拍子,用嘴大声说出来。有的时候说出来你会发现你的节奏在不该打重音的地方会说的特别恨,就代表曲子的律动理解有误。数拍子也没必要一直数每一个四分音符,可以半小节一数,然后一小节一数。感觉大的线条/律动。
6.请尊重你的老师,但凡有学生或家长看我年轻不拿我当老师的,抱歉,多少钱我也不教了。什么鸡毛蒜皮的问题拿去问老师之前都自己先思考一下,别等着老师喂,老师要是听到你提了一个问题然后能说一下自己的思路是很开心的。比如:老师这里指法不知道用什么 和 老师这里指法我试过xxxx和xxxx,但是两个都有xxxx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还很想从另一方面说一下。
17岁时遇上了好老师,从849小奏鸣曲小巴赫的水平直接跳到了肖练,贝奏,平均律,德彪西啥的…那一年的钢琴课就是在老师:“你原来都学的是什么!”的惊呼声中度过的。
当时也很怕辜负老师,主要也是家里一些问题所以根本不想回家,每天没课就在学校练琴到关门。这是属于开窍阶段。真正让我找到自信的是有一次弹完音乐会之后,偶然听到老师和别人说我和我学弟是她今年最大的骄傲时心里的那股暖流啊我现在还记得,她之前几乎就没夸过我们的,弹的不好直接骂。一辈子感谢这位老师,没有她对我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今天,也帮我度过了一段很难过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4

帖子

2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0
发表于 2019-5-25 19: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当我突然意识到我可以听清楚自己弹的琴声时,两只手,几个声部,都很清楚。而且连自己弹奏的音色也很清楚,能明辨好不好听。
  真的是突然,好像是很久没有练习了,在这段时间内我的大脑发育了,具有了更强的听辨的能力。
  小时候练琴只听旋律,伴奏都是瞎糊弄的,只要比旋律轻就好。而且那时候从来不管好听不好听,也不知道自己弹出来效果是什么样的,只要节奏对了,是那个音,就是这首曲子弹好了。

  2.当我意识到触键的速度影响音色的时候。
  小时候一直觉得p就是用小力,f就是用大力,ff就是用更大的力。现在知道ff可能和f用同样的力度,更快的速度。

  3.当我意识到“柔和的”并不等于音量轻的时候。

  4.我抑郁的时候音乐鉴赏能力一下提升了好几个级别。完全能理解曲子的结构与情感变化的关系,处理也更得心应手了。

  5.当我意识到音色并不完全取决于琴,而是取决于演奏者,并且能够通过聆听大约估摸出演奏者下键的力度,速度,动作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2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4
发表于 2019-5-25 19: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开始用耳朵而不是手指弹琴的时候

甩张最近在弹的曲子们 共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19-5-25 20: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台8000元的立式琴换了一台20万的三角琴的时候。

****补充*****
几乎所有人的进步都是在换琴之后。由于国情所致,我知道绝大部分人小时候弹的都是1万以内的国产琴,这些琴可以说只是听个响,首先强弱变化没有音色变化,声音太亮,键盘反应慢,手感极差,踏板效果也不好,即使是有大师教,也无法让你直观的感受不同处理的差别。
当换了好琴以后,你的所有错误被放大,你会发现怎么左手那么响,右手旋律听不到,你会发现一个和弦三个音力度不一样居然可以出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思想,你会发现踏板踩一半和全踩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当老师后也在许多地方讲过课,遇到那种琴不好的艺术中心,你真的无法告诉学生要把主旋律弹强一点是多么重要,你技术再好,破琴也表现不好,学生可能一直都认识不到这些技巧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19-5-25 20: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捂脸…看了别人的答案简直不忍心回答自己的。


其实也谈不上是飞跃,但确实是有了质的改变。

第一次,是十级考级的那首巴赫。
我老师不喜欢让人练很久考级曲,央音的九级给了我三个多月练,稀里糊涂的过了后,音协的十级也给了我三个月。可惜央音考级是赶上中考结束,音协赶上了高中补课,果断就忘谱了没考过。
然后曲子就放下了,第二年又是给了我三个月捡谱子。在之前学琴的过程里,我对复调是没概念的,巴赫从来都是死记硬背,这次捡旧谱子突然让我自己感受到了旋律线这个东西…我跟老师兴高采烈的说,你看你看这些音连起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老师斜睨了我一眼,特不屑:我和你说了多少遍这是主题。然后她指着的谱面赫然画着各种T…
虽然本来想被夸却被数落平时不过脑子挺没面子的。但从那天开始,好像突然就开窍了,弹琴的旋律线不再是老师提醒哪里有旋律,而是拿到谱子一上手就会不自觉的找到错落辉映的旋律。

第二次,更难以启齿,是弹《梦中的婚礼》。对的没错,就是很多科班生嘲笑,更多外行又钦慕不已的梦婚。
也是在高中,老师其实是不允许我弹克莱德曼的,但是同学喜欢听啊,在那个多少都有点儿喜欢装逼的年纪,当然是偷着弹啊。
在家不敢练,就直接在学校偷溜琴房,也不分手也不注意什么了,直接上手撸了一本克莱德曼,别的不说,视奏是真的略有提高。
后来就把梦婚背下来了,晚自修的时候跟几个小伙伴溜到音乐教室,关了灯,就着月光弹梦婚。(嗯,当然了,那会儿暧昧的小男生当然也是在的)
人是很有意思的,当你的眼睛不看的时候,耳朵就格外敏感。别人没什么感觉,我自己却觉得我的梦婚不好听了,总是有什么干巴巴的,没有爱情的味道。
两个晚自修后,终于被我发现,是触键。哇噻!左手一旦贴键了,声音好绵软啊,好细腻啊,好有爱情的味道啊~~~~ 右手连成一串小珍珠一样敲打过去,就好像敲在心上啊~~~~
唔…这就是我第一次开始体会如何触键做自己想要的声音效果…
真的,自己主动去寻找声音的处理和老师告诉你哪里该怎么弹是完全不同的。

我自幼学琴,跟了错误的老师,小学三年级开始改毛病,一改四年。在这段弯路里,虽然磨砺了心性,却耽误了练琴的好时光。但高中的这两次改变,让我在两三年里追过了曾经遥遥领先的同学们。
在后来自己开始带学生的时候,我尝试着在学的过程里把这些自主思考的理念灌输进去。当我的小学生在练车尔尼的时候跟我讲:“老师,我同学们都说难听,明明很好听啊。”的时候,我觉得我当年的苦都没白吃,现在的努力也都没白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1
发表于 2019-5-25 20: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飞跃是忘记所有所谓的“标准”动作的时候,尝试解放全身弹出不同的音色,从那时起我在弹一首曲子的过程中触键和发力方式变化非常频繁,对身体重心的使用越来越多,也是从那时起我每天练琴的时间几乎少了一半,因为太累了。
第二次飞跃是一次无意中踩下左踏板发现键盘轻微右移,然后随便按了一组音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花了很长时间想这样的音色究竟要表达什么,于是养成了弹一首曲子前先了解创作背景并仔细读演奏评注,有一个整体认知后再动手弹。左踏板无师自通后,对右踏板的使用也有了新的认识,抠踏板抠得越来越细,练琴的时间又少了一点,因为更累了。
第三次飞跃是学会意大利语和法语还有一丁点德语后,对谱上的记号和文字说明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一些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异不是中文意思能说清的,处理每个记号时考虑的东西更全面。
第四次飞跃是发现音乐的文学性以及文学与音乐在结构上的统一,这个发现并没有技术上的进步,但教会了我用音乐讲故事,用这么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基础把作者想说的呈现出来,结合文学的方式分析作品,每个乐句都要经过“这个动机在曲中的作用是什么?体现出这样的作用应该用怎样的音色?这种音色应该用怎样的技巧弹?谱上没有明确的记号是否允许自由发挥?是否应该作一定的变速处理?”这样的分析。现在除了单纯练技巧的练习,我已经承受不了超过两小时的练琴了。有时为了弹好一首曲子,花时间最多的是不是练琴而是看书和旅行。
其实我最开始学琴也就是爱好而已,不知道怎么就发展成这样了,可能是几乎没有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发挥和思考的空间吧。
然后,第五次飞跃,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短暂地跟了我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奥地利人,回国后有位钢琴表演专业的朋友说我的舒伯特D.959第四乐章开头很像那个奥地利人,还问我是不是在欧洲躲了一段时间被开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6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19-5-25 2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泻药!其实得讲讲我在有质的飞跃之前的状态,大概还在大一那会儿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演奏才是正确的,那时候听了很多大师课或者向自己以为弹的好的同学取经。结果就是越来越迷茫,那时候真的是上完专业课就一定要回宿舍睡觉,太痛苦太迷茫了,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后来有质的飞跃还是缘故于手受伤,跟了一个教授,当时自己觉得也有些不对,怎么弹个赋格都能有一种要爆血管的感觉呢。我说真的,牙关都咬紧了。所以这种紧张的演奏状态导致我在一个期末考试后,三角软骨损伤,后面机缘巧合跟了现在的老师- -。这算是第一次质的飞跃吧,练琴有一个方向了,从那以后才知道怎样用一种松弛的最佳的状态去表现音乐,而不仅仅是“弹”钢琴。但是我觉得后面有一次质的飞跃大概是去年,准备graduate audition 的时候,练琴又到了瓶颈期,反正有点人生低谷的意味,然后我就开始了早上7点起床练琴,疯狂练到晚上10点左右的一个时期。其实我前18年的生涯里最大的困难就是舞台恐惧症,只要有人在旁,我练的再好的曲子都会弹断,然后我就这么疯狂的练,心态也不知道怎么就变好了。想通了好多事情,也变得特别平和。去audition的时候发现多年的老毛病好了,人也变得自信多了(哎,好像广告词的-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特别差,比起好多牛逼哄哄的同学差到哪里去了。
啰啰嗦嗦讲了好多,哎。好怀念只练琴心态特别平和的时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9-5-25 2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血泪回忆的过程,记得第一次接触舒曼的曲子,因为把握不好,小组课演奏结束后,落寞的走回家居然把自行车停在了学校。到了第二天早上去练琴都没想起来原来我自行车还在学校。

总的来说,钢琴演奏也是需要量变到质变的。即使再有天分,没有人天生手下生花。在接近演奏级的曲子之前,大量的练习就可以忽略了。

出国以后学习了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入了,导致了钢琴演奏的一个飞跃。
结果就是每年回头去听自己以前弹得东西都听不下去啊!不过一次比一次,一年比一年好的进步是明显可以观察到的。

大学以后的顿悟影响更深。
出国前的第一年接触了一些高级练习曲。进一步提高手指能力。
出国后重温以前的曲子,得到了一次新的感悟。
之后接连不断丰富的曲目和多边的风格让以前坐进观天的我大开眼界。自然而然愉快的介入了下一个等级。。。。

出国后第一次质的飞跃应该是把那舒曼的曲子漂亮的诠释了吧。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让人耳目一新。哈哈哈。。。从此觉得别的都不是事,我能一个一个克服他们。

总之,学钢琴一路都是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5 02:38 , Processed in 0.551967 second(s), 64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