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埃基本落定,都说云粉战斗力强,但是在讲道理、上干货的方面,真没看出有一丝一毫的战斗力,如果把鄙视别人没乐谱、不翻墙也能看成战力的话另算。
彩蛋就来个云总的即兴热情第三乐章吧:
李云迪《热情》2分33秒开始不听后悔-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伍界@卡戎和齐娜@撕的再响些@caibao
你们几位,加上那个贴乐评的(把我拉黑不能@),有没有勇气另开一个问题啊,我们讲道理、上干货深入地探讨一下经常被提起的十二国群嘲和乐评翻译问题。
--------------------------------------------------------------------------------------------------------------------------------------------
再奉上一段干货——热情奏鸣曲之读谱大坑:
@普通潜水员 在他的回答里点出了第一个,而后续这一系列圈出的休止符都是很难发觉的细节,就连钢琴大师也纷纷中招(根据另一位答主的回答
发现李云迪贝奏专辑中《热情》第一乐章的若干读谱错误,请专业人士来辨认,我是不是听错了? - Albert Zhang 的回答 - 钢琴世界,这倒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专业问题,非常感谢他的回答)。
弹得不符谱面的钢琴家,比如:鲁宾斯坦、霍洛维兹、施纳贝尔、佩拉西亚、鲁道夫塞尔金。
弹得符合谱面的钢琴家,比如:巴伦博伊姆、布兰德尔、阿劳、吉列尔斯、古尔德、波利尼。
这段速度太快,一般人很难听出来,我录了减慢的对比(前面正确、后面错误):
高潮节奏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这个能对正在弹热情的小伙伴有小小的帮助,我会很高兴的。
--------------------------------------------------------------------------------------------------------------------------------
大家快去看
@卡戎和齐娜的最新回答,云粉老师讲的笑话已经突破天际了,一共9分20秒的曲子,藕粉老师说她听到了9分58秒的内容。
我刚刚发现应该是藕粉老师搞乌龙了,把巴伦的录音当成云迪的。藕粉老师说进错了入口,不过耳朵合格的话,这种乌龙不难发现吧?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
这两个录音不仅风格迥异,就连长度都差好多,一个9分20秒,一个10分39秒。即便对音不敏感的人,只要对速度敏感也可以发现区别了。
想象一下这个搞笑的场景:把巴伦博伊姆的录音能当成李云迪录音的粉丝,忙了半天在那里又翻谱子、又打拍子、又拍视频,在找我指出的错误,结果找不到。废话,人家巴伦博伊姆的录音本来就没错的,能找到才有鬼了。
再看看这位云迪、巴伦傻傻分不清楚的藕粉老师曾经发表的不明觉厉的分析,你们信吗?
问题中已经加入了贝多芬的手稿截图对照,感谢
@陈剑 提供的链接,版本洗地的路已经堵死了。
哎呀,我还是大大低估了云粉的洗地能力,叹为观止啊。
频谱分析请见
发现李云迪贝奏专辑中《热情》第一乐章的若干读谱错误,请专业人士来辨认,我是不是听错了? - 钢琴世界用户的回答 - 钢琴世界。感谢
@王子仲瘦 ,我觉得这个意义重大,毕竟经过专业训练或耳朵敏感的人是少数,而看得懂频谱分析的受众范围更大。
--------------------------------------------------------------------------------------------------------------------------------
我不黑云迪
我绝不是要黑云迪,否则,我就把肖赛决赛上面第三乐章那个重大失误截取出来,再配上那届肖赛中安宁被黑引发的争议和一些小道消息,定会有大量的路人采信。但我认为即便有那个失误,但云迪当时的表现是绝对配得上冠军的。
所谓“为了找错音而听”
这一点我真的是受够了,抱着找错音的心态或目的去听音乐那完全是你们的臆想,但是错音进入耳朵之后自动刻在了脑袋里,这是一种接近于直觉的感觉,你们可以理解不了这种感觉,但是不要臆测他人。
我举个例子吧:前两天F神开的讲踏板的live,很多人听了吧?我花钱参加live不可能是去听错音的吧?但是悲怆开头和东风结尾那里的两个错音就自动进入了我脑袋,当然,这在讲课中是无所谓的,我是去听踏板的内容的,但如果F神灌唱片是这样的,我同样要质疑他的职业素养。
关于音乐处理
对于那个节奏错误的地方,我觉得这个超出了音乐处理的范围。当然,对于不同的作品,判断标准是相差很大的。比如肖邦的玛祖卡,你弹成4拍子的切分都没问题,因为当年有很多作曲家就质疑肖邦的记谱,认为玛祖卡是4拍子的,可见节奏律动得越明显,反而越接近肖邦的本意。郎朗是众所周知的最喜欢搞别出新裁处理的音乐家(觉得他是钢琴运动员或者炫技派的人,你们的耳朵有问题或者是被洗脑),我觉得这也是他这么火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热情奏鸣曲》中,他反而表现得精准而严谨。
关于施纳贝尔、鲁宾斯坦和霍洛维兹
我在时代局限那里写得不够详细,很多话没有说清楚,可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感。
这里我声明:这三位演奏家都是我所景仰并膜拜的,他们是超越时代的大师。尽管他们的专辑或现场中有各种各样技术上的瑕疵,例如老霍的这个黑键:
霍洛维茨 黑键练习曲-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碰错的音不下十个,而现在的音乐学院附中生能无瑕疵弹下来的一抓一大把。但是老霍这个版本真的是太有个性了,第一次听的时候震惊了,黑键居然可以这么处理。这就是器乐演奏技术的时代局限性和大师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对大师可以膜拜,但没必要神化或者过度解读。我跟一位钢琴家私下交流过,那些把错误当成刻意精心的改编真的是过度解读,不过钢琴家不会出来公开跟听众说,保持钢琴家的神秘性当然最好了。小时候,我觉得《小奏鸣曲》磁带中的那个演奏家简直就是神,克莱德曼的技术出神入化,但当你的技术越高的时候,你会越觉得钢琴家离你的距离越来越近,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
标准的提高和听众的进化
过去的大师对乐曲的处理完全源自于对乐谱的个人独自理解,而现在的钢琴家在接触经典曲目时,难免会受各种版本经典录音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从这些经典录音中汲取经验,所以对当代钢琴家的评判标准更严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听众也在进化,由于获取唱片越来越便利,在各种经典版本的洗礼下来,耳朵变得越来越刁,这也倒逼着演奏技术的进步。
--------------------------------------------------------------------------------------------------------------------------------------------
再补充一些内容,与各位答主的交流情况也在这里进行一些总结,并会把我的更多观点在这里分享。
为何是洗脑包
那个刷了好多篇乐评的答主,你怎么就给我屏蔽了呢?我这里解释一下为何把这些乐评称为洗脑包,早就有人发现云粉会利用小语种的信息不对称,把差评扭曲翻译成好评。因此,提醒各位对这种翻译过来的二手信息千万要小心,不要跳坑。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谜之鄙视
就像有的答主指出来的,本题是在探讨谱子的是否相符,我提出来的内容也算是有理有据了,但除了卡戎和齐娜这位勇敢的答主在跟我刚正面,其他几个冲进来就鄙视“你也配?”“这有什么意义?”是怎么回事呢?一些人的鄙视角度也是丰富,网上的乐谱可以鄙视一番,好像我没钱买谱子一样。晒出了维也纳净版谱子,卡戎和齐娜开始称之为“他那红皮子的”(鄙视味道浓厚),后来搞明白了才赶紧改口说谱子没问题。就算我是三脚猫的水平,难道就没资格探讨一个客观的问题了?还有很多质疑动机的质疑人品的,“只谈对错、不问动机”,这个讨论问题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吗?还有人扛出“在钢琴世界黑李云迪已经是一种政治正确了。”这个万能盾牌,这种不问事实上来就扣帽子的话,讽刺的难道不是你自己?
错音的不同意义
对于错音的意义,我倒要多讲一些内容。不同性质的错音,不同作品的错音,其意义相差非常大。
1. 演奏家在现场演奏时,如果增加表现力,释放更多激情,相应弹错的概率也会上升,这需要一个平衡。这种错音我是不批判的,相反,有些演奏家为了不错音而处理得安全,使感情缺失,这反而是要批评的。有些人拿这个理由来批评我吹毛求疵,但是你们是自己竖了个稻草人来打,请补习逻辑知识。
2. 云迪的错音可以初步判定属于读谱错误,很明显的两处都是两颗糖葫芦挂的线数错了,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如果以后有答主能有理有据地推翻,我在这里道歉。这与技术性失误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功课没做足,缺乏职业操守。有人说这是拿放大镜来找茬,实际上我粗听一遍就发现这么多。即便是我拿了放大镜,难道要求一个著名的职业钢琴家(甚至被很多人寄予“大师”厚望),发行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唱片都是苛责了?
3. 贝多芬奏鸣曲在音乐史中的地位被奉为《新约圣经》,没有任何一个演奏家甚至演奏大师可以说我有资格来更改贝多芬奏鸣曲的乐谱。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只是修改了对圣经的解释,他也没修改圣经原文啊。而浪漫派比如李斯特的作品,中间有很多华彩乐段,性质上是允许演奏家现场随意即兴的,可是云迪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华彩乐段中怎么不发挥一下改编的特长,而要老老实实弹作曲家写下的华彩呢?如果你这张专辑叫《爵士贝多芬奏鸣曲》,我一个错音都不会来挑。要解构就光明正大地出来解构再重构,不要灌了个古典唱片,被人发现了问题,就说这是改编。
时代的局限和技术的进步
我在关于鲁宾斯坦的那个答主下说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器乐演奏技术是一直在进步的,专辑的制作技术也是一直在进步的。上个世纪的大师可以自嘲调侃自己是“错音王”,而现在的“错音王”,抱歉,你连出道的机会都不会有。
关于专辑制作技术,西蒙拉特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现场的演奏是水墨画,画出去一笔就不能更改;专辑的制作是一幅油画,可以涂抹修改拼接”。通俗来说,现场是素颜,专辑是PS作品。现在的剪辑技术足以轻松地把每一次录制中满意的片段挑出来拼接得天衣无缝。我在其他答主下面也说过,施耐贝尔的贝奏专辑中错音一箩筐,但那是时代的局限,那时候拼接不方便,钢琴家脾气也大,不可能让他录了一遍又一遍,很多瑕疵索性就放在专辑里。不考虑时代的差别一定要拉上作古的大师挡枪,这也大丈夫?新世纪发行的专辑,如果有这么多错音的例子,烦请各位找出来让我见识一下。
听这个专辑的缘起
本来,我对云迪的贝奏专辑是没兴趣的。但是一次在某论坛上的“双子星”比较帖中,一个云粉把郎朗的维也纳live专辑和这张专辑的《热情》一起贴出来,自信地说:同样的作品,你们听听就知道了。于是,作为一个恰好弹过这个作品,对此比较熟悉的人,我就都听了一遍。郎朗的现场专辑称得上精准、精彩、经典,而云迪的却出现若干刺耳之处,就是这些错音,整体的处理也轻佻、毛躁(不要以为云迪的整体处理很棒,如果我要写这个内容,可以写得比这个问题多得多,不过白纸黑字的谱子都能嘴硬不认,我就不费这个劲了)。现场专辑都经得起放大找茬,你一录音室专辑反而这么玻璃,上妆+PS还远远比不过一个素颜的,好意思吗?想想那个贴出来的云粉的自信,真是个迷。
关于职业素养
我前面说李云迪错音是职业素养问题,与演奏中的技术错音有本质的区别。
周广仁先生的一段采访音频恰好可以作为佐证(从第5分钟开始):
《人物》杂志9月号封面视频 - 李云迪:万千宠爱 直面质疑 在线观看 - 酷6视频此事件也拉开了云迪与人物杂志的撕逼大幕,并拖周先生下水。在很多云粉的嘴里,周先生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人品有问题、不了解国外教学风格的人。
就凭着周先生当年搞的《钢琴艺术》杂志给我开启的新大门,我也要为周先生说句公道话:说实话你们不爱听就算了,攻击周先生的人品你们真的不配。
此外,还有一次,李云迪宣称自己仅用10天就练习并公演了贝协一(其本意应该是表达自己对新曲子上手快的天赋),结果微博上被圈内人骂,云迪还反喷回来,很多吃瓜群众完全懵逼,不知道圈内人的喷点在哪里,我这里就费心解释一下:10天准备一首贝多芬协奏就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这种职业素养的缺乏,造成了热情中出现这么多读谱错误,这个逻辑是贯通的。
云粉眼中的堕落古典圈
圈内人起初对云迪寄予厚望,出现问题后的批评是客观的,动机是恳切的希望他好,现在这些人已经很少“黑”他了。为啥?放弃了。
而在云粉的眼中,这个古典圈是堕落的、黑暗的,是黑子遍地的,是嫉贤妒能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各色人等纷纷来打压、黑云迪,郎朗粉丝黑他,师姐陈萨的团队黑他,郑小瑛指挥让他多练琴是自己瞎指挥让云迪背锅,周广仁对他的批评是嫉妒。很搞笑的是有个云迷刚对张昊辰产生好感,发现他竟然关注了一个腔骨圈,在那里痛心疾首。
其实这个圈子真没那么复杂、黑幕重重,只是皇帝的新装上演了一个新版本罢了,做了更多假设的那个体系应该被奥卡姆剃刀一刀剃掉。
-------------------------------------------------------------------------------------------------------------------------------------------
由于要贴大量音频和图片,在其他答主那里回答不方面,所以自己回答。以下内容为探讨,我暂不下结论,欢迎斧正。
插一句:当我看到“云迪的粉丝并不想跟你说话,并向你扔了一堆洗脑包”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我录下了各处相应的音频供对比。每处连录三遍加深印象,前三次为正确谱子,后三次为云迪所弹音符,是否相符各位可以用耳朵去判断。
时间轴就按照答主 卡戎和齐娜 提供的网易云音乐版本。
云迪:
网易云音乐巴伦:
网易云音乐
第一处:云迪的第4秒和第13秒,巴伦的第7-8秒和第18-19秒。
音频:
开头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各位听听云迪是与前面的相符还是后面的相符。
第二处:云迪的1:30-33处,巴伦的1:55-58处
音频:
节奏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第三处:云迪的2:07-09处,巴伦的2:35-38处
音频:
中间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第四处:云迪的5:27-28处,巴伦的6:27-29处。
音频:
颤音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第五处:云迪的8:35-37处,巴伦的9:53-54处。
音频:
结尾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可能大部分人听我音频的前后两部分都听不出什么区别,遑论去与云迪和巴伦的版本进行比较,这也很正常,只求这样的朋友不要随意发表意见,人与人的辨音能力差距很大,你觉得没什么的东西,在我的耳朵里称得上是刺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