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9 1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28岁老琴童对这件事儿非常有体悟, 忍不住也说一句。
我是从4岁开始学琴, 学到12岁小学毕业, 因为担心初中课业压力, 且本人兴致缺缺, 所以中断了。初三毕业, 重新找回兴趣, 一直学琴到高三。 本科期间参加了学校的“键盘队”也就是钢琴演奏队, 保持着低强度练琴。 博士二年级开始, 跟随美国加州本地的非知名钢琴家学琴到博士毕业。 目前在博士后, 跟斯坦福大学音乐系的钢琴老师继续学习, 周三就要回课了, 很慌。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科学的。
我觉得意义是要靠孩子自己体悟的, 如果家长懂音乐, 找好老师, 可能可以帮助。 而大多数像我这样仅仅是父母喜欢音乐, 希望孩子有个兴趣爱好, 也没有找最一流的老师, 大多数的孩子都找不到钢琴和古典音乐的意义。
我小时候觉得钢琴的意义就是让妈妈高兴, 妈妈高兴了, 我可以有更多的看龙珠和神奇宝贝的时间。但随着父母越来越看重我的成绩,健康和其他方面, 我的主要动力消失了, 所以学不下去了。这个时期,意义就是兑换玩耍。
初三, 因为关系很好的同学给我推荐了一部动漫, 青春期的我觉得里面的钢琴曲太好听了, 而且又是可爱的女孩子推荐的,所以又重新跟父母请求, 希望重新学习钢琴。因为在这段时期,大家心思比较敏感, 会看《茶花女》《霍乱时期的爱情》 也会看《萌芽》《新概念作文》, 是非常容易受到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感染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 少男少女们都很喜欢周杰伦的情歌之类。 而我因为钢琴的缘故, 也最先爱上了肖邦夜曲, 圆舞曲等拨动心弦的曲目。 我当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努力练琴, 希望能把夜曲和久石让的《summer》练好。这个时期, 意义就是满足我的浪漫和青春期情愫。
一直到本科, 因为“键盘队”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 我认识了大量的从小师从名家, 真正理解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我从他们口中最初了解了舒曼, 舒伯特, 以及重新认识了我最不喜欢的巴赫。因为每周一次的队会, 听师兄们讲乐理, 曲目赏析或者自己演奏, 觉得收获颇多。 在寒假集训里我和学姐合作了我第一支四手联弹, 也第一次弹了贝多芬的奏鸣曲(除了第一首之外)。 我终于从一个单纯追求“浪漫” “小资” 音乐的人, 走入了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一起去听歌剧, 演奏会都让我更进一步爱上了古典音乐。这个时期意义是, 让我有一群有趣的朋友, 让我就像新学会一门语言一样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知道, 音乐除了“我爱你”还有碧海蓝天, 还有山河入梦,还有天马行空,或者自在悠然。 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勋伯格和普洛克菲耶夫。
博士期间, 我继续学习钢琴, 可能在这期间练了很多天才钢琴儿童们十几岁时候练的曲子, 肖邦的练习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 普罗的奏鸣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等等。 与此同时, 因为来到了伯克利,所以通过各种努力, 选上了音乐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从乐理, 作曲, 配器,历史到指挥都上了一遍。 我对音乐从纯感性地喜欢, 到了有更多理性的理解, 去分析每一首作品, 去看声部的编排, 去学习乐器在不同音域的声音强弱。我从一个只弹琴, 听琴的小琴童, 变成了一个也会听现代主义作品的人。甚至在作曲课上, 完成了一个只靠室内的物体相互碰撞得到的音乐作品。 这个时期, 音乐本身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随着年纪增大, 人们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聊”, 而这种内在的无聊,是没法从外部世界找到答案的。 但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琴房里的时候不会无聊,一个人夜里听音乐的时候也不会无聊。 有的时候练琴认真, 甚至自己会把自己弹得眼眶湿润。有时弹得不认真,也有肌肉训练带来的满足感。
所以说, 意义真的是因人而异。很多人的意义可能还是“想弹一个好听的曲子, 比如river flows in you”之类, 但这何尝不是他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 家长不应该担心, 当孩子自己在里面找不到意义, 自然会逃跑的。
当然, 我仍然希望所有的琴童家长, 如果自己不懂或者不理解, 一定给孩子找一个好的钢琴老师(最好别是少年宫那种)。这样有助于孩子更早地发现意义。不好的老师或者只强调技术的老师, 真的真的只会让孩子感到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