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estnall - 

里赫特为何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

[复制链接]

0

主题

317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21-12-12 0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选里赫特绝无丝毫踌躇,想想平时听钢琴听到最心醉神迷也是最安静的时候,都是里赫特的舒伯特,一曲布拉格实况D.960,一曲PHILIPS的D.894,再加上传说中的几首贝多芬,里赫特的境界已经超出妙品、神品的界定,抵达钢琴艺术所能表现的极致。
每日古典 3月20日 | 他用毕生再现钢琴百科全书1、涅高兹的天才学生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英语: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年3月20日-1997年8月1日),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

里赫特生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在敖德萨长大。不同于一般的钢琴家,虽然他的管风琴家父亲教了他一些音乐的入门知识,但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在还是少年时,里赫特就有了出众的视奏能力并经常参与当地的歌剧和芭蕾团体的活动。在法国梅斯莱庄园音乐节上,他发现并迷上了歌剧、人声和室内乐,这样的热情持续了他一生。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敖德萨音乐学院为歌剧排练伴奏。1934年在敖德萨的一个技师俱乐部,里赫特开了他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在三年之后他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开始正式学琴,学校没有让这位神童参加入学考试。他与艾米尔·吉列尔斯一道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涅高兹说里赫特是他“盼了一辈子才盼来的天才学生”。1940年,当他还是一名学生时,便世界首演了普罗柯菲耶夫的第6号奏鸣曲,从此以后他的名字便与这位作曲家联系了起来。


▼《巴赫十二平均律》BWV 869 赋格





No. 24 in B minor, BWV 869: FugueSviatoslav Richter - Bach: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2、曲目量惊人的钢琴家


里赫特演奏的范围包括了钢琴文献中绝大部分的主要作品,他著名的唱片录音包括演奏弗兰兹·舒伯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里赫特说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背谱学会了巴赫的平均律第二册)、弗雷德里克·肖邦、李斯特·费伦茨、普罗科菲耶夫、拉赫马尼诺夫、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他被推崇为舒曼钢琴作品最好的诠释者。他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7号奏鸣曲(他在登台演出的几天前才开始学),和普罗科菲耶夫献给他的第九号奏鸣曲。在独奏之外,他也喜欢演奏室内乐,他的室内乐搭档包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本杰明·布里顿和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洛波维奇等人。他的手很大,可以掌握12度音。


▼《即兴曲》No4 Op.90 D.899





Impromptu in A-Flat Major, No. 4, Op. 90, D. 899Sviatoslav Richter - Sviatoslac Richter Archives, Vol. 1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2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21-12-12 08: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江苏
给各位里秃粉丝献上我所见到的最精彩和准确的对里秃的分析——【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一书中对里秃的描述和分析。作者 根纳季 . 齐平
首先说明一下,建议里秃粉丝或者不那么较真的爱乐者阅读,因为咋说呢,有些描述看起来真的像“吹嘘”。。。。。。
***
有一天,里赫特的老师海因里希·古斯塔诺维奇·涅高兹,在谈到他与这个未来的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时说:“学生们一致要求听听这位来自乌克兰敖德萨的年轻人弹琴,这个年轻人非常想报考莫斯科音乐学院我的钢琴班。” 我这样问学生们:
“他是哪个音乐学校毕业的?”
“没有,他从来没有上过音乐学校。”
说实话,这种回答真使我感到有些不解。一个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人,竟想报考莫斯科音乐学院!......我倒要看看这个大胆的狂徒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约定的时间,他来到我的教室,他是一个又高又瘦的小伙子,淡黄色头发、蓝色的眼睛、一张生动的脸非常引人注目。他坐到钢琴跟前,把一双大而柔软、有点神经质的手放在键盘上开始弹奏起来。
可以说,他弹奏得非常持重、质朴而严谨;由于他对音乐具有惊人的深刻理解,所以他的演奏立刻深深打动了我,我对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生低声说:“依我看,他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当小伙子演奏完贝多芬的《第二十八号钢琴奏鸣曲》之后,他接着照着乐谱弹奏了其它几首乐曲,当时在场的学生们都希望他能不停地弹下去......
从那天起,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就成了我的学生。”
这样,当代最著名的音乐演奏家之一斯维亚托斯拉夫·捷奥多罗维奇·里赫特(19150320-19970801),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始涉足大艺术界了。在他的创作生平中,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事件,几乎没有任何一件事与其他同行的经历是相似的。在见到涅高兹之前,他根本没有经过普通音乐学校里的、那种老师关怀备至的学习和训练,而对学音乐的学生来说,接受这种训练应该是从小开始的;也从来没有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为他安排乐器演奏课程;也从来没有经过教学大纲规定的、经过长期推敲和实践检验的每日技术基本练习和系统训练。他所拥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的酷爱,超常的、不受任何束缚的钢琴演奏探索,他是一个具有极特殊音乐天赋的自学者;他具有良好的读谱能力,经常独自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主要是根据歌剧改编的键盘作品),他还不断尝试自己谱曲;起初,他在敖德萨爱乐乐团担任伴奏工作,后来在歌剧与芭蕾舞剧院工作。他曾有过最大的理想——成为一名指挥家;后来,他的计划全部破灭了。有一天,他终于决定去莫斯科报考莫斯科音乐学院,而且是报考涅高兹钢琴班。
1940年11月,25岁的里赫特第一次在首都莫斯科听众面前亮相,他的首次演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专家和听众们纷纷开始谈论钢琴演奏界这令人耳目一新的爆炸性现象。自11月的这次首场演出之后,里赫特连续举办了若干场音乐会,而且一场比一场更成功。(引起最大共鸣的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从此,钢琴家里赫特便声名鹊起,声望越来越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突然闯入他的生活,闯入全国人民的生活中......
莫斯科音乐学院被疏散到地方城市,涅高兹也离开了首都,里赫特孤身一人留在饥饿、寒冷和空空荡荡的首都。在那几年,除了战争给所有公民带来的共同困难之外,里赫特还有他自己独特的困难:他既没有安身之处,也没有乐器。(后来,还是朋友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很久以前的一位忠实的女崇拜者-画家特罗扬诺芙斯卡娅。)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的钢琴创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音乐界认为,每天练琴5、6小时已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而里赫特每天的练琴时间几乎超出标准一倍。后来他说,他是从40年代初开始“真正学琴”的。
自1942年7月起,里赫特又开始与广大听众见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位专门研究里赫特的传记作家这样写道:“演奏家开始不间断地举办音乐会,从来不休息,一场接一场的演奏;乘火车、坐飞机,穿行于各大城市之间,越来越多的听众逐渐认识了他......经常接触新乐团、新指挥家、多次排练;每次音乐会都是爆满的,而且总是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里赫特的惊人之处不仅在于他举办音乐会的场次很多,他令人惊奇的还有:他在此期间的演奏曲目量也是惊人的。里赫特的演出季(如果回顾他舞台生涯的前期阶段)实际上是一条源源不绝的、五颜六色的曲目焰火,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家,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掌握了钢琴文献中难度最大的作品。1943年1月,他在一次音乐会上,公开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如果是其他钢琴家演奏这首作品,他们至少要提前准备好几个月的时间;某些天赋极好的钢琴家可能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而里赫特在正式演奏《第七钢琴奏鸣曲》之前,只用了4天的时间进行准备。
20世纪40年代末,里赫特已成为苏联钢琴演奏艺术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他曾在“全苏音乐演奏家大赛”(1945年)获得第一,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这在莫斯科音乐院校的历史上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举办的多场音乐会之一,被公认为是他的毕业考试成绩;当时的“监考官”是在场的听众,他们非常鲜明、坚定并一致地赞同这个决议。)在全苏获得极高的知名度之后,他又开始走向世界乐坛:自1950年起,他开始出国演出,他曾经到过的国家有: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后来又开始去芬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演出。音乐评论界越来越关注他的演奏艺术,很多专家试图分析他的演奏艺术、弄清他的创作类型、创作特色,以及最典型、最主要的创作特点和特性。大家很快就得出了结论:里赫特的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独特的著名艺术家......但是音乐评论界的“诊断”任务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关于音乐演奏家里赫特,曾有过很多定义、意见、确认等;其中每一种意见都各有自己的道理,它们(如果把它们合起来)会构成一幅毫无特点的图画,尽管这听起来让人感到奇怪,不过,这些意见所构成的的确是“大致上的”、浮动的、没有什么表现力的图画。要想通过这样的图画获得肖像画一般的真实性(根据肖像,可以准确判断这是里赫特,而不是别人),是不大可能的。例如,关于钢琴家里赫特那巨大的、异常广泛的演奏曲目,音乐评论家曾写过不少文章。里赫特的确可以演奏所有种类的钢琴作品,从巴赫到贝尔格、从海顿到亨德米特。但只是他一个人能这样做吗?如果谈到演奏曲目范围的广度和极大的曲目数量,李斯特、比洛夫、约瑟夫·霍夫曼,当然还有霍夫曼伟大的老师一安东·鲁宾斯坦,他们的演奏曲目都特别广泛;安东·鲁宾斯坦在非常著名的“历史音乐会”上,先后演奏过79位作曲家的1300多首音乐作品!许多当代演奏家的演奏曲目范围同样十分宽广。不,单凭海报上公布的所有可以演奏的钢琴作品这一事实,还不能使里赫特成为里赫特,还不能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
演奏家极好的、千锤百炼的、无可挑剔的演奏技术、他绝对高超的演奏技艺,也不能揭示他的演奏秘密吗?其实,很少有评论文章对他精美的钢琴技艺、完全地、无可指责地驾驭乐器的能力等,不进行热情洋溢的赞扬和夸赞的,但是如果去客观地评价,达到与他同等水平高度的音乐家也是大有人在的,例如,永远都不可能把霍罗维茨、吉列尔斯、米凯兰杰利、古尔德从绝对的钢琴演奏艺术领头人名单中删除。或者,上面所说的关于里赫特那取之不尽的、打破所有常规的工作能力,使他与众不同。但是在这方面,他也不是音乐界里的惟一,还有许多人可以与他抗衡。(关于年轻的霍罗维茨,曾有人这样说过,他甚至在做客期间,也从不放过弹琴的机会。)如果说,里赫特从来对自己都不满意,那么,由于创作上的犹豫彷徨而长期受到折磨的还有索夫罗尼茨基、涅高兹、尤金娜。(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一封信中,有这样几句话,人们每次都以非常激动的心情去拜读:“说到人们对我的怀疑,世界上没有一位批评家能像我这样,我对自己的怀疑程度更大。。。。。。。”多么精辟的语言啊!)那么,如何解释心理学家所说的艺术家里赫特的“现象型”之秘密呢?可以这样解释:这个秘密就是在音乐演奏艺术中,一种现象不同于另一种现象;对钢琴演奏家的精神世界来说,对他的个性、他在创作中的激情心理内容来说,尤其是这样。
里赫特的艺术是由强有力的、巨大的欲望构成的一种艺术。在音乐实践中,还有不少音乐演奏家,他们的演奏同样非常悦耳,以极为精巧、清晰的画面效果、“令人愉快的”色调而使听众深受感动。里赫特的演奏可以使听众感到震撼,有时使他们感到大为震惊,使他们走出原来习惯的情感世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到激动。例如,他演奏的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或《热情》、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或《超级练习曲》、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或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流浪者》或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巴赫、舒曼、弗兰克、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希曼诺夫斯基、巴托克等人的一系列作品,都使听众感到巨大的震撼。里赫特音乐会的常客们有时这样说,在听里赫特演奏时,他们总有一种奇怪的、非同一般的感觉;他们早已熟悉的音乐仿佛是在加强、扩大并不断变化,一切都变得更大、更宏伟、意义更伟大......俄罗斯著名作家和诗人安德烈 · 别雷曾经说,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可能感受到只有巨人才能感到和体验到的东西;里赫特的固定听众们都体验过诗人所说的这种感受。
里赫特年轻时是这样,当他风华正茂时仍然是这样。早在1945年,他就在“全苏音乐演奏家大赛”上演奏了李斯特的《狩猎》(《超级练习曲》中的第八首)。当时在场的一位莫斯科音乐家回忆说:“......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演奏家泰斗,我们感到,他的职责仿佛是为了再现一幅恢弘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壁画。极为刚毅的演奏速度、狂飙式的力度、火焰般的激情......为了不被这首音乐那魔鬼般的猛烈进攻所击倒,听众不得不情不自禁地握紧椅子的扶手......”几十年之后,里赫特在一个演出季中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八钢琴奏鸣曲》,听众仍然产生了几十年以前的感觉,他们仍然可以说:“为了......听众不得不握紧椅子的扶手......”在他演奏的米亚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中,仍然体现出他龙卷风一般的、强劲的和压倒一切的激情。
与此同时,里赫特还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在场的听众牵向那平静的、恬淡的“万念皆空”之中和具有高度集中思考力的、崇高的音乐境界,把听众引向一个神秘而难以进入的世界,在那里,演奏艺术中的所有物质现象(结构、织体、素材、外形)都开始消失、彻底融化,让位于最强大的、数千伏电压组成的精神光芒。在里赫特演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前奏曲与赋格》、贝多芬的最后几部钢琴作品(首先是《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中的精美的小咏叹调、舒伯特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勃拉姆斯充满哲理的音乐、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人极为细腻的作品中,都生动地再现了这样一个世界。关于里赫特演奏的这些作品,一位外国评论家这样写道:“里赫特是一个精力异常集中的钢琴家,有时使人感到,整个音乐演奏过程仿佛就发生在的他自身。”这些评论家的评价准确而精辟,用词也十分恰当。
由此可见,里赫特的演奏艺术中既有鲜明而最强烈的舞台感受力的“很强”,也有使人迷惑的“很弱”......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任何一位音乐演奏家,无论是钢琴家,还是小提琴家,或者是指挥家,只有当他们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范围广阔、情感和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时,他们的演奏才能吸引听众。我认为,音乐演奏家里赫特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不仅是由于他具有激昂的情绪、特别是他在年轻时(50-60年代)表现出来的激情,而且还由于在他的激情中蕴涵着莎士比亚式的鲜明对照、巨大的感情落差:狂暴与深邃的哲理的反差、狂热的感情飞跃与平静和幻想之间的对照、积极行动与紧张而复杂的自我分析的对比。
与此同时,有必要指出,在人类五光十色的情感海洋里,还有一些里赫特本人所不喜欢的和有意识回避的情感。有一次,一位专门研究他的创作经历的专家——列宁格勒音乐学家和批评家列昂尼德·加凯尔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里赫特的演奏艺术究竟缺少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乍听起来有点夸张而古怪,可实际上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因为缺乏某种情感比拥有这些情感能够更鲜明体现演奏家的个性。)列昂尼德·加凯尔这样写道:“......里赫特缺乏感性的魅力和迷人的诱惑力;里赫特没有亲昵和爱抚感,缺少活泼的嬉戏,他的节奏缺乏随想性......”。另外,里赫特特别不喜欢那种亲切感、神秘感,而其他钢琴演奏家肯定会尽情地向听众倾吐衷肠(比如,美国著名钢琴家范·克莱本就是这样)。作为一名演员,里赫特的性格并不轻易“外露”,他不喜欢广泛交际(像科尔托和阿尔图尔·鲁宾斯坦一样),没有像钢琴家索夫罗尼茨基或女钢琴家尤金娜表现出来的那种特质——我们往往把它称为“忏悔”。音乐家里赫特的感情是崇高的、严肃的,其中充满了严谨和哲理性;至于亲切、温柔、体贴和热情等特质,在他那里的确不多。涅高兹曾这样说过:“说实话,尽管里赫特的演奏已全部达到崇高的境界,但是他的演奏有时的确缺乏 人情味 但这种情况很少。”看来,在里赫特所演奏的钢琴作品中,由于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有些作品演奏起来的确不如另一些作品轻松;有些作曲家可能是他永远难以攻克的堡垒;例如,很早以前,音乐评论家就对里赫特演奏的“肖邦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过专门的讨论。
有时人们往往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一个演员的艺术创作中,究竟是什么占主导地位?是人的情感,还是人的思想?(大家知道,音乐批评家总是以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演奏家的主要特征。)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这一点在里赫特演奏最好的作品中同样有鲜明的体现。无论是浪漫主义学派的艺术家所特有的感情冲动,还是过于“理性”的演奏家表现出来的冷漠和理性,他永远都不喜欢。这不仅是因为里赫特天性中,在他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一切当中存在着的平衡、和谐,而且还有其它原因。
里赫特是一个现代意识极浓的艺术家,正如20世纪大多数著名音乐演奏大师一样,他的创作思维是理性与激情的有机合成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节,它不像过去经常出现的情况那样,这不是炽热情感、清醒的和均衡的思想产生的传统性合成体,而是火焰般的、带有充满智慧和丰富情感的、锤炼到白热化程度的艺术思想的统一体。(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教育家列夫·马泽尔在给现代音乐观中的一种特点下定义时说:“情感已经被智力化,而思想也被升温,以致于变成了敏锐的感受。”这句话听来,似乎是专门对里赫特说的一样。)只要能够理解这种听起来似乎可笑的论点,就意味着理解了里赫特诠释的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亨德米特、贝尔格作品的最重要的实质。
在里赫特的艺术创作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那就是内心严密的组织性。过去曾有人说过,艺术工作者(作家、画家、演员、音乐家)所创造的一切,总是要通过他们自身充满人情味的“我”来表现;在他们的艺术活动中,体现出可以检验活动的homo sapiens (自我)。正如里赫特的亲人们对他的看法那样,他从不向各种对事业的草率和粗枝大叶的态度妥协;决不容忍把“顺便”与“马马虎虎”联系起来的做法。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他的这种认真和严谨,他的公开演奏场次达到了数千次,他把每一场演出情况,都一一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记录的主要内容是:演奏曲目、演奏地点和演奏时间。在钢琴家里赫特的演奏过程中,也随时可以感到他这种与生俱来的严谨的秩序化和自我控制力。在他的演奏活动中,一切都像是经过精心计算、反复斟酌过的,他总是能够合理地分配精力和体力等;在他的演奏构思当中,在舞台再现的手段和方法当中,到处可以看到这种绝对鲜明的特点;在他的演奏曲目中,他对大型作品(由卡拉扬指挥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由马泽尔指挥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由明希指挥录制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莫扎特、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巴托克等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与奏鸣曲)的构思和内容组织的逻辑性相当突出。
据非常熟悉里赫特的人们说,在频繁和诸多的巡回演出期间,无论他到哪个城市演出,他总是不放过在当地去影剧院的机会,特别是经常欣赏那里上演的歌剧;他还是个电影迷,对他来说,一部精彩的影片就意味着真正的快乐。众所周知,里赫特很久以前就是一个绘画爱好者:他本人还画过画(有专家证实说,他在美术方面,既有兴趣,又具天赋),他在博物馆里,在自己所喜爱的作品面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还经常在自己家里举办各类画家的作品展。另外,他自幼爱好文学,他非常崇拜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布洛克·····经常有意识地涉猎其它艺术门类,高深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所有这些优质,都以各自特殊的光芒照耀着里赫特的演奏艺术,同时使他成为一种特殊现象
不过,在钢琴家里赫特的艺术创作中,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说法!那就是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他那被拟人化了的“我”从来不以创造者自居。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最近10-15年以来,他的这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更确切地说,在音乐会上听他演奏的时候,不由得使人产生一种格外新奇的感觉:可以把他在作品诠释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特点比做潜水艇藏在水下的那部分船体:它装载着好几吨的能量,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船体的基础,但是从外面丝毫看不到它的身影。关于里赫特的演奏技能,评论家们曾不止一次地说,他的演奏技能毫无保留地全部融化于他正在演奏的作品之中;关于他在诠释方面的“神秘性”,评论家这样说,这正是他舞台形象中的最鲜明和最典型的特点。有一次,当大家谈到钢琴家的演奏特点时,一位评论家引用了席勒的名言: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赞赏,就是要对他说,由于他的创作,我们竟把他这个人给忘记了;这句话同样似乎是对里赫特说的——他正是那个由于自己的创作,而使人们达到忘我程度的艺术家。由此看来,这些事实可以使人们认清音乐家自然天赋中的各种特点,其中包括他的类型、特色等。此外,还可理解他的创作原则。
这样,可以引出另一种几乎是演奏家里赫特最令人惊讶的才能,即艺术创作新体现的才能。他的专业演奏技术、技巧都已达到极其完善的程度,而这种完善的技术和技巧使他在同行之间,甚至是在最著名的同行之间占据特殊地位;在这一方面,他可谓是“天下无敌手”的音乐家。把里赫特的演出风格特点转变成演员最崇高尊严的涅高兹,在学生(里赫特)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之后这样写道:“当他在演奏完海顿作品之后,便开始演奏舒曼的作品,此刻一切都完全不同了:似乎琴也不是原先那架钢琴了,声音不同,表现特点也不同;大家非常清楚其中的缘故,因为他刚才演奏的是海顿的作品,而现在演奏的则是舒曼的作品,里赫特能够以异常鲜明的特点,善于在演奏各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曲家作品的过程中,把他们一一区分开来。”
似乎没有必要专门讨论里赫特平时经常取得的成功,那些越来越大的成功(这又是一种令人奇怪的说法,但这是最后一种奇怪的说法),因为在里赫特音乐会上,听众一般看不到听众早已习惯了在许多著名钢琴“能手”举办的音乐会上所看到的一切:既没有使人印象深刻的超凡演奏技艺,也听不到声音的华丽“装饰性”,也看不到辉煌的“音乐性”。
这永远是里赫特演奏风格中非常典型的特点,即绝对不追求外表的华美和矫揉造作(这种发展趋势在70-80年代已达到了顶峰),摒弃一切分散听众注意力的东西,即消除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奏者身上,而不是集中在演奏者所演奏的作品上的一切东西。若要向里赫特那样去演奏,单凭舞台表演经验(无论这种经验多么丰富),单凭艺术修养(无论这种修养多么独特),单凭一个人的自然天赋(无论他的天赋有多好),恐怕是难以做到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其它许多因素,需要人的纯粹的品质和许许多多特点的组合。凡是了解里赫特的人们,对他的谦虚态度、无私精神、他对周围世界、对生活、对音乐的利他主义态度,都是赞叹不已的。
***
几十年以来,里赫特一直不停地勇往直前,在前进的路上,从表面上看,他显得轻松、欢欣鼓舞,但事实上,他通过无限的、极度艰辛的、非人的劳动,才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道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他每天都坚持连续数小时的练习,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他的生活准则。虽然时隔多年,但是这种准则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他现在每天弹琴的时间可能更长,因为里赫特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想保持自己的演奏“状态”,不仅不能减少创作任务,而是要增多创作任务。
20世纪80年代,在里赫特的创作生活中,发生了很多意义重大的事件和创举。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他创办的“十二月晚会”——这是惟一的一种艺术节(音乐、绘画、诗歌),里赫特为此付出了大量精力和体力。自1981年起,“十二月晚会”开始在国立普希金美术馆举办,每年举办一届,这已成为莫斯科艺术生活中的一个传统;由于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个艺术节拥有自己广泛的听众,艺术节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可欣赏古典音乐,也可欣赏现代音乐;既有俄罗斯艺术,也有国外艺术。作为“十二月晚会”艺术节的策划者和创办人,里赫特在每届艺术节的筹备过程中,都亲自负责全面工作:从节目编排和参加者的选拔到每个最微小的细节和琐事,他都亲自处理。其实,如果问题涉及到艺术,在他看来,事情是不分巨细的。“小事能够表现出完善,而完善的事不等于是小事。”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凯朗琪罗的这句话可谓一句格言,它特别适合里赫特的演奏艺术及其他所从事的各种活动。
通过“十二月晚会”艺术节,里赫特的又一种天赋得以充分展示:他与俄罗斯当今著名导演鲍里斯·波克罗夫斯基一起,编导了布里顿的两部歌剧-《阿尔贝特·埃林》和《旋螺丝》。国立普希金美术馆现任馆长伊琳娜·安东诺娃回忆说:“斯维亚托斯拉夫·捷奥多罗维奇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与音乐家们分别进行多次长时间的排练;跟照明师一起检查场上灯光效果,并亲手检查每一个灯泡;他还亲自负责其它所有问题,直到最微小的琐事;为了一场戏的舞台布景,他亲自乘车到一家图书馆借来一批英国版画;当他发现演员的服装不太适合剧情时,他亲自跑到电视台,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

帖子

2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6
发表于 2021-12-12 08: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里赫特的作品浩瀚如星辰,即使是他的粉丝,恐怕也没有办法穷尽所有。但是你总能找到共鸣和感动。伟大的古尔德说里赫特是最强的音乐交流者,因为里赫特的音乐永远有着最独特的个人烙印,那种孤独、起伏、神性、平静就像黑洞一样把你深深吸引,有幸听过他的现场的乐迷或者钢琴家在谈到他的演奏都说那是最感人至深的演奏,一生难忘。看到不止一个人说,里赫特是留给自己的。如今,我晚上一个人坐在沙发,听着里赫特巴赫、海顿、莫扎特、舒伯特,整个心灵都会感觉到疗愈和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3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发表于 2021-12-12 08: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过于感性,不适合演绎巴赫,被同行评为沙皇的叫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