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孩子要学钢琴?

[复制链接]

1385

主题

2739

帖子

550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09
发表于 2019-5-29 12: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只是数量多的原因。不考虑好坏的。尤其是对于九零后这个阶段。学钢琴的比例很高。感觉远远高于其他乐器的比例。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如政策?好像听说那个时候学钢琴高考加分什么的。或者什么别的原因的。 钢琴的传入是因为传统中国乐器没有键盘乐器。为了吸引清朝统治者的好奇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仅仅作为统治阶级并没有普及。到了孙中山时代。钢琴被看作财富的象征也被看作女孩受教育的特征。因此被很多家庭学习。也被看作新…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64

帖子

2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1
发表于 2019-5-29 12: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4岁的时候我也学了钢琴,一直搞到了小学毕业,然后就被编程吸引了,就没有什么钢琴了。

幼儿园的时候我当然不明白学钢琴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妈告诉我,其实结婚前她自己不知道上哪找了本地最牛逼的老师,练了一段时间。后来工作没时间了,但是手一直很痒,于是就让我爸花了几千块搞了台钢琴。但是没有时间的这个性质是不会因为买了一台钢琴就改变的,所以莫名其妙的就变成我在弹了(逃

后来我妈终于退休了,又开始弹钢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19-5-29 12: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父母都想让孩子过上中产甚至上流的生活。但常不得其法。于是先学个做派。《流星花园》(暴露年龄)里道明寺的老娘亲就要求杉菜演奏个钢琴,以证明她不是大户名媛,结果被杉菜抓住机会慷慨陈词了一通。
但两者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
成熟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小目标应当是:一方面孩子逐渐形成信仰,有着必须的道德责任感,内心充实快乐;另一方面是保持高学习能力不断获取应具备的各项技能不靠谱的父母则往往通过两条准则来判断是否实施某项行动:现在流行学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我们家前邻居令小朋友每天学钢琴,成绩下降,果断取消室外活动和读课外书的时间,也不肯舍弃钢琴。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摊上这种起跑线,再优秀的孩子也输了一半。
我那邻居经商多年家产丰厚,企图将女儿培养成公主贵妇也不是不可理喻,只是夫妇两人的人生从来也没在读书上进方面取得什么成就,故而不得其法。但不知何时条件本就一般的父母也开始整那一套,花钱不少,效果不彰,就如现在的高票答案指出的那样,买不起好钢琴—请不起好老师的穷货,又何必硬扛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拿音乐当毕生信念和事业的各位之外,音乐和其他艺术门类,包括钢琴,就是一个爱好,图一个乐趣,实在不必将其“高尚化”和“必需化”,如果认为从中得不到乐趣,那就不做。上流社会有钱有时间所以弹钢琴,但弹钢琴的可不一定是上流社会,甚至可能因为穷货弹琴被人嘲讽,正如你们看到的那样。
现在的学艺术大流行是“中产焦虑”和“陡然而富”(郭德纲喜欢这个词)的结果,其实和爱好艺术没什么关系,和那些做成铜钱或金条形状的难看建筑倒像是亲戚关系,共同见证了“我终于吃饱了,老有钱了,都不知道怎么花”这个事实。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我读小学的1990年代也一样兴盛。住在我妈工作的大学家属区,楼下钢琴声,楼上钢琴声,弹得还不怎么样。清晨伴你醒来,晚上阻止你入睡,提醒你不要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随后搬到我爸单位的家属区,我们楼道居然没有弹钢琴的,激动的我热泪盈眶。原来公务员真的比知识分子“糙”多了。
我就活的比较糙,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萨克斯什么的都不会,喜欢读个书玩个游戏打个篮球,都可以说是“穷人乐”。但我当时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个无趣和失败的少年。内心的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
会乐器和“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或者“有吸引力的人”,毕竟不是一回事,且据我的观察类似技能在吸引异性方面也几乎没有什么卵用。
另外我总认为夸男生“一身正气”或者“有书卷气”听起来就很舒服,如果说“有艺术气质”,就类似于“他是个浪子,浪子懂不,就是很浪的那种”,这也许是偏见,欢迎批判。
总之兄弟认为:要学钢琴有两个必要条件—有兴趣,有收入支撑,两者缺一不可。
“兴趣都是逼出来的”这种混账话,肯定是琴行老板胡编的,就这几十年,一家人何苦为难一家人。
没必要强行伪装上流社会结果还给正事耽误了。
感谢老乡邀请。
在车上用手机码的。
估计没多少人赞但从没答过这类题故试答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6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9-5-29 12: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卸腰,我做个小总结。

中国孩子学钢琴,73.143%是因为家长是傻X,这类家长的特点至少满足如下两条:
1.买琴的时候能省钱买电钢就不买真钢,甚至拿电子琴替代。
2.请老师的时候关心老师价格大于关心老师水平。
3.孩子学琴的时候家长在旁边玩手机,发呆,甚至不陪同孩子一起上课。
4.孩子练琴的时候家长在看电视,读报纸,没有耐心陪孩子一起练琴。
5.最关心的事情是孩子能考几级,别人家孩子能考几级,而不是孩子对琴的态度。
6.考完级之后就无所谓了,孩子想玩自己玩不想弹就算了,但平时亲戚朋友来家里时总想让孩子露两手装个B

这类孩子的结果通常符合以下特征的至少两条:
1.考完级觉得自己如释重负,以后打死再也不想碰钢琴了。
2.慢慢长大之后想起自己以前学过琴,想自己再试试当娱乐的东西玩玩,但打死都找不回以前的技术和感觉。
3.再让他按部就班系统的去进修琴技,完全没耐心也没兴趣。
4.一般学到的进度在299-740之间,巴赫创意曲集,但拿回来看的时候觉得自己849弹起来都费死劲。

说白了就是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自己又没什么计划和认知,于是乎就找了这么个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让孩子学。最重要的原因其实不是攀比,家长虚荣心强也就认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不打算付出跟孩子一样的努力却想让孩子达到他们预计的效果。你想让你孩子考个十级在亲戚面前装B,可以,问题是你得牺牲你的娱乐时间跟孩子一起拼才行啊,这样不说孩子能学到什么成果吧,至少说孩子将来回忆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老爸陪我一起吃苦努力练琴上课”的感觉,对孩子未来做事儿的信心和态度都很有帮助。

如此大范围普遍的钢琴学习其实是反常的,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中国的音乐教育在进步”。首先钢琴教育的成本很高,一般正规的钢琴老师一节课学费也要在200-300之间,100多的勉强能看,100以下的我不知道能学到什么。同样钢琴需要经常调试,调音费用我相信大部分家庭都忽略了,因为从来不调……我基本上最多半年一定要调一次音。很多家庭为了“减小开支”选择了质量较差的钢琴,水平一般或坑人的老师,不管你是“为了赶潮流否则会被亲戚鄙视”也好,还是“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兴趣爱好”也好,我在此郑重告诉各位家长:

当你的财力和精力不足以达到钢琴学习的标准时,您孩子学出来的水平不是“比其他孩子会稍差一点”而是“跟不找老师自己瞎鼓捣没什么区别”。


我教会的一个丫头,在新加坡的歌德钢琴学校学了一年,基本上就是瞎玩,父母不懂,没仔细研究,后来让我看一下简直惨不忍睹。后来找个私人教师,学费要的不低,但真正开始实打实的学琴了。家长也才恍然大悟原来靠谱的老师都是怎么教课的。学琴之前家长要做很大的准备工作,从老师的水平研究,孩子的状态性格,经济能力的规划,都是要考虑的。咱不说对钢琴每个教学阶段了如指掌,好歹你也得查一下孩子练琴的大致方法吧?总用“家里人也不懂”这话来给自己推脱,我也真是奇了怪了,你都不懂你居然就敢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推!去赌场玩轮盘你好歹也得知道规则吧?你这什么都不懂就把孩子丢给老师让他教,回家让孩子自己练,那根在赌场里随便找个桌,往个框框里扔1000筹码然后跟荷管说:“你开吧,反正我不知道规则你最后告诉我结果就完了”有啥区别?真正要打算学琴的家长,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才算是心里有个明镜,对孩子的未来有个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学琴前对自己的经济状况非常肯定,对肯花在培养孩子钢琴这里的经费一定要非常充足,绝对不可偷工减料。
2.学琴前对孩子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工作,“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钢琴”完全不是歧视而是大实话。
3.学琴时全程关注老师讲解内容和训练要素,保证回家之后家长能完全准确传达老师的意思,在练琴的时候明确目的。
4.练琴时能放下全部杂事专心指导孩子练琴,不懂如何指导的安静在孩子身边陪着也不能跑去玩手机看电视。

我相信能做到这些的家长根本就不足26.857%,所以我觉得中国学钢琴的人这么多,主要的原因都是家长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用赌博的方式把一脸懵B的孩子推上了这条路。一小部分家长则是因为自己本意想把孩子培养好,但是行动和内心太懒散导致效果比较差。而真正在乎孩子钢琴路的家长,都是会下比孩子还多的功夫,努力跟孩子一起成长。只是这样的家长真的太少了。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句:很多艺术也好,兴趣爱好也好,没钱或者不肯在这上面花钱真的培养不好,不是说这东西只有土豪玩得起,而是说穷人很难玩得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7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9-5-29 12: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钢琴老师,我的看法和高票答案相同。家长太傻逼,眼界太低,只会跟风,以及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在下一代身上。
自己在家从来不听古典乐,也不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却幻想着每周学一节钢琴课,自己孩子就变“高雅”了。
说一下自己出国前遇到的一个家长。
她一定要她6岁的儿子学钢琴,可当我见到那个小孩的时候,他正捧着一本天文学杂志看得津津有味。
注意关键词。6岁。那本杂志是成年人也不一定看得懂的天文学专业杂志。
接下来,
他妈妈逼着他向我问好,他问好了,可是眼睛仍不移开杂志,还指着里面的图片跟我讲各种天文学的知识。
我当时就懵逼了,我说您这孩子多爱天文学啊,您该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啊。
况且那是在北京,各种科技馆图书馆之类的资源那么丰富,一定适合这小孩啊。
我当时甚至还想,我滴个乖乖,要是我有个这样的孩子,我肯定把他培养到麻省理工之类的学校。
然而他妈一句话就把我给打败了。
她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变成书呆子。
再跑个题。
见过一个绘画很有天分的小姑娘,但是性格畏畏缩缩的,见人就怕生。
她妈没什么文化,经常因为小姑娘学习不好打骂她。
我看了小姑娘的画,那简直惊为天人,想象力非常非常丰富,画作都相当有灵气。
可你猜她妈说啥?
她妈说:我一看她坐那儿半天一直画画我就难受,我这么个坐不住的人,我根本不明白她是怎么能坐着一动不动还不说话这么长时间的。
我说,那您也不能打她啊,您打她她就改变性格了吗?
然后她妈就瞪我一眼。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才决定不要呆在国内教钢琴了。
我没办法说服自己骗不适合学琴的孩子学琴,也没能力让那些傻逼家长变不傻逼。
有些人有相反的看法也就算了,但您要开喷也请先仔细看看我举的例子好不?
我说的这两个孩子,都是有着【长期】且【强烈】到无法通过外部环境和压力而改变的,对天文和绘画的兴趣,和超强天赋的。不知道您说的“小孩兴趣一个月一换”这样武断的观点是哪儿来的。
再说了,要真像您这样说的,兴趣一月一换,那第一个小孩怎么可能在仅仅6岁的情况下就跟我讲出大量的天文学知识的?第二个小孩的那么多画作我是怎么看到,并且能判断其非常有灵性的?
您没见过这样的小孩,不代表就没有这样的小孩好吧。
不过也难怪,连个知乎回答都看不明白还要强行挑刺,倒是挺符合您自己描述的这种特征的,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0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19-5-29 1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父母不在你身边,音乐可以排解你的忧伤
——三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4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19-5-29 1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是这几个原因:
1.不能输在起跑线。
2.家长攀比。
3.家长强势。
4. 家长以为能加分。
5.家长以为能培养气质。
但是呢,很多家长最后就这样带孩子学琴:
1.和老师讲价。
2.不买琴。
3.自己不花时间陪孩子。
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

帖子

2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1
发表于 2019-5-29 1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出生于九十年代,从6岁开始接触钢琴,8岁开始系统性学习钢琴,现在将钢琴作为自我爱好,没有将音乐作为我的职业道路。说起来为什么小时候会学习钢琴,有以下几个因素:1、我自己的强烈要求(虽然当时也许是出于好玩);2、家中姑父在家乡小县城教授钢琴、表哥毕业于川音钢琴系,也在大学中任教(现在是副教授);3、一个很爱很爱我,并愿意支持我的母亲。
         虽然姑父和表哥(父子关系)家境殷实,但我家却很零落。六岁时父母就离异,母亲一人将我抚养长大,父母均是下岗职工。这种家境,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比较拮据了,母亲却愿意支持我这个奢侈的爱好,理由只有一个:我告诉她我喜欢音乐。于是,我开始了每周去姑父家上钢琴课(缴纳的学费与别的学生一致),放学以后去二叔家里练琴(二叔家有钢琴)的日子。五年级的时候,母亲拿到了下岗后买断工龄的2万块,毅然决然的给我买了一架钢琴,一家棕色的海曼牌钢琴。
          后来在母亲的鞭策鼓励下,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暑假通过了高等甲级测试,作为这么多年来练习钢琴的“成绩报告单”,再后来忙于初中高中学业,没有多少时间练习钢琴,一直到现在。最终,我没有将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而是选择了去复旦读法律,走了一条和很多学习钢琴的朋友不一样的职业道路。
        如果功力地来看,年幼时期学习钢琴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因为我并没有成为一个音乐人。但是,我自己知道,那些年练琴的日子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小我的音准就高过普通小孩,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直接导致我现在对于古典音乐、音乐剧、文学等浓厚的兴趣,丰富了休憩的日子;
         当别人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尤其是暑假)时,我只能坐在钢琴面前日复一日地练习,度过了许许多多寂寞枯燥的日子。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一点也不后悔失去了玩乐的时间,因为它让我知道:才能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努力,以及在别人享乐的时间付出。这种不放弃,不贪图享乐的观念一直影响着我,让我走到现在,也将继续伴着我走下去;
         它让我知道,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与其他小孩也没有那么大的不同,我的母亲在以最大的努力帮助我实现那些略奢侈的小想法,这种爱,是我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努力,持续奋斗的根源。
         所以,感谢钢琴,感谢母亲,感谢那些练琴的日日夜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0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19-5-29 12: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多” 具体是多少呢,得有个数,分析一下才知道是几多啊!不问是不是,上来就先批判一番的做法不妥当。家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重视音乐教育,总归是利大于弊。最怕无作为。
不仅是在中国,哪怕是英国和美国这样的音乐教育和产业大国,钢琴也是乐器学习的首选。2014年9月,ABRSM 有一份数据调查报告在英国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便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即使学乐器的孩子在总人数上几乎增长了一倍,然而这一值得庆祝的好事儿实际上与较低社会群体的家庭并没有太大关系。并且:
* 钢琴在英国5-14岁学乐器人群中是最受欢迎的乐器
* 最受欢迎的乐器还包括架子鼓、电吉他、低音吉他、小提琴
* 学习钢琴的人群增速约15%
* 5-17岁学乐器的人群中有21%自学,该年龄段人群中有15%的人从未玩过乐器
* 74%来自富裕家庭背景的孩子有参与小组以及私人乐器课程的经历


换句话说,乐器学习对于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目前在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很多八九十年代的琴童,爹妈攒了N年的钱掏出来去买钢琴去请教师拜师学艺,坚持让娃学音乐。有功利心吗?有。不能有功利心吗,当然不是。


批判家长功利性的、奔着阶级跃进的、嘲讽人家装富的... 还有映射没钱不要来学钢琴的,我是真正看不落去了!!!!要不是曾经有过有那么多 “郎爸朗妈” 以及被威逼利诱学钢琴的琴童,音乐通识教育会只会比现在更落后。


高赞答案和其他一些答主提及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但也不是没有改变。随着音乐教育多样化以及市场细分,古典钢琴演奏终究会回到小众路线,专业人员和选择此类课程的家庭回归舒适区;相对的,不管是琴行或是公校、政府文化部门也提供了更多惠民普及性课程。
其次,钢琴普及了这么多年,也产生一定的社会边际效应,许多孩子有了机会学习第二乐器,特别是合作类的乐器,例如管弦乐器以及吹奏乐器。多少名校乐团与合唱团招新是以有钢琴基础的学生为优先考量对象。玩流行钢琴和爵士钢琴目前在中国也发展迅速,期望这些新的趋势和现象会逐渐改变人们对学钢琴的刻板印象吧。


钢琴自带的拓展功能是其他任何乐器不能比拟的,键盘乐器这个大家族还在继续发展中,跟其他乐器也能很好地玩在一起,今天和小提奏奏明天可以换成 stage on the stage!有些人玩更多接近当下审美的好音乐并且自我愉悦,有些人则有本事在几百号人面前砸拉三的啊。让网红的归网红,音乐厅的归音乐厅。


只是学点钢琴而已嘛,犯不着替人家瞎操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8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19-5-29 1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难道不是家庭条件普遍好了么?

不少回答说,从众,怕输在起跑线。 对,这些情况都有。但话说回来,没有“众”,你从谁?没有“起跑线”,你用得着怕输么?而“众”和“起跑线”是怎么来的,就是家庭条件普遍变好了。
对许多家庭而言,钢琴不再是买不起的大件儿,请老师也不算贵,想学就学呗。要是都买不起钢琴,还用得着探讨这个么。
高端圈子里的孩子还流行骑马击剑呢,但你见谁问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孩子要学骑马?” —— 骑马这个运动根本不是“众”,自然没人去从。
再说现在的小孩子,有几个不上兴趣班的。学费不是问题,那学什么,就是家长选择的问题了。学钢琴你说不好,装逼,那好,我们去学古筝,去学小提琴,行不?—— 关你什么事儿,不怕白头发么。


有人说:
当你的财力和精力不足以达到钢琴学习的标准时,您孩子学出来的水平不是“比其他孩子会稍差一点”而是“跟不找老师自己瞎鼓捣没什么区别”。
话说的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显然也不全对。难道学钢琴还有门槛么,报名时还要提交工作和财产证明,音乐学校审查一番,然后告诉你:回去多攒五万学费再来!
找老师,无论如何也比自己瞎鼓捣强。起码,能快速,有条理的学会基本理论,少走很多弯路。学会的就是会了,会的少,也比一点不会强。当然,很多孩子不一定能走的很远,但人家也没想走远啊。
有人学琴是为了吃饭,有人就是吃饱了饭没事想学。别把话说的太清高了,好像谁要是没有个高目标,没有非常系统的训练,没有很好的预期,就不配弹钢琴似的。


(二)要在国民中打下“钢琴”,或者说“懂音乐”的基础,总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诚如很多回答所说, 很 多 家 长 其实是根本不懂音乐的,甚至都没耐心陪孩子练琴。这确实会让孩子学的不顺利,甚至半途而废。但最起码,有不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音乐有了基本的了解。
批判这些家长的人,你自己想想:
    如果你钢琴弹的很好,那往上数,你的父母/祖父母,总有一代是你们所批判的这种人,看不懂谱,听不懂乐理,当然他/她们可能有耐心陪你学琴。这是你的幸运。如果你也不会弹钢琴,那多年以后,你的孩子带你的孙辈学琴时,他们还是你所批判的这种人。
我们会津津乐道,从欧洲某城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就能弹一段简单的曲子。但如此高的全民音乐素养,都当是大风刮来的么。闭眼睛也能想出来,同样是曾有一段时期,很多人家都能买的起钢琴了。家长虽不懂,但会请教师来教孩子,孩子大了再教下一代,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也看到,不少欧洲家庭里都有祖传的钢琴,孩子出生就开始玩。但你别说真没想过,这些琴也都是某一代家长,用没捂热乎的工资,给孩子新买的!而你家的祖传钢琴在哪呢?
现在的中国,不过是人家百年前的翻版。现在的不少父母和当年刚买得起钢琴的欧洲人一样,只是想让孩子学点好东西,这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好批判的。


如果没有现在这么多孩子在学琴,那么再过二十年,这个问题还会出现,二十年后还是有大批完全没有音乐素养的家长。
这批学过钢琴的孩子长大以后,显然会明显提高一代人的音乐素养。多年以后,他们会根据自己曾学会的、还会的、荒废的,不管怎样的音乐知识,为孩子选择一条比较合适的音乐道路,陪着孩子学习,用自己还会的知识教导孩子 —— 总之,一定比现在这一代没有音乐素养的家长更好。
这是坏事儿吗?未必吧。


(三)我也要正正三观

学琴这件事,有些老师视若真理,连谁家孩子买不起好琴,请不起好老师,都觉得是在亵渎“钢琴”二字,恨不得劝退了事儿。但真有不少人,只当这是个消遣孩子时间的兴趣。——不论如何,我认为这是个好事儿,毕竟人家没花你的钱,而你可能还赚着人家的钱,少说两句得了。
有些家长,孩子明明真的学不会,不想学,还非要逼着孩子学,这种做法我也很不赞成。说实在的,如何判断自己孩子“学不会”,甚至承认孩子“真的不行”,对有些家长来说,是难比天高的事儿:
“我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不会这个,肯定还是不用功,再练!”真是呵呵了。(身边就有现成的)
人啊,贵有自知之明。旁观的人只能看看,心里明白,但真的没法做什么。


利益相关:一年半琴龄的琴童家长,纯兴趣,不会走专业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