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曾侯乙编钟 战国 短架长 335 厘米、高 273 厘米,长架长 748 厘米、高 265 厘米 1978 年湖北随县 (今随州市) 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编钟成曲尺形 (「L」形) ,钟架上悬挂有镈(bó)钟、钮钟和甬钟共 65 件,全都是双音钟。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已发现的古代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的乐器,是我们认识西周乐悬制度最为重要的实物。
曾侯钟水平截面为椭圆形,在每个钟的正鼓位和侧鼓位可以分别敲出具有三度差别的两个音,即同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 (见本书第 73 页) 。这就是过去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双音钟」。曾侯钟可以演奏西方十二声乐律的乐曲,可以旋宫转调。在编钟钲(zhēng)部、正鼓位、侧鼓位以及钟架上还有近三千字铭文 (或书写的文字) ,标明了音高、乐律以及同样的概念在曾国以外其他方国的对应名称。
曾侯钟无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有旋宫转调的能力。所有这些从世界音乐史、世界数学史、世界科技史、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都是最高级别的震撼。
后人对古代巴比伦文明开化的评价一直是「有音乐,有数学」。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公元前 5 世纪的曾侯乙墓文物,那么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平之高根本是我们过去无从想象、也未曾想象到的。曾侯乙墓的发掘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公元前 5 世纪中国所达到的文明高度进行全新的评价与考量。
3-2 骨笛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8000 年 长 22.7 厘米 1987 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
20 世纪 80 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地遗址发现了十六支竖吹的骨笛。这些骨笛都是用鹤腿骨钻孔制成,大多有七个孔 (所谓七孔,是指在不计吹孔的情况下,笛子上有七个孔。) 。出土的骨笛在实际测音时大多一吹即裂,所以只有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勉强吹出了乐音。然而以黄翔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者仍然相信: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制作出吹奏「至少是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徴(zhǐ)音阶」。
3-3 陶埙(xūn) 商代 高 (小) 4.2 厘米, (大) 7.3 厘米 1951 年河南辉县琉璃阁一五零号墓出土
《吕氏春秋·仲夏纪》里说,黄帝委派伶伦作律 (「伶伦」是人名) 。伶伦听到凤鸟的叫声而仿制了乐器。这个传说在埙上体现了它的真实性。今天可见最早的陶埙是半坡遗址的一孔埙,其实就是可以模仿鸟鸣的狩猎工具。 (所谓一孔,是指在不计吹孔的情况下,指孔只有一个。) 新石器时代的一孔埙逐渐发展为二孔埙、三孔埙 (商代中期) 乃至五孔埙 (商代晚期) ,其发音能力也由一孔埙的小三度逐步发展为四声、五声乃至七声音阶的发声。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武丁时代的陶埙表明,公元前 13 世纪左右,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国语·周语》上伶州鸠 (「伶州鸠」是人名) 答周景王问时说,完善七声音阶出现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结合出土的陶埙来看,这个传说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3-4a 均钟 战国 长 115 厘米、宽 5.5—7 厘米 1978 年湖北随县 (今随州市) 曾侯乙墓出土
这是一件非常奇异的五弦器。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张五弦琴,但按照黄翔鹏的意见,它就是所谓「木长七尺」的「均钟」(「均」字有一个意思是「钟律」,名词,读 yùn。不过「均钟」一词中的「均」,是动词不是名词,读 jūn,意思是「调」〈tiáo〉。这里的尺是夏代人的「比手为尺」,即拇指、食指伸开的最远距离为一尺,大约 17 厘米)。均钟的功能,是在它上面弹出绝对音高,给编钟的调音提供标准。往最通俗里说,均钟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我们给钢琴调音时提供基准音的音叉。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