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3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
铙,又称铜铙。是蒙古、藏、纳西、壮、土家、黎、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
筚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这个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
筚篥的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凉,质感鲜明,在法曲等演奏中常为领奏器乐。
☆.。.:*・°☆.。.:*・°☆.。.:*・°☆.。.:*・°☆
箜篌
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
编磬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
悬鼓
悬鼓是鼓的一种。鼓型扁平,多悬挂于虎座立凤鼓架上。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的1件,鼓径70多厘米,鼓厚10余厘米。鼓腹有三个铜铺首衔环,分别系挂于对应的两个凤首及双凤相连的尾端。鼓身侧置,可两面敲击。
☆.。.:*・°☆.。.:*・°☆.。.:*・°☆.。.:*・°☆
建鼓
建鼓,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悬鼓。蒙古、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曾为历代宫廷所用。
希望答案有用,小透明求关注\(≧▽≦)/
图源网络(*´・v・)
内容不完整,没有好好介绍,而且很多乐器都没写,抱歉啦(๑`灬´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