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0 17: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钢琴专业怒答
我也有琴要练,我也有事要做,本不想在此插足,但实在看不下去了。若有人看此文后思想能有所觉悟,我这八九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没白费了。重新申明,我不是反对电钢琴,也不会反对任何人用电钢琴,我只是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
在此强烈赞同 @圭多达莱佐 、 @Fazioli 的观点:
基于技术和市场的分析,真钢琴可以被数字钢琴取代多少?基于技术和市场的分析,真钢琴可以被数字钢琴取代多少?有些人真是怪,对于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专业领域评头论足,自以为洞悉一切,实则如跳梁小丑般滑稽不堪。不少人装模作样,从纯物理角度分析钢琴的音色,得出了这个可笑的结论:钢琴的音色只是由键盘受力大小决定,与触键方式完全无关。我就纳闷了,如果真的力度决定音色,那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讨论各种触键有毛用?运力方式有毛用?气息又有毛用?感情投入有毛用?真当钢琴家们傻吗?
有节课我专业老师指导我弹贝多芬奏鸣曲,讲前几个小节就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精细程度之高是业余人士无法想象的,就那几个小节的内容,让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才消化。电钢琴要做到这种能让人探索不完的声音丰富程度,现在还差远了。
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有人说,声音虚是因为用力小,声音硬是因为用力大。这是大错特错。音色和音量是两码事,就算你用中等力度也能弹出渣的声音。
理论解释得再完美,都败在了实际面前。那些口口声声说音色无非就几个参数的事,真以为这样就诠释了音色的真谛?你们真的听过好的音色吗?你们脑海中有多少好的音色?你们分析过哪位钢琴家的音色?真以为就这么几个参数电子琴发出的声音质量有多好?真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听了太多太多人在回答中(不只是在这个问题下的)放的电钢琴的音频或视频,用以说明电钢琴模拟得多么多么的逼真。很可惜,这仅能说明他们听不出来区别而已。这类人对音色好坏的辨别力都太业余了。有人会问了,你懂音色的物理原理吗?那请问,你懂钢琴演奏吗?你受过几年专业演奏教育?你听力有多厉害?
这下可好了,有人要说了,你这些都是玄学!!!这种人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妄下断言,他们不愿亲自去了解、学习,也没这个能耐,所以此时他们的话已无任何参考价值,顶多让人看个热闹。业余就是业余。真想模拟钢琴,先学会弹琴再说。
也不是我们专业人士傲气,实在是有些人太天真又无知,不停地挑战底线,真是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你们这一套忽悠业余人士很管用,但在专业圈里屁用没有。你用你的电钢琴,我用我的三角琴,互不干涉多好,非要来不懂装懂,撞得头破血流才满意?
我知道肯定有人说,你行你上啊,好,那我就来给各位展示展示钢琴的音色之丰富。我演奏水平有限,但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碾压在座的各位理论家。下面是我亲自在家录的,曲子最近刚上手,这还不是用的顶尖的三角琴。录音设备、录音位置不变,同一曲子片段,同一音量,不同音色,无修剪。为了不让人误以为我在炫技,我特意选了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片段。曲子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片段。
附上谱子:
每四行的前两行是钢琴(即我弹得部分),后两行是乐队部分的钢琴版。下面的标注是我分析的和声,不用管。
(电脑端好像要先下载文件才能听)
1、没有刻意做任何音色的版本:
无刻意音色.m4a这也就是目前的电钢琴最多能模仿到的效果,听听就知道了。
2、歌唱性音色的版本
歌唱.m4a3、清晰、集中、明亮音色的版本
明亮.m4a4、既歌唱又明亮的版本
歌唱+明亮.m4a5、飘渺音色的版本
缥缈.m4a6、很现实的音色版本
现实.m4a7、坚定音色的版本
坚定.m4a8、综合音色版本
综合.m4a这还都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可以再去找找这首曲子钢琴家们以及大肖赛选手们决赛的演奏视频听听,体会下万般的音色。
比音色更深一层的,便是表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涵,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比如肖邦的许多伤感片段,拿我专业老师的话来说,便是高贵的悲伤。很多人能表达出悲伤,却弹不出高贵,这种都是要用心灵去聆听的,不是一般人能拿捏到位的。有不懂的人会说是玄学,照这种看法,一切艺术皆是玄学了。
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弹琴无非就是动动手指,或许再加点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什么的,这真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下面随便放几张书的内容扫描图片,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对钢琴艺术直观的感受。
1、有人以为钢琴家无非就是模仿声音能力强而已,那真是错的离谱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钢琴艺术的境界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3、音乐境界之“虚境”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4、音质之响度、亮度、密度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5、由中国音乐而来的特殊触键方法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钢琴演奏之道是无法言传的,唯有切身实践、体验,方能有所觉悟。
5、傅聪对肖邦音质的理解:
“……说肖邦不可以太强,完全是错的,说肖邦不可以硬是对的,但强音必须圆润、洪亮。”
——《傅雷家书》 可见“强”与“硬”完全是两个概念,希望大家不要再混淆了。
6、傅雷对艺术境界的理解: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傅雷家书》 7、傅聪对一同届肖邦比赛选手的演奏评价
《傅雷家书》
可见音乐表现要求之细腻。
8、如何弹出美的音质
《傅雷家书》
9、(有空更新补充)
在此奉劝没有独立思考就盲从的网民们,给自己灌输些正确的观念;奉劝那些钢琴演奏半吊子水平又执迷不悟的人,有时间在这高谈阔论,还不如多学点实在的演奏方法。
<hr/>——以下是原答案——
受不了了。
看了那么多回答,实在是受不了了。
首先我不是反对电钢琴,也不会反对任何人用电钢琴,我只是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
未来电钢琴会大幅度替代钢琴吗?我可以明确地说,业余圈内是有这种趋势的,至于专业圈,想都别想。
走钢琴专业的人用的琴一律是三角琴,连立式琴都不会用的,这是常识。还电钢琴,??????
这种问题要是在真正世界顶尖音乐学院里问,或者去问问国际钢琴大赛的主办方为什么不用电钢琴,能直接给人笑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了在别的回答中正常钢琴与电钢琴的视频/音频,但凡是专业人士,哪怕是学生,一听就能听出来区别。还有人说什么“双盲实验”,真以为走钢琴专业的人的耳朵有那么不堪一击?很多回答说的电钢琴的声音不比几十万(更不用说上百万的了)的三角琴差,很抱歉这是不存在的。至于有什么区别,我接下来就说,但我不指望有多少人能看懂。我在此没有任何鄙视、嘲讽的意图,我说的只是事实。
现在的电钢琴能模拟什么?无非就是音量,以及有限到可以忽略的音质、音色,更别提更深层面的东西了。有人会说,电钢琴还能整出钢琴整不出的音色呀!好吧,但这是另一种乐器了,拿另一种乐器跟钢琴比,有什么意义?
下面我们来从纯客观的角度细细地探讨一下电钢琴的音质、音色,即声音的质量与色彩。抛开音量来说,电钢琴的声音千篇一律、毫无美感可言。听听它的弱音,飘浮在表面,根本沉不下去。练过巴赫(其实所有作曲家作品都是如此)的人都知道,你弹琴首先要把声音弹实,弹到底,一个音无论多弱,都要能传到音乐厅的最后一排而不虚掉。这是最最最基本的音质。一个轻飘飘的音无论你做什么色彩都是华而不实。再听听电钢琴的强音,是那种一听就让人皱眉的效果,即弹琴的大忌之“砸”。特别是高音,尖得令人窒息。也许你们真不知道质量好的音是什么样的,我在此引用《傅雷家书》中傅聪的一句话,希望能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最轻的时候还是很结实而富有歌唱性,最响的时候连房子都震动而一点不硬……” 在此强烈建议再读一读《傅雷家书》这本中学就让读过的书,再读一读书中有关钢琴演奏的论述,感受一下真正的钢琴演奏艺术,而这些正是钢琴家乃至艺术家一生所追求的。有人认为从古至今的钢琴家都一直在尝试新型的乐器,而电钢琴能让古典音乐更有表现力,我相信读过傅雷家书的人都会感到可笑至极。
极好的电钢琴,也就表现出单一的音色,这音色再好,也是单一的,那这还有什么意思呢?外行听上去,哇,美死了,实际呢,也顶多就这一种“美”。
有人提到电钢琴能弹出很多的层次,我想他们可能是对层次有什么误解。层次包含力度,但层次不等于力度。层次也不只是简单地突出旋律/主题什么的,而是你得对每个声部都留意,都要听得见,这一点在复调音乐中尤其重要。你要勾勒出旋律的轮廓,和弦低音的进行,中间隐伏的线条等等,同时思考到纵向的和弦/对位与横向的和声/旋律发展。每个声部的性格也许都不同,这时就得用不同的触键弹出不同的色彩。而电钢琴的声音,只有力度变化,这跟层次比差远了。
这是索科洛夫演奏的巴赫,有兴趣可以体会一下其中音乐的层次:
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No. 1, Contrapunctus钢琴是非常讲究色彩的,我专业老师也讲过,钢琴家能使钢琴发出万般的色彩。总有人诋毁钢琴的触键,试问你是钢琴演奏专业的吗?你接受过多少专业教育?有些人会感觉在电钢琴上真的弹得更顺畅、更好听、更有效果。但很抱歉,这是水平问题。很多音乐在电钢琴上演奏出来,听上去也很好听,很有气氛,那只能说明曲子写得好,和声发展好,旋律走向好,创作技巧好等等,而不是电钢琴好。
以上还只是在基本层面,还是或多或少可以“量化”的层面。
人们去听音乐会,是想感受、体验情怀,甚至得到某种启示,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升华。也许有人会说了,你这些都是无中生有。那好,请问,音乐追求的是啥?量化?精确度?不好意思没人听音乐是为了感受精确度。艺术就是艺术,有些人拿钟表、相机等科技产品来类比,实在不恰当。
想不到竟然还有人说钢琴终会败给电钢琴,只剩下情怀无法代替,还认为珍藏老唱片只是因为情怀,实际音质不好。首先这类人根本不会欣赏古典音乐,竟然能混淆录音质量与钢琴声音质量。现在的世界级钢琴家、大师们都对上一辈老音乐家的唱片视若珍宝,你就一句“音质不好”否认了它的价值?在专业人士看来真的是可笑。有兴趣的参见《不朽的钢琴家》一书。
这是科尔托演奏的舒曼:
Kinderszenen, Op. 15: No. 12 in E Minor, Kind im EinschlummernKinderszenen, Op. 15: No. 13 in G Major, Der Dichter spricht有篇回答提到沈文裕演奏中的“揉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可以稍微谈谈。但我很难说清楚,毕竟这类东西如果没受过专业演奏训练,是很难体会到的,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触键的原因。巴伦勃依姆给年轻的郎朗上的大师课中,提到了类似的东西:在仅一个音上表现渐强(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9、11小节第一个音)。当然,这是做不到的,但,它能让人感受到。巴伦勃依姆解释说,只要你有强烈的意愿去表现这个渐强,你就能让人感受到,即使它并没有实质的渐强。这种精神中的“意愿”能带动你的肌体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找到微妙的触键,这真的很难解释。至于“揉弦”这个动作,其实是意愿的一种“后劲”的肢体表现,也就是演奏者触键前已有发出类似“揉弦”声音的强烈意愿,并将它作用到触键中。实际上“揉弦”的动作是可以掐掉的,只是那样会使手瞬间僵住,而钢琴演奏是非常讲究放松的。我们看到的演奏者的“揉弦”动作只是自然释放的后劲而已,真正的触键其实已作出。若是换作电钢琴,又能否到达如此敏感细腻的程度?(对于钢琴演奏的人,再推荐一本书《钢琴演奏之道》)
最后建议大家多听听钢琴家们的演奏,多听听顶尖国际钢琴比赛选手们的演奏,感受那变化万千的声音色彩,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真心建议喷钢琴的那些人能了解一定的钢琴演奏后再喷。
好了,说得够多了,其实如果是业余练习或者创作流行音乐等等,用电钢琴还是蛮好的。不过总有些天真的人以为电钢琴就要比真正的钢琴厉害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以后真的有电钢琴完全能跟几十万的三角琴媲美,它的价格绝不会低于三角琴,你买它还不如买三角琴。至于现在的电钢琴,差远了。最后重申观点,未来电钢琴会大幅度替代钢琴吗,我可以明确地说,业余圈内是有这种趋势的,至于专业圈,想都别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