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2 17: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不一样。任何乐器,包括歌唱,每个人演绎的听起来都不会一样。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包括对主题、作者、时代背景、当时流行风格的理解等等。正是理解不同导致了对同一句话的处理方式不同,有的人下键很强很坚硬,有的柔弱一些也许因为他觉得这里作者的感情不很决然。
我先说有名字有背景的名曲。
这个好理解是因为作者的主要感情很明显。比如悲怆,名字就说明了它的主旋律,大致需要什么速度和下键方式,还有什么断句和什么处理方式。当然只是大致;而且只是主旋律部,因为展开部一般都比较难以把握而且感情或者旋律很奇特(指的是中间那部分听起来不是主旋律的部分。我弹了14年琴,悲愤激烈表达战争之感的呈示部和温柔如春风的展开部连在一起,还是觉得好纠结= =)
说多了,还是比如悲怆。贝多芬大家都知道嘛,贝多芬作这首曲子时他的心境和个人环境、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流行曲风(古典啊浪漫主义什么的)都可以自行度娘,所以这首曲子作者想表现什么心情,大家基本可以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相似的诠释方法。所以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是一样的。
(PS:对名曲的理解也会有不小差异,是小部分。比如贝多芬的月光,抒情温和,是对月光温柔的咏唱,贝多芬是这么想的,确认编辑谱子的人也认为这首曲子表现了这个的,以至于第一乐章的附录里面写延音踏板在全章都不停,来持续造出一种温和柔软如雾一般的幽幽气氛。但是!为什么我总弹成贞子的赶脚!月光明明很幽冷好吗!作为理科生完全理解不了反射光有什么好歌颂的好吗!还有两段含有类似压抑怒气的感情在里面好吗!我觉得完全歌颂了黑夜里阴暗幽冷的海水好吗!理解不同害死人啊!!)
另一类严肃钢琴曲,尤其是练习曲、奏鸣曲、圆舞曲等曲种,一部分甚至多半没有名字,都是几号作品第几号,或者某调什么曲种,比如A大调奏鸣曲之类的。这类曲子只能大致把握是高兴还是悲伤,并不能完全说明是为什么事情才有这样的感情。比如开心,是看到美丽风景的歌颂?还是和爱人在一起的情歌?亦或是国王需要歌颂歌舞升平的节日?
这些不明确,导致了处理方式差异不小。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断句不同,用踏板方式不同等等问题。比如这里一个高音跳起来,就是活泼;延长下去,就是温和;总归是多样的。这也就是音乐的魅力之一:处理的多样性。这是对演奏者的考验,也是对演奏者心性和阅历的发掘,检验和提升。
【PS:普及一下一首钢琴曲是怎么从完全陌生到可以拿出手演奏的(限重大作品):
1. 了解并把握背景、作者和乐曲感情主调;
2. 识谱,对着谱子一个音一个音弹下来,先两只手分开练熟再合起来练熟,这时候不加任何强弱或者感情,纯练熟,达到预想的速度;
3. 加强弱,特殊音,快板行板之类的标记,踏板,练熟,背过;
4. 对照之前找到的背景知识,加好个人的诠释。
5. 不断练习练习练习,直到完全不出错,弹这首曲子就是下意识的动作,并深深体会到表现出曲子的感情,大功告成,并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练。
这个过程类似于孔子学乐那一段话~整个过程下来,像两页到七八页的曲子,每天一个小时,基本需要三个月。像那种传世名曲还长的要死十页往上的,那就半年或者一直练下去。好曲子就像一本好书,每次弹都有新收获~~】
人的多样性--性格 爱好 品格 价值观 经历等等,造就了对乐曲的理解不同,自然演奏方式不同,听起来自然也就不一样。当你听到的时候已经是成品了,也就是说过完了上述最后一步,自然差异不小,不小…
(PPS:有那么一部分人不懂钢琴,还特别喜欢附庸风雅,经常听秋日私语啊水边的阿缇丽娜啊什么的,难度低,篇幅小,乐句简单而深度很浅,最重要的是琅琅上口就像口水歌。这些曲子都是流行音乐,不属于世界级传世名曲,更和严肃音乐无关,在此不做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