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0 16: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有可能的,我在德国这几年遇到的,问过的,包括读到的近现代欧洲的大钢琴教育家提倡的都是“练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非常专注有效的练,一天4个小时左右,不超过6个小时”,如果真的很专注的练,超过6个小时是个人都会精疲力竭。
那些真的每天练6-8甚至10个小时的,我敢100%保证这么多小时不是100%有效的,肯定有几个小时没那么聚精会神。这样的练习是事倍功半的,当然,一天没那么有效的练6-8个小时要比聚精会神的练4-6个小时容易的多。
不仅处理曲子,练习技术也是需要专心,仔细的去感受动作,非常仔细的聆听,并且多思考难点在哪里,怎样改进,动作要怎样更顺手,有没有窍门,能不能自己为这个难点或者练习再增加一些不同的练习方法,必须改变节奏,转调,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弹哈农弹熟了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等到下行换方向的时候脑子回来,然后继续想别的,直到结束。这样的练习是时效性很差的,这也是为什么不推荐练哈农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农请参见:哈农具体该怎么练? 对于新手来说。 - Fazioli 的回答)
即便是运动员训练肌肉,或者健身,也不是直接“每天跑XX公里,做XX个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在进行枯燥的肌肉训练,耐力训练的时候专业的教练一定会让运动员注意动作的标准,呼吸的调整,具体哪一块肌肉发力等等。。。所以练琴/练习的成果不是按照“一天几个小时”来衡量的!
然后再说一下关于天赋,努力(包括两点,练习的时间和专注度),还有方法的关系,个人总结的是这个公式:
(天赋+方法)×练习专注度×练习时间=最终成果
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过于强调努力,从小就灌输各种笨鸟先飞,天道酬勤,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和我国的体制(社会主义)和国情有关。努力只是我们自身唯一可控的条件,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天赋,然后是方法,天赋无法改变,方法需要拜师,请教高人,在各项资源都匮乏的地方只能强调努力了。。。
学了这么多年,见了各路国内外的高人,现在觉得天赋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天赋决定一个人进步的速度,并且天赋能决定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最终能走多远,无论怎样努力,基本不可能超过天赋的限制,我现在的教授就是这个例子。
天赋和方法直接决定进步的速度,当然前提是要努力,没有努力(练习)显然有再好的天赋再先进的方法都没用,再有天赋的人也是要学习并且练习才能进步的,没有练习不可能有进步。同样,虽然勤奋能使人进步,但是如果不用先进的方法,也没有什么天赋,只是勤奋也只能很慢的进步,用了合适的,先进的方法,可以加快进步的速度。
读了各种音乐家传记就知道,名家在小的时候都是神童,十几岁就达到了绝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高度。尤其钢琴,最终能走演奏路线的,都是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天赋,从小就已经和很好的老师,用很先进的方法练习,想之后发力,快成年了才想走专业,想达到以后可以经常开独奏会的水平,基本没戏。(普通高中生能考进柯蒂斯吗? 我是非常努力练琴的! 打算先考进上音再转? - Fazioli 的回答;快17了,想5年后考朱丽娅级别的专业院校(钢琴系)是不是痴人说梦? - Fazioli 的回答)
另外不仅智力脑力方面和天赋有关,身体机能也和先天有很大的关系。先拿运动打比方,不是所有的小孩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就可以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专业教练也是各种选拔,测试,来挑学员的。再说钢琴,身边有人当玩一样和一个不错的老师学了八年,那时候平均每天练琴不超过2小时,但是技术几乎无死角,比很多附中出来的,从小就一天四五个小时的练了十几年的还要好!她的李斯特的钟是现场我听过最快的,错音最少的,并且收放自如,听起来丝毫不觉得是一首顶尖难度的曲子。她强悍的技术和运动天赋是有直接关系的,她同样当玩一样学的网球,游泳,都可以达到专业的水平。
所以那些觉得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一切的,看到别人成功就给归结为努力,吃苦吃到了,真的只能说是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欺骗。人在一出生的时候智力,天赋上就分出了高低,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也极其重要,在teenage之后看到的“天赋”也和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必须承认,确实有的人花普通人一半甚至1/4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在某个方面轻松超过普通人,而这些人如果在其擅长的方面用了普通人的努力,可以碾压99%的人,如果这些人的家长从小就发现了孩子过人的天赋并加以培养,那最终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全球顶尖的人物。
各行各业全球顶尖的人物,尤其音乐这种科目,基本都是从小孩子就有天赋,并且家人给与了正确的引导,最终变成了一个行业的顶尖人物,没有哪个是五音不全通过自己努力变成职业演奏家的,也没有哪个是半路出家,快成年了才开始,最终变成了可以赢得肖邦大赛这个级别的演奏家。
最后,和其他人说的一样,“一天四个小时”可能只是宣传手段,亚洲教育的手法,练习的强度,训练方法的“残暴”让欧洲人叹为观止,很有可能Seong-Jin Cho一天真的练八个小时,但是这种练习强度强烈不建议在没有足够好的引导(老师)的情况下效仿。
再啰嗦一句,肖邦大赛近十几二十年的获奖者,基本都是追着评委满世界的上大师课,受过几乎每一个评委的指点,几乎每一个评委也都大概清楚其水平,像邓泰新这种毛头小子第一次上台就得了金奖的只能说是在国际一流钢琴家中都凤毛麟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