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3 10: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这是一个曾半途而废、现在重新寻找自我的少女的血泪史(听上去似乎有点中二哈哈哈哈)
——————最新update——————————
欣赏是真的开心,学习是真的痛苦
(虽然有自驱力一说,但是感觉自己知道的多但练习的少,还是欠缺了很多
从古典转到功能谱就用了好久,从固定调的思维定势到对级数有更多概念,其实也是一大挑战。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会讨论纠结自己是固定调还是首调。
其实现在仔细想了一下,可能在很小的时候注重听和唱的引导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意味着全部。五音不全之人,找不调首先因为不会“听”,倾听是很重要的, 因为要听到音包含的很多信息,包括音准、气息,还要让自己的声音和琴弹出的标准音高保持在一个频率上,发出“共振”之感。但是能不能准确听出那些音,对于弹奏来说虽然是锦上添花,却不是一个人说自己不能学、学不好的理由吧。不过我们从小学习毕竟是通过简谱,自然会把数字和C调的CDEFGAB结合,很快能反应,但是对于其他调的训练并不多,若是机械练习却不加以引导,自然学生最能掌握的是固定调,却对级数毫无概念。
就需要对于调性的理解,这对老师的乐理水平也提出相当的要求的。(目前引进的菲伯尔教材和巴斯蒂安也都对引导孩子对乐理的认识有更多的部分了,而不仅仅是针对手指技能性,也就是传统为了一年半载练一首曲子去考级做铺垫。)
总之如果看到这里有很多是正在从事音乐行业的教师,希望你们能在教授的时候不仅告诉他们怎么弹,更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演奏,告诉他们你们的感受、理解,曲目背后的故事,如果能告诉的越多、越丰富,孩子能感受到的也越多——这是我自己在学习和与孩子交流的路上所认识到的一点。
虽然无法作为一个完全专业人士没法培养出一个个世界级的演奏家,但是成为一个好的聆听者也是相当幸福的事情。好的演奏者,也希望有好的听众市场,作品也才能有一片好的土壤生长。
在学习爵士的过程中,我遇到的很多同伴也不仅仅都是专业音乐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的——理工、文科,从事芯片设计的、广告行业的、数据分析,很多人从小也有很多的古典基础,但讲起来发现很多人在小时候也都缺少这些引导。不过随着我们自己有了更多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在长大后,我们都能再重新拾起所爱,也希望能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吧。
音乐,首先要学会感性的体会,如果真的喜欢,就可以从理性分析深入了解它,慢慢了解它更多的丰富的滋味。
以上!
————————最近更新——————————
重拾钢琴也有一阵了,最近也在继续学习中
更新一下~ 顺便推荐最近看到的两本好书Ted Gioia的《如何听爵士》和《爵士乐史》!
看到问题后,觉得一定要来写写这个问题。因为自己就是一个承受切身之痛的“例子”(好吧其实我也才到业余8级,最早乐理甚至都没学过),而身边到了十级就结束再也不碰的例子也不少。
家里贫农大家庭出身的——父亲作为家中老四,从农村当兵考出来进了军校的,后来靠自己打拼环境慢慢变好,当然现在也只能算小康之家吧。他曾经也是个翩翩的“文艺少年”,很喜欢吹口风琴,但从小就没机会学乐器,所以有了机会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这样的机会——现在想来,真是既“感谢”他也“痛恨”他,当然更多是感谢。
90年代从很小就能学钢琴,其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特权”。那时候学钢琴挺贵,尤其作为并不是本地就生在上海的“沪二代“,父母省吃俭用也要让我学。于是从3岁开始,我就学琴了,因此是固定音高,可能就这一点上比别人多了点好处吧,本身乐感也还不错。
可最后还是初中因为继续学业放弃了,并没有走上专业之路。
彼时是沪上最流行钢琴考级热的一阵——身边学乐器的有不少人,弹钢琴的也不少。班上一问有多少人弹琴,六级以上举起来的手都还有有好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乐理是很重要的朋友们,所有学乐器的想真的好好学,还是要懂乐理的!)
比起培养小孩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当时更多是往死里练琴——甚至我爸在发现我在弹哈农还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扬言要撕了我的《哈利波特》。(打我可以但是撕我最爱的书我是绝对不能忍受的!!!当时差点想离家出走了)毕竟小,虽然很喜欢最初那个黑色的能发出乐音的“大玩具”,但打小在钢琴前每天练习4、5个小时的痛苦,那时候作为很小的小孩也是不懂的。
满是血泪史的《哈农》
<hr/>童年阴影
讲起来,家里还藏有被敲断的一把尺,不过是打在琴凳上打断的。虽然当时是为了恐吓我好好弹琴,但总在那时候小小的我心理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同班有个小女孩据说四年级就考出了业余十级——当然在现在很多孩子们也是更早就能达到的,但是真正问他们到底喜欢钢琴不,有一个曾经碰到的小姑娘就告诉过我,她不喜欢钢琴、未来也不会想要碰钢琴...这让我也思及自身...
我爸也是典型的不会表达型中国大男子,把我当男孩子来养,所以自从小性格也特倔,不爱服软不会撒娇(到现在也是这样真是见了鬼了。。。!所以牡丹啊!)我们的相处模式也很诡谲。他比较控制不住脾气,而我妈陪练时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也会发很大火,总之现在想起来,比起快乐的弹琴,好像每次在琴凳上练习都是很痛苦的感受,而且每次都是趁他们不在的时候才敢偷偷抹眼泪。总觉得在他们面前服软自己就“输”了。(扯远了...
在每日书(三明治写作平台的一个非虚构写作项目)反思时,这么回忆起自己的练琴经历:
我其实只是一个个体案例,但从整体上来看,哪怕现在的音乐教育行业,不乏有很多降低门槛只为招收更多学生赚更多钱,并没有所谓的“想把音乐的美带给更多人”。
我之前一阵想把吉他拾起来,十节课后同组的男生只是把琴摸熟了一点,对于所谓的节奏型、乐理基础根本没有任何长进,恐怕那个吉他也会又丢在哪个角落而不知何时能再拾起来了吧,真的很可惜。(真的需要一个拥有好的理念的音乐教育机构啊!但大家现在的目标都太过商业化、程式化,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本质)
<hr/>迷上爵士:
很早以前就很喜欢听各种流行乐。初高中开始就会听各种欧美流行音乐,我也比较根据耳缘,不对具体风格种类有所设限,单纯只是听到什么就很喜欢。但说起来最早真正接触到爵士乐可能就是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小野丽莎、藤田惠美、诺拉琼斯,这些构成了是最早期我对“爵士乐”认识,后面也很喜欢Corinne Bailey Rae,但以前也从未有机缘深入过本源,去了解爵士乐本身的历史。
就在前两年听到一首《Tuesday Wonderland》的融合爵士,被里面节奏、和声色彩的变化一击而中,那个时候只是下意识觉得震撼,却不知道具体分析、理论一块。 后来去听过鼓王Steve Smith的现场,那一场太精彩了,单单只是他自己鼓的solo演奏就让我感受到了节奏律动中的多样变化,他的现场演出让我越发想要了解更多。
虽然自己从三岁的时候学钢琴,也考了八级,算有一定古典钢琴基础,但当时多是为了考级而学,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有被逼迫的记忆都让我觉得很痛苦,于是在初中后慢慢地不再弹琴。儿时都是靠听下谱子、记住旋律的方式演奏,对乐理一块掌握的也不牢固,对音乐的感觉停留在了表面。后面也挺很多各类歌曲,但更注重的就是浅层的直观感受,没有再继续深入学习。
在接触到爵士乐以后,却突然对重拾音乐有了极大的热情——非常想了解那些美妙的变化之后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它的规则、历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关于爵士的一切。我喜欢Ella Fitzegerald醇柔的声线(以及她可爱的性格)和她对音乐情感和技巧上细腻的处理方式,喜欢上原广美的自由表达、Bill Evans的精致、Oscar Peterson的厚重…有太多太多列举不完的人,其实正如Ted Gioia所说的那样,不同的爵士乐最后展现的其实是那些爵士音乐家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也有个人自己的偏好,但正是那些一代接一代的创新与接力的好的爵士乐手们,让我对这种充满了生命力的乐种有着由衷的热爱。
自己后来学了一段时间的爵士声乐,把唱歌拾了起来(之前都是在合唱团比较多)唱的过程中让我觉得是在表达自己、让我感受到非常放松。因为这个契机,之后还有与朋友一起组乐队、上过林肯爵士生活节、Bluenote的舞台的经历,慢慢就觉得越来越自信和快乐。
比起真的能获得多少名次与光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这一辈子确信所热爱的事物,更让我感到内心的重组与快乐。
作为一种非常注重“表达”的乐种,要学好爵士其实非常难,真的要达到“即兴”并与更多好的乐手与歌者互动,背后需要专业的理解、大量的练习,目前自己算是“开了一个门缝”而已,但因为爵士我也认识了一帮非常热爱音乐本身的小伙伴,让我特别开心,觉得前路不是只有自己在努力。最近其实工作很忙,要挤着时间专门练习,很多时候不一定能赶得上,但大家也总是会提醒着我。想要跟多去jam去互动的话,其实还要学更多,才能精进自己的理解、与他人能更好地配合,不过终身都可以学习,虽然没法一蹴而就,不过现在的目标是成为一个“jazzy nanny”!
比起很多程式化的、速朽的流行曲,旋律很入耳,但也很容易挺“腻”。
古典和爵士(这两者也有所交叉吧其实)可能越听越有意思,因为作曲家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巧思,每一遍的听感都会不同,听各个乐器之间的互动comping——Mill Davis、Bill Evans、Keith Jerrat、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听有待电台的推荐,听他们的歌也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关于爵士,可能不仅仅是《绿皮书》中黑人权力的斗争,而是一个复杂的产物。音乐是一个太深的东西了,所有的意识形态最后都会回归到人类的一种斗争史上。
想来,音乐这件事儿真的跟“痛苦”脱离不了干系。乐声不仅是为了歌颂——有为庙宇殿堂赏乐、让大众感受幸福的乐声,也有从黑人南方种植园里传出来的劳动歌、打出来的节奏,就和东方的劳动号子歌、吟唱时拍起来的节奏那般异曲同工。虽然东西方有着那么多不同,但人们最终竟异曲同工地寻找到同一种东西,真让我觉得有点近乎害怕得感到神奇。像王健说的那般,我更喜欢那种带着点西方“宿命里的悲壮”意味,却永不会丧失“希望”的那种乐音。
当然——无论是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是在进阶后了解了各个乐器之间的、神奇的相互搭配去赏析美,只要能体会到那种美就是最棒了不要求所有人都要进阶到多高的程度。只是若能像西方那样把音乐教育真正变成一种素质教育,让人们能够获得真正的深度快乐,是在这个时代抵御内心空虚的、多么稀缺的宝贵力量啊!
对《爱的艺术》中这段话十分感同身受:
哈农上满满的“血泪史”
<hr/>现在的自己:
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就在学爵士鼓。以前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但在开始认真仔细听了以后,就觉得越发有趣,现在也在重新拾起钢琴中,和自学键盘中。
(现在用的书是后浪出的《认识乐理》和那本经典的李重光基础乐理(上音的同学推荐的),两个搭配来看的,其实后者文字信息非常密集非常多,但算是一本很经典的“词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5412/个人感觉前者更好玩点,内容也更新一点贴近现代,而且是外国人编撰的,问题是视唱练习居然没配正确答案。。。网上有人分享过我有比对,但也有他自己做题做错的地方。。。这本可能比较帮助未来进阶学习——因为准备先打好基础了再找一些外文原版来学习,但这本不算太系统。李重光那本可能就是科班出身的很喜欢。。。较系统详细一点,但我觉得内容实在比较老讲解方式也比较枯燥,所以有基础的朋友不妨试着两者结合使用。目前还没找到更合适的....但如果需要学乐理,个人觉得还要有一定乐器基础会比较好!)
总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等我基础乐理稍微打好了,也争取努力多分享吧(现在还没自信这个水平。。。)只有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能够给别人讲解了才是真的自己也弄懂了!
<hr/>终生学习
其实小孩学乐器是真的有好处——既能锻炼左右脑、审美能力,还能磨练意志。以前并没有对此想过这么多,毕竟才是小孩嘛。而自己现在是主动想学习了,所以再苦也是甜的,如果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的花。
若现在不是只是想把音乐当成“玩票”,就要孤独地在这条路上不断超越“自己”,比起打败其他旁人之类的,那都是假的。山外有山,毕竟世界厉害的人太多了。我一旦有一点基本的学习条件、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基础,就想坚持下去,无论这个过程要多长——不想辜负它。随着慢慢学习,也发现这真是一个庞大的世界,分枝很多,越研究下去越有意思,的确是一个值得终生学习的事儿!
正因看到过那种迫切的心,感受过痛苦中酝酿出的作品之美,更觉自己要努力。毕竟,有多少有天赋却没条件的人前赴后继地在路上走失了的呢?
<hr/>学会取舍
精力有限,觉得比起日常八卦闲扯、用来抱怨的时间,不如好好再去学习。当然我并不是觉得人是不需要吐槽和发泄的时间的,只是需要去进行选择取舍了——把它们控制在一个度上,然后把时间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儿上,更多时间为了这个事让步。先去努力拼尽全力,不然都是空谈。
每日书上2月份写给我可爱的“老伙计”的道歉信
<hr/>最后
甚至到现在,居然还抱有点不切实际的、幼稚的想法——
因为每个不同阶段被许多很棒的歌治愈过,陪伴过。喜欢的很多真心热爱音乐的音乐人,被他们的那种坚守和创作鼓舞着,觉得他们是“发光的人”,所以也想成为这样的一个能“发光发热”的人,哪怕我能发出来的光只是微弱的一星半点罢了,影响到的只是身边的小小一部分的人。
所以不止想成为一名欣赏的观众,我也想把自己体会到的一些丰富的感觉通过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想成为一名“创作者”,也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后能够进行输出转化,传达给更多人,而这可能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也许数十年吧,但我更不能想象的是离开音乐的世界。反正我有的是时间,活到什么时候我就学到什么时候,可能中途并不都是喜悦的事儿,虽然做的可能是自己爱的事儿——但爱也要承受其重,承受着痛苦。比如一个人孤独磨砺的痛苦,毕竟自己成长的过程是只能自己打磨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你走完。
总之,打下这么一段长篇大论,是希望如果有看到的、怀抱着同样想法的小伙伴也都千万别放弃自己最纯真的“理想”。
大道至简。
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谈“梦想”这个词听上去可能会被称为傻、可能会有些心酸,但总之只有坚定不移走下去了,才比空想来得有劲。更何况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儿,不管是不是别人敦促,自己都愿意承受其苦也要往那个方向走的——
北野武《真相凶猛》中的这段,还挺赞同的。其实不管实现与否,我觉得有那样一个能带给我往前走的目标,就是我现在最大的需要,以及能从音乐中获得快乐,也是真真切切的。
活着就要折腾,就算是蜉蝣也要努力扑棱翅膀,这就是我的一贯秉持的“丧乐”态度。
就此与大家一起共勉吧!
人生说白了就是取舍,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去做吧,不要总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我的钢琴调好音了!我发誓要重新让它焕发光彩~
<hr/>最后,欢迎前往我的脑洞世界——
摸鱼公众号:healthelittleworld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虽然关注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但你能看到一枚普通谐星自我取乐的日常(没错
you can find me he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