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ntelcom - 

弹钢琴不就是在钢琴上的固定按键按吗,为什么有的人是大师 ...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5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22-1-11 0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从物理的角度理解,弹钢琴的确就是按固定的琴键,但从音乐的角度分析就不是这样了。
弹钢琴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光是一个跳音就有十几种弹法,更不用说还有连奏、断奏、大跳、颤音、装饰音......
一首乐曲用不一样的速度弹,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比如一首速度是100欢快的曲子,放慢5倍后听起来就可能是悲伤的。
触键的强弱也是一方面,用不同的力度弹同一个音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你觉得一个人弹的曲子很有感情、有音乐性,通常是演奏者在强弱的控制上做的很细腻。
再说说指法,弹钢琴不是用一根手指固定弹一个琴键,一首复杂的曲子里的指法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如果原曲的速度设定的很快,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根本弹不了。
这些也只是单一技术层面的东西,每一个时期的作曲家写的曲子要表现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通常是比较严肃的,而且当时的古钢琴也没有现在的钢琴音响效果这这么好,所以那时候的曲子听起来会比较规整。
还有一些进阶的技巧,比如好几个音同时按下,钢琴家可以把每个音的音量控制的不一样。
这些触键都是很有考究的,所以弹钢琴绝不仅仅是弹固定琴键那么简单。
最后我们来看看郎朗和普通爱好者弹同一首曲子(固定琴键)的区别↓↓

郎总《土耳其进行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633575984686284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633598628883251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9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发表于 2022-1-11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可以研究下什么叫“自由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2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22-1-11 0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按固定键也不容易了。有些钢琴乐谱困难到,你只要能把键按对,就是钢琴家了。钢琴的困难,是由历史上最天才的一批人决定的,而他们不断在推高人类的极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2-1-11 09: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来回答一下。因为我曾经跟题主有类似的困扰,就是指挥到底是干啥,看着谱不就完了吗?
直到我相亲了一个中央音乐学院的姑娘,我才了解了,原来是这样。
除了现代的medi音乐意外,任何一个乐谱都是定性的而非精准定量的,尤其是钢琴这种乐器,基本所有的乐曲不是古典的(这里的古典不是古典主义,而是针对于现代计算机发明之后的乐曲说的)。在这类乐谱中,音乐不是固定的,而是融入了每个人对乐曲的自我理解,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创作的。
比如我们以大家最熟悉的命运交响曲为例。首先我们看到的是ff,就是强度符号,强强。请问,这个地方,弹多强,按键多用力,算强强?这个就是每个人理解,用多大的强度来表示这个命运的嘶吼。三连音之后,是一个音符上面带着个小括号加个点,这是延长记号。这里表示,该音符根据音乐的需要,适当地进行延长。那什么叫适当的延长呢?依然是个人的理解。前面是你吼多大声,现在是你吼多久。多大声和吼多久展示的是你对这段音乐的理解。
因此,钢琴也好,其它古典乐也好,确实都是把固定的音符弹出来,但是为啥有人是大师呢?就是通过对乐曲结构以及乐理的理解,加入人的二次创作,引起听众的共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22-1-11 09: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大家别笑,就我观察而言,还真有不少琴童是这样学琴的,不少老师也是这样教琴的。
什么是弹钢琴?就是用正确的手型按下正确的琴键。
至于声音,声音是什么?
哦对,声音还是要的,声音要弹到底!(手动狗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0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22-1-11 09: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杭州
对啊…固定按键没错,所以钢琴相对其他乐器其实算简单的了。
但是在对的时刻按一堆对的按键。这就比打字键盘那种复杂了,打字同一时间也就按一个按键,算上shift两个键。

而且不同力度听起来还不一样

难度当然就高了。可以说单纯完成就是比打字的难度指数级的提高了。
然而盲打速度飞快的人又有多少。何况指数级提高的演奏出乐谱信息。

然而…实际上不同的演奏,细微差别都会导致有变化怎么运用好这些变化就成了艺术处理了,更是难上加难——比喻一下就是:切菜固然难,但要求用切菜的速度完成雕花,还得雕好看了,雕最好看那个是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9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2-1-11 09: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上海
大家别笑,这种逻辑错误经常会发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拿着抽象化的框架思维,用在具体的事物上。就像那些沉迷于宏大叙事的人,在大概念上浑身热血,在小事上处处不如意一样。
再比如,为什么高考作文不允许写诗歌?很多人以为只是字数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过去几年工作当中,经常遇到平时以为文笔不错的人来投稿诗词,他们简单的以为自己5000字文章能写,50个字的歌词我会不行?
抱歉,真不能……这种艺术感很难通过教育传递。就如每年作曲专业毕业那么多学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胜任一定的工作,比如快速地编配。但是离真正的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路,可能一走就是一辈子。
回到这个问题,哪怕我们把要求降低到只看熟练程度,会弹琴的人也能秒杀一般人。
前年参加一个婚礼,有一个游戏环节是在手机上数钱。其实简单的划屏幕动作。在规定时间内数钱最多的胜出。
然后我就胜出了,奖品是一套吸尘器……关键是比第二名还多了近一倍,而且我用的是单手。
会弹钢琴,仅仅在速度这一项上就碾压一般人了。包括打字速度也是快,打lovelive deemo的时候也是…当然音游还要求准。
当然弹钢琴想对来说可比的维度就更多了,不单单是快。光是从谱子转化成动作,就够一般人喝一壶的了。我曾经教过几个完全零基础的学一首简单的流行曲,其中包括我老婆,她还是动手能力很强的那种,结果她就说了一句:从来没感觉这么挫败过……
乐器演奏表演类专业,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艺术化的体育运动,只是衡量他的参数更多。即便是单比速度的跑步,专业运动员也甩开普通人一大截。更不用提乒乓球这种复杂点的了,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刘国梁拿一张交通卡都把你打趴下——就是这种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0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22-1-11 09: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见识浅薄,胡说八道,仅供参考。
其实,在最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打了很多文字,试图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去说明一些事情。
包括且不限于:演奏家是如何通过触键音色、左右手部分的协同、轻重音的配比、演奏节奏,等等环节上的调整,去制造和声的不同、局部的变奏(甚至自由节奏RUBATO)、色彩的丰富、语句的雕琢,在某个小节、某个段落、某个区间,并将它们融入到作品整体的音乐结构之中,以全局性的角度出发,达成自己的表演逻辑,去突出自己想要重点强调的部分,抒发自己想要特别诠释的感情的。
由此,演奏家会在作品的演绎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弹奏出“我认为这个作品就是这样的,说了这些东西,作曲家的心境是这样,而我的感受则是这样,所以要呈现出这样的音乐效果”,从而给作品赋予自己的个体性风格。而通向这条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反复的练习---“手指头在键盘上弹”----,还包括了对于作品的“阅读”,即从“音乐角度”上的理解加深过程,以及对于作品、作曲家背景的学习,甚至将之与个人经历的结合,从而尝试着完成对作品从“情感角度”上的理解加深过程。
然而,如前所述,终究还是见识太浅薄,说出来的东西不具备任何权威性。况且,如果是对这个问题尚且保有疑问的人的话,应该也很难去理解文字层面上的“不同”。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要去让人去说明,而是自己去听。
当你摒弃了“都是一样的”的想法,各个演奏家、甚至同一演奏家不同时期的同作品表演,其差异可能意外地大。以我们的水平,当然很难去判断哪个好、哪个差,但最起码,不同,还是能区分出来的。
这是完完全全来自于肉耳可闻的音乐层面的客观不同,而非一些不直观的“似是而非”。
所以,在这里就列出知名度最高的独奏作品之一的各个最“烂俗”版本:肖邦夜曲第二号9-2。是否有区别,有多大区别,谁说了也不管用,终究还是要落回到自己的听觉之中。
1,邓泰山《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 2 (夜曲第2号降E大调E,作品9 - 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1sMe3nEz4xlw。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演奏之一,整体有一种幽深、静谧、神秘之感。
2,Claudio Arrau《No. 2 in E-flat Major, Op. 9-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mcm1snEz4OL0
更多地以贝多芬大师而闻名的阿劳的演绎。对这个演奏的“突出哲理性,沉思性”的说法,或许多少有一些放大过度的滤镜成份,但从音乐层面之上,还是与其他演奏家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3,Maurizio Pollini《ミッツノヤソウキョク サクヒンキュウ - Chopin: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ZPOkgnEz4wYR
肖邦专家波利尼,晚年录制的第二版全套夜曲。精准、明亮。很多人认为波利尼的演奏属于“客观性较强”,但从风格上讲,这未必就不是波利尼对肖邦演绎的一种主观理解呢?就像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一样。
4,Alfred Cortot《Nocturne No.2 in E flat Major, Op.9 No.2 (Remastered 2017, Version 195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GN6IncEz4H4l
上古神兽科尔托。自由、多变,正如他所处的那个属于“酒神派”的大时代一样。
Samson François《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HEGsHcEz4ZYv
5,弗朗索瓦。被称为“红酒微醺后的演绎”。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以听到演奏中的慵懒、随性。与科尔托相比,他同样足够写意,同样在情感表达上“不加克制”,但于呈现的情感具体内容上,还是有所区别,并具象地被承载到了演奏风格层面的不同。
Arthur Rubinstein《Nocturnes, Op. 9 - No. 2 in E-Flat Major (三首夜曲,作品9:第2首-降E大调 - 第2首降E大调)》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oeNIy3Ez4JtF
6,最广为人知的鲁宾斯坦肖邦。在同样的“规整、准确”大背景之下,于音色、句法、速度上的自身特性,可与波利尼的进行对比。
Daniel Barenboim《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三首夜曲,作品9:第2首-降E大调 - 降E大调第2号夜曲,作品9之2)》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QkIjxhEz4Kw2
7,更多活跃在德奥音乐中的巴伦博伊姆。他的风格,听上去有些“钝”,这一方面可能是偏德奥的演奏,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到了巴伦博伊姆手指条件的限制。
最后,另一个对“演奏家二次创作”的直观理解渠道,是观看著名演奏家的大师课。尤其是擅长在局部间创造音乐高潮、戏剧效果的郎朗,听听他们对于一个作品、一个段落、甚至一个音符的处理见解。
1,郎朗大师课 《贝多芬第23号钢琴奏鸣曲 热情》。
【郎朗】钢琴大师课收藏合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
2,同一作品,巴伦博伊姆对郎朗的大师课《贝多芬第23号钢琴奏鸣曲 热情》。可与上面郎朗指导他人的理解内容做对比。
这一段比较典型,概括起来的指导核心就是:注意整体逻辑,告诉我你的全局思路。为什么在这里要这样弹,它与后面的段落的关联性在哪里。不要只是为了在这个小节里秀操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s411Z7r5?p=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4

帖子

2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8
发表于 2022-1-11 0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看了第一个高赞贴剪辑的那段音乐,实在听不下去....看到评论依然惊呼好听,才发现........
同样一首曲子,有的人能听到美感的差异,有的人听不出来!所以同一首曲子演奏者是大师或者业余者对有些人,可能也没差别!所以问题在于听者的听感和共情能力!
类似问题:做饭不就是把食物煮熟吗,为啥有的人是厨神,有的人做的那么难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8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发表于 2022-1-11 09: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用传统建模思维说,
你只考虑到了节奏和音调的确定性,但对力度等变量缺乏考量。
用复杂性科学的思路说,
音乐之美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变量的些许不同都会导致结果的天差地别,而演奏者可以控制的变量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