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6 14: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为什么我上这么多钢琴课,没有一个老师说过让我模仿大师呢?
练好钢琴曲,我认为正确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先把它练对,才能把它练好。把谱子上的东西,音符速度节奏力度等等都一丝不苟做出来了,大概才能开始真正弹曲子,考虑处理什么的,正如一栋大楼需要先有扎实的地基一样。你的老师要求你用节拍器,就是让你先做对。你可以想像一下,练钢琴曲就像把音符装进一个个框架里,就像把肉填到骨架上,节拍器就是帮你构建这个框架。框架构建好了音符都填进去了,才好调整框架,进行rubato的处理。否则如果一上来就听大师的作品,模仿大师的作品,你只能看到一个作品的外形,你看不到里面的框架是什么样子——就算你看到了以你目前水平我觉着也不可能直接弹出来——这种情况你弹的东西就是散的,没有框架的。我们就算不从动机上认为你是散漫的,可是你弹出来的东西就是这样的。
我练夜曲的时候一开始也有类似的问题。虽然我没有刻意模仿大师的作品,但我也没有按照节拍器练过。直到有一次我觉着这样不好,觉着起码该把节奏先稳定下来。那一周时间每次弹我都一定会开节拍器,严卡节拍(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心理紧张),回课前没有一遍是不带节拍器练的。那次回课自然不开节拍器,结果发现那一周这首作品的进步反而比之前好几周都明显。
为什么要心理紧张呢?一方面你可能不知道开节拍器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另外可能你现在的节奏感的确差的有点不尽如人意。就算你打心眼里想模仿大师的作品,我觉着起码你还是要练到节拍器能卡准且练到没有那份心理紧张吧……
另外提一个关于不建议模仿大师的观点,是做不到。没有那种分析能力、控制能力往往反而会显得东施效颦。比如《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开头一段慢板,有的大师可以弹得速度不那么慢却也很有慢板的感觉,但如果你弹得和大师一样快却没有他那种表现力的话,你就是错的。也比如某作品有的地方有大师会适当拉宽但不失行云流水,换你弹你可能就成了拖泥带水了。毕竟大师那么处理都是建立在严谨的分析和精湛的技艺之上的,他们心中有数,手上也有数。没这个金刚钻,还是别揽这么个瓷器活吧,不如就先弹一定对的,不那么大师的版本。
我老师和我提到听大师作品的时候,大概也就是说我听一下大师作品,大概了解一下这个作品什么样子,然后顶多再听一点意思,实际上也就这样了。听大师的作品对我们这种水平的人是没有什么太大帮助的。也许要到我老师的水平——她对作品已经有自己的很完善的分析,更不用提手上炉火纯青的技术——听大师的作品才能时常稍微有一点感悟,能听出来大师究竟做了怎样的处理以及能分析大师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借鉴到她已有的处理中做调整。这样才是听大师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