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2-17 2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江门
感觉我自己太过肤浅。
---求斗篷
:)我认真摆好键盘,想对这个话题,敲一个我自己的回答。
此时,我替音箱选择了两首音乐:
Stanislav Bunin - Chopin- Waltz No.17 in E flat, Op.posth;
Amadeus Quartet - Haydn- The Seven Last Words of our Saviour on the Cross op.51 (Hob.III. 50-56) - 9. Il Terremoto (Presto e con tutta la forza)。
前者是我非常喜欢但前辈认为太过easy的肖邦圆舞曲;
后者是治愈力强大的阿玛德乌斯四重奏海顿七言终乐章。
个体之间的差异太大,很难讨论说某个人喜欢的音乐类型比另一个人喜欢的更好听、更高级之类的话题。尽管音乐类型的确有流行、经典(古典)之分。所以,我这里只讲单独的个体在成长中对音乐欣赏的变化。
大致浏览了一下上面的回答,对其中一个( @ 东方既白 )印象深刻:“只要我觉得好听我就认为好”这样的答案。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在逃避对于音乐深入的好坏的探究。
欣赏一切美的东西,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欣赏的难度越大,所能获得的力量也越大。这个欣赏的过程必须有向上的一个变化,不然哪来的进步(升级)。不断地读更多、听更多!阅读和音乐,我的这两个爱好在很多时候都帮助我向前走。
小的时候我看小说四大部,听贝多芬,翻过听过,忘记的多。现在就不一样了,读书和音乐都需要不断向深和广挖掘。
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NEW AGE,但现在我听那一大批曾经是我心灵鸡汤的诸如ERA、范吉利斯、神秘园、班得瑞,感动已经减弱很多很多;或者听香缇的seven times seven、恩雅的Caribbean Blue、雅尼的The rain must fall,都只是怀旧了。因为我开始喜欢贝多芬。
九部交响入门,钢奏、钢协听起来,三重奏、四重奏听起来...很多时候,听到一段从没听到过的美好旋律,就像吃到一份极其美味的甜点。
well~~终于可以转到这个昵称为”夜钢“的曲子上来...有一点前面有个回答里也提到了,就是你听的时候,能猜得到他下一个音符。这个是作曲家想象力和组织力贫乏的表现。玩钢琴的人(哈哈)比如象Ludovico.Einaudi和George Winston,他们的作品之前我也觉得好听,前者的Berlin Song,后者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常驻我的旧歌单。但他们两位其余大部分的作曲听多了还是觉得雷同度太高,面目模糊,不好辨认。
(此时随手把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大公”拉进播放列表,补充一下内心的幸福感~)
在我的身边,我感受到的是,推广介绍优秀音乐的力量太弱!没有有效的介绍和传播,欣赏力难以提高,尤其对一些有音乐天分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好的初始引导,是很可惜的。
从我的理解,流行和经典的对比就好像河流和海洋。我已跨过河流来到入海口,面对一片浩瀚,兴奋和茫然交替出现。踏步不前时,回顾青春。
放一张“非古典类”歌单的封面图集
找找看Ludovico.Einaudi和George Winston在哪里吧~
然后,主角来了~ 每一张都值得听一百遍,写三千字。
重点是,值得听的远远不止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