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2 17: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大多数,不会。
首先,在演奏安排上会有所照顾。
主要体现在两点:
1.不需要的乐章、乐曲,到后台休息;
2.多数打击乐在多数乐曲中都是身兼数职。
再有,打击乐的演奏并不“简单”。
虽然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打击乐手只要在计划的那个时间点发出计划的声音就可以了,但现场音乐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即兴,优秀的交响乐演奏,需要乐手在指挥的临场调动之下、在排练的基础之上进行发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去听几百元的音乐会而不是在家听几十元的CD的原因之一。
同时:
第一,排练时不一定能保证多次整曲合奏,特别是在邀请了知名指挥的时候;
第二,排练环境与演出环境截然不同,环境、状态、观众都会对演出效果造成影响;
第三,同一首乐曲,被安排在演出的不同表演次序时,效果也不相同;
第四,连场演出,每个场次也不尽相同,可以参考关于“看话剧看哪场”的那个问答;
所以,也就决定了看似“他(她)却只敲那么几下”,其实是要跟随着整场演出、整首曲目,在指挥的“简单”指示下,从音色、音高、音量等方面,与整首作品达到契合。所以,你说的“参与度”自然也就不会像想象的那样低。
试想一下:在全场观众起立投以爆棚般的、长达三分钟的返场掌声后,现场久久不能平静,按计划要最后奉上一曲《辣的刺激进行曲》。前奏的小军鼓,该用什么样的力度?(谱子是通用的,并没针对最后一曲做特殊标记,指挥是多么期望鼓手能比谱上的速度再快一点,比谱上的力度再大一些,但他站在前面,只能给鼓手一个眼神+表情+手势,顶多顶多再配合全身动作来表达,但究竟是什么尺度,只有鼓手自己去拿捏了)
再试想一下:作为全场压轴的保留曲目,此时此刻全场观众已经沸腾了,跟着节奏High了起来,随着旋律到达高潮了……结尾需要吊钹来几个点睛之笔,这时候指挥给了一个“用力用力再用力”的手势+眼神+表情,意思是“要比排练、走台时的都更用力”。那你猜打击乐手会用什么样的力度去敲那个钹?呵呵,猜不到吧~~
正是参与度+演奏水平,决定打击乐手是点睛了,还是杵瞎了……
最后,如果把演出当做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那还是可能会感到无聊、空虚、寂寞。
但比他们更无聊、空虚、寂寞的,应是那些低音乐器(大号、贝斯,甚至大提琴、中音号和圆号),从头到尾都在以小节为单位循环打节奏……
如果在演出中都能感到无聊、空虚和寂寞,那只有两种可能:业余,或,为了生计。。
————————————————————————————————————————
乐团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此,高水平乐团的每个乐手都是热爱音乐、崇尚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融入和陶醉在整个乐团的演奏中,并且通过平时的刻苦练习和现场的充分参与,不断追求在每次演奏中的极致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