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1 09: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见识浅薄,胡说八道,仅供参考。
其实,在最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打了很多文字,试图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去说明一些事情。
包括且不限于:演奏家是如何通过触键音色、左右手部分的协同、轻重音的配比、演奏节奏,等等环节上的调整,去制造和声的不同、局部的变奏(甚至自由节奏RUBATO)、色彩的丰富、语句的雕琢,在某个小节、某个段落、某个区间,并将它们融入到作品整体的音乐结构之中,以全局性的角度出发,达成自己的表演逻辑,去突出自己想要重点强调的部分,抒发自己想要特别诠释的感情的。
由此,演奏家会在作品的演绎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弹奏出“我认为这个作品就是这样的,说了这些东西,作曲家的心境是这样,而我的感受则是这样,所以要呈现出这样的音乐效果”,从而给作品赋予自己的个体性风格。而通向这条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反复的练习---“手指头在键盘上弹”----,还包括了对于作品的“阅读”,即从“音乐角度”上的理解加深过程,以及对于作品、作曲家背景的学习,甚至将之与个人经历的结合,从而尝试着完成对作品从“情感角度”上的理解加深过程。
然而,如前所述,终究还是见识太浅薄,说出来的东西不具备任何权威性。况且,如果是对这个问题尚且保有疑问的人的话,应该也很难去理解文字层面上的“不同”。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要去让人去说明,而是自己去听。
当你摒弃了“都是一样的”的想法,各个演奏家、甚至同一演奏家不同时期的同作品表演,其差异可能意外地大。以我们的水平,当然很难去判断哪个好、哪个差,但最起码,不同,还是能区分出来的。
这是完完全全来自于肉耳可闻的音乐层面的客观不同,而非一些不直观的“似是而非”。
所以,在这里就列出知名度最高的独奏作品之一的各个最“烂俗”版本:肖邦夜曲第二号9-2。是否有区别,有多大区别,谁说了也不管用,终究还是要落回到自己的听觉之中。
1,邓泰山《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 2 (夜曲第2号降E大调E,作品9 - 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1sMe3nEz4xlw。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演奏之一,整体有一种幽深、静谧、神秘之感。
2,Claudio Arrau《No. 2 in E-flat Major, Op. 9-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mcm1snEz4OL0
更多地以贝多芬大师而闻名的阿劳的演绎。对这个演奏的“突出哲理性,沉思性”的说法,或许多少有一些放大过度的滤镜成份,但从音乐层面之上,还是与其他演奏家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3,Maurizio Pollini《ミッツノヤソウキョク サクヒンキュウ - Chopin: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ZPOkgnEz4wYR
肖邦专家波利尼,晚年录制的第二版全套夜曲。精准、明亮。很多人认为波利尼的演奏属于“客观性较强”,但从风格上讲,这未必就不是波利尼对肖邦演绎的一种主观理解呢?就像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一样。
4,Alfred Cortot《Nocturne No.2 in E flat Major, Op.9 No.2 (Remastered 2017, Version 195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GN6IncEz4H4l
上古神兽科尔托。自由、多变,正如他所处的那个属于“酒神派”的大时代一样。
Samson François《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HEGsHcEz4ZYv
5,弗朗索瓦。被称为“红酒微醺后的演绎”。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以听到演奏中的慵懒、随性。与科尔托相比,他同样足够写意,同样在情感表达上“不加克制”,但于呈现的情感具体内容上,还是有所区别,并具象地被承载到了演奏风格层面的不同。
Arthur Rubinstein《Nocturnes, Op. 9 - No. 2 in E-Flat Major (三首夜曲,作品9:第2首-降E大调 - 第2首降E大调)》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oeNIy3Ez4JtF
6,最广为人知的鲁宾斯坦肖邦。在同样的“规整、准确”大背景之下,于音色、句法、速度上的自身特性,可与波利尼的进行对比。
Daniel Barenboim《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三首夜曲,作品9:第2首-降E大调 - 降E大调第2号夜曲,作品9之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QkIjxhEz4Kw2
7,更多活跃在德奥音乐中的巴伦博伊姆。他的风格,听上去有些“钝”,这一方面可能是偏德奥的演奏,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到了巴伦博伊姆手指条件的限制。
最后,另一个对“演奏家二次创作”的直观理解渠道,是观看著名演奏家的大师课。尤其是擅长在局部间创造音乐高潮、戏剧效果的郎朗,听听他们对于一个作品、一个段落、甚至一个音符的处理见解。
1,郎朗大师课 《贝多芬第23号钢琴奏鸣曲 热情》。
【郎朗】钢琴大师课收藏合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
2,同一作品,巴伦博伊姆对郎朗的大师课《贝多芬第23号钢琴奏鸣曲 热情》。可与上面郎朗指导他人的理解内容做对比。
这一段比较典型,概括起来的指导核心就是:注意整体逻辑,告诉我你的全局思路。为什么在这里要这样弹,它与后面的段落的关联性在哪里。不要只是为了在这个小节里秀操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s411Z7r5?p=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