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为什么这么多人排斥回避型依恋的人?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138

帖子

125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58
发表于 2022-1-15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福建龙岩
回避型依恋这个词在钢琴世界被滥用了。
过去几个月,我连续碰到数次,认为自己/对方是回避型依恋,量表测下来,统统不是!
女生A,认为男朋友是回避型依恋,两人高频吵架,分手一次。
双双接受测试,男朋友是安全型,A是焦虑型。进一步测试发现男朋友存在人格缺陷(强迫型人格)。
找到根因,各自调整后,两人关系急转而上,已在筹划婚礼。
<hr/>女生B,自认为是回避型依恋,多人追她,她全部拒绝,一个也看不上。
测试结果显示是焦虑型依恋。


<hr/>女生C,自认为是回避型依恋,原本喜欢的男生给她传纸条,她立马厌恶。对同性好朋友也厌恶。
测试结果显示是恐惧型依恋。


事件现场
<hr/>最离谱的女生D,认为喜欢对象是回避型依恋,明明喜欢她,却迟迟不说。她给出的证据是两个人在朋友圈频繁互动,比如她朋友圈发纪念918,对方就会发奥特曼守护正义。对方甚至会因为别的男生在她朋友圈留言——吃醋。
在我的撺掇下,D鼓足勇气表白,结果男生表示……
和她根本不熟,已有女朋友。



<hr/>至今为止,除了我自己,我还没有碰到怀疑是回避型依恋,然后量表证实的案例。
在经历数次乌龙事件后,我觉得有必要来一次纠偏,还回避型依恋清白。
回避型依恋被妖魔化,有数种原因:
1、初学者效应。

心理学在中国刚开始推广,人们了解的心理学概念非常少。最初流传的概念被强化、放大,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标准。
类似事件比如:钢琴在中国刚开始普及时,理查德·克莱德曼占据半壁江山。后来,随着更多钢琴演奏家被认识,克莱德曼才逐渐让出舞台。
在钢琴世界,甚至出现了专攻回避型依恋的“咨询师”,这类人没有专业心理学背景,除了回避型依恋,其他神经症说不出几个。
手里只有锤子,看谁都像钉子。
2、内心冲突外化。

将本人内心的冲突理解为他人过错。
谈恋爱不顺利,不愿意承认自己吸引力不足,亲密技能不足,性格缺陷,反而认为是伴侣/暧昧对象的问题。如此来降低内心的负面认知,减少负罪感。
3、证实偏见。

对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的证实倾向——只听取能够证实自己观点的声音,不自觉的只注意能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
人生三大错觉:手机震动、有人敲门,他喜欢我。
他喜欢我却不表达/拒绝恋爱,那么他一定是回避型依恋。
4、事件攻击升级到人身攻击。

本来只是普通人际矛盾,却要将事件升级,给对方贴标签,人格侮辱,人身攻击,发泄情绪。
类似的攻击方法还有:
你就是个神经病!
你TM是个婊子!
5、抱团攻击。

寻找与自己类似(恋爱不顺利)的人,抱团骂伴侣/恋爱对象,为自己壮胆、壮声势,强化错在对方的自我认知。
钢琴世界上的经典问题样式:男/女朋友是回避型依恋,他/她对我XXXX,请问我该怎么办?
不需要任何推导证明,靶子竖起来,回避帽子戴上去,对方立马变成千夫所指的罪人,紧跟着就是群情激昂的大批斗。


<hr/>为拨乱反正,我郑重声明,以下特征不是回避型依恋的充分条件(满足一至若干条,不能得出回避型依恋结论):
1、和伴侣频繁吵架。

任何依恋类型(回避型、焦虑型、恐惧型、安全型)都有可能是坏脾气,情绪不稳定的主因是低亲密技能,与人格缺陷有关,与依恋类型无关。
2、冷暴力。

冷暴力的主因仍然是低亲密技能。与依恋类型无关。我那焦虑型的老婆使用起冷暴力,经常让回避型的我甘拜下风。
3、忽冷忽热。

情绪大起大落,是“客体恒定性”(对人和事物保持认知锚定)缺失的表现。应考虑边缘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其他人格障碍(短周期),或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长周期)。
4、社交退缩。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特征,但不是回避型依恋的必备特征。
5、拒绝暧昧对象。

最大可能是开始心动,但接触下来,发现不是理想对象,不再喜欢。与依恋类型无关。
6、渣、海王。

根因是道德败坏。任何依恋类型都有可能。
7、主动分手。

所有依恋类型都会主动提分手,比如焦虑型老婆提分手的次数是我的数十倍。
断崖式分手、失联的原因仍然是低亲密技能,无同理心。
8、高择偶标准。

高择偶标准的源头是虚假自体——不接纳真实自我,拼命实现理想自我。对另一半也作同样要求。
虚假自体是几乎所有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并非回避型依恋独有。
9、恐惧恋爱。

对恋爱恐惧的通常是恐惧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普遍恋爱反应是冷淡
10、因无法进入恋爱而痛苦。

关于回避型依恋的一个“冷知识”:回避型依恋内心并不渴望恋爱。在单身时期,回避型依恋是逻辑自洽的、舒适的、自得其乐的。典型例子是终身未娶的牛顿、和30岁丧偶未嫁的董明珠。
渴望恋爱,痛苦不被爱的,通常是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
<hr/>回避型依恋的核心且唯一特征是:
在双方建立恋爱关系以后,情感稳定(无摩擦)时期,回避亲密关系

三个关键词:

  • 建立恋爱关系。
  • 情感稳定,无摩擦。
  • 回避亲密关系(肢体接触、语言示爱、长时间陪伴)。
关键特征缺一不可。只要一项不满足,就不能做回避型依恋的判定。
反过来说就是:

  • 拒绝追求者的行为不是回避型依恋。
  • 正在闹矛盾的情侣之间的回避行为(争吵、冷暴力、提分手、失联)——不属于回避型依恋。
  • 在热恋期/稳定期不回避肢体接触、语言示爱、长时间陪伴的情侣——排除回避型依恋
<hr/>如果怀疑自己或伴侣是回避型依恋,且谈过恋爱的,请使用量表测试,
成人依恋类型测试
没谈过恋爱的,可以使用以下量表:
测一测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通用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21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2-1-15 09: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上海
回避型依恋这个词在知乎被滥用了。
过去几个月,我连续碰到数次,认为自己/对方是回避型依恋,量表测下来,统统不是!
女生A,认为男朋友是回避型依恋,两人高频吵架,分手一次。
双双接受测试,男朋友是安全型,A是焦虑型。进一步测试发现男朋友存在人格缺陷(强迫型人格)。
找到根因,各自调整后,两人关系急转而上,已在筹划婚礼。
<hr/>女生B,自认为是回避型依恋,多人追她,她全部拒绝,一个也看不上。
测试结果显示是焦虑型依恋。


<hr/>女生C,自认为是回避型依恋,原本喜欢的男生给她传纸条,她立马厌恶。对同性好朋友也厌恶。
测试结果显示是恐惧型依恋。


事件现场
<hr/>最离谱的女生D,认为喜欢对象是回避型依恋,明明喜欢她,却迟迟不说。她给出的证据是两个人在朋友圈频繁互动,比如她朋友圈发纪念918,对方就会发奥特曼守护正义。对方甚至会因为别的男生在她朋友圈留言——吃醋。
在我的撺掇下,D鼓足勇气表白,结果男生表示……
和她根本不熟,已有女朋友。



<hr/>至今为止,除了我自己,我还没有碰到怀疑是回避型依恋,然后量表证实的案例。
在经历数次乌龙事件后,我觉得有必要来一次纠偏,还回避型依恋清白。
回避型依恋被妖魔化,有数种原因:
1、初学者效应。

心理学在中国刚开始推广,人们了解的心理学概念非常少。最初流传的概念被强化、放大,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标准。
类似事件比如:钢琴在中国刚开始普及时,理查德·克莱德曼占据半壁江山。后来,随着更多钢琴演奏家被认识,克莱德曼才逐渐让出舞台。
在知乎,甚至出现了专攻回避型依恋的“咨询师”,这类人没有专业心理学背景,除了回避型依恋,其他神经症说不出几个。
手里只有锤子,看谁都像钉子。
2、内心冲突外化。

将本人内心的冲突理解为他人过错。
谈恋爱不顺利,不愿意承认自己吸引力不足,亲密技能不足,性格缺陷,反而认为是伴侣/暧昧对象的问题。如此来降低内心的负面认知,减少负罪感。
3、证实偏见。

对自己已有认知和判断的证实倾向——只听取能够证实自己观点的声音,不自觉的只注意能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
人生三大错觉:手机震动、有人敲门,他喜欢我。
他喜欢我却不表达/拒绝恋爱,那么他一定是回避型依恋。
4、事件攻击升级到人身攻击。

本来只是普通人际矛盾,却要将事件升级,给对方贴标签,人格侮辱,人身攻击,发泄情绪。
类似的攻击方法还有:
你就是个神经病!
你TM是个婊子!
5、抱团攻击。

寻找与自己类似(恋爱不顺利)的人,抱团骂伴侣/恋爱对象,为自己壮胆、壮声势,强化错在对方的自我认知。
知乎上的经典问题样式:男/女朋友是回避型依恋,他/她对我XXXX,请问我该怎么办?
不需要任何推导证明,靶子竖起来,回避帽子戴上去,对方立马变成千夫所指的罪人,紧跟着就是群情激昂的大批斗。


<hr/>为拨乱反正,我郑重声明,以下特征不是回避型依恋的充分条件(满足一至若干条,不能得出回避型依恋结论):
1、和伴侣频繁吵架。

任何依恋类型(回避型、焦虑型、恐惧型、安全型)都有可能是坏脾气,情绪不稳定的主因是低亲密技能,与人格缺陷有关,与依恋类型无关。
2、冷暴力。

冷暴力的主因仍然是低亲密技能。与依恋类型无关。我那焦虑型的老婆使用起冷暴力,经常让回避型的我甘拜下风。
3、忽冷忽热。

情绪大起大落,是“客体恒定性”(对人和事物保持认知锚定)缺失的表现。应考虑边缘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其他人格障碍(短周期),或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长周期)。
4、社交退缩。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特征,但不是回避型依恋的必备特征。
5、拒绝暧昧对象。

最大可能是开始心动,但接触下来,发现不是理想对象,不再喜欢。与依恋类型无关。
6、渣、海王。

根因是道德败坏。任何依恋类型都有可能。
7、主动分手。

所有依恋类型都会主动提分手,比如焦虑型老婆提分手的次数是我的数十倍。
断崖式分手、失联的原因仍然是低亲密技能,无同理心。
8、高择偶标准。

高择偶标准的源头是虚假自体——不接纳真实自我,拼命实现理想自我。对另一半也作同样要求。
虚假自体是几乎所有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并非回避型依恋独有。
9、恐惧恋爱。

对恋爱恐惧的通常是恐惧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普遍恋爱反应是冷淡
10、因无法进入恋爱而痛苦。

关于回避型依恋的一个“冷知识”:回避型依恋内心并不渴望恋爱。在单身时期,回避型依恋是逻辑自洽的、舒适的、自得其乐的。典型例子是终身未娶的牛顿、和30岁丧偶未嫁的董明珠。
渴望恋爱,痛苦不被爱的,通常是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
<hr/>回避型依恋的核心且唯一特征是:
在双方建立恋爱关系以后,情感稳定(无摩擦)时期,回避亲密关系

三个关键词:

  • 建立恋爱关系。
  • 情感稳定,无摩擦。
  • 回避亲密关系(肢体接触、语言示爱、长时间陪伴)。
关键特征缺一不可。只要一项不满足,就不能做回避型依恋的判定。
反过来说就是:

  • 拒绝追求者的行为不是回避型依恋。
  • 正在闹矛盾的情侣之间的回避行为(争吵、冷暴力、提分手、失联)——不属于回避型依恋。
  • 在热恋期/稳定期不回避肢体接触、语言示爱、长时间陪伴的情侣——排除回避型依恋
<hr/>如果怀疑自己或伴侣是回避型依恋,且谈过恋爱的,请使用量表测试,
成人依恋类型测试
没谈过恋爱的,可以使用以下量表:
测一测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通用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2-1-15 0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其实,排斥的不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同样都不安全依恋,也没太多问题说“排斥焦虑型依恋的人”,这现象不很有趣吗?
“排斥”这个词,我觉得不是很恰当,应该说是“相处不耐受”吧。
只不过,发起“回避”话题的,估计多数都是被逼出焦虑或者本就焦虑的人。

而回避型依恋,其实对焦虑型也很不耐受,但是人家就和自己依恋类型一样——
不发问题,我不说。
所以好比二者日常相处,焦虑到处问号脸,提问诸如
第一类——想知道他们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回避型依恋者分手后即使知道彼此还喜欢也宁愿后悔不主动挽留吗?
当回避型依恋开始回避你时她(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回避型依恋永远也不会换位思考,永远不真心考虑别人感受吗?
第二类——想知道如何相处的。

焦虑型依恋者如何和回避型依恋者在一起?
怎么分辨回避型依恋的伴侣是在回避你还是不爱你了?
第三类——分享经验或者充分吐槽的。

被分手后的我过得很好,回避型男会难过吗?
请问回避型依恋得伴侣们都是用了多久用了什么方式才等到了回避不再忽冷忽热?
但回避只会问一句——

焦虑型依恋是否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烦恼?
哈哈哈,关注的还没几个人。(摊手)
再或者
如何正确面对焦虑型依恋?
想必还是焦虑们自己关注的。
所以以上,是解释为啥看起来“都排斥回避型依恋”的原因之一。

有句话说得很对——
所有不爱你的人的表现,都像回避型依恋。

而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会让对于“亲密期待高”、“分离焦虑高”的人群产生一次次挫败体验还有失控感。
而这些感受直勾勾地会关联人们的——自恋。或者解释成我们好理解的——
自我价值感、自尊体验感。



我们从他人眼中得到的反馈,形成最初自我的样子,这叫做——镜我,也是一个孩子自我萌芽的初始点。
而两个人相爱之后,必然会在荷尔蒙冲动过后,令彼此退行。所以有句话说的是——
你在爱人面前,会变得像个孩子,这就是爱带来的轻松感受。


可是退行之后的孩子们,也分为很多类型啊:

  • 比如那个遇到困难、渴求寻找父母帮助、而且得到回应的孩子,有时候获得,有时候没有;
  • 比如那个看到妈妈回家无所谓的孩子;
  • 再比如可以区分场景,妈妈不在会焦虑,扭头看到妈妈在,就可以自己玩的孩子;
  • 还有一种,妈妈来了想推开,妈妈走了又不行的孩子。
在依恋理论中,这就形成了四种依恋种类的孩子,对应——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除非可以干预,否则依恋保留。哪怕进入社会后,每个人带着“面具我”,从事一些需要功能很高的工作,也可以说出一些“情商很高”的社交辞令。
但是,一旦亲密关系让我们产生退行后,那么依恋本性就现了原型。
说回来,回避型依恋就是那个看到妈妈回来无所谓的孩子,也是那个看到伴侣回来无所谓的恋人。

妈妈会不会被伤害呢?
说真的,很多回避型依恋的父母,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我说句很扎心的话,这世界上真的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并且这不是气话,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觉。
有的人,是没有爱的能力;有的人是自顾不暇,情感隔离。所以这种情感上的问题,代际相传给了孩子。
因此,你说你排斥回避型依恋啥?
排斥的就是这份情感上“不对等”的期待落空。


但是对于早年母婴关系的互动,就是我们脑中保留下来的对于亲密关系互动的模板。
世界上信息太驳杂,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回避型亦如此。
而焦虑型,在我的咨询中,其实是居多的。因为在恋爱关系中,焦虑型更渴望是进行代偿修通——对于早年回应不及时,“客体恒常性”没有建立好的部分进行二次加工。
然而如果碰到回避型,完蛋,本来就不具备“客体恒常性”的部分,彻底被放大危机了。
所谓亲密关系,其实是两个人“一荣俱荣”,千万不要一起犯病。
然而,回避型依恋让恋人排斥的(不耐受的),就是这种“我需要你,但是你无反应”,这深深刺痛了修复早年创伤体验的全能自恋。
或者说,当你和回避型产生被打压、不被在乎、自己不够好等体验时,其实所有的自卑,都只是自恋失败的产物
而成熟的自恋,是走向真实自信的。

即便和回避型相处,也是可以稳稳获得,因为——
除非和回避型差很多,多数安全型不跟回避型做恋人,或者做了恋人后,因为安全型的客体恒常性很稳固,过几次就摸准回避的问题了,最后也各自欢喜。
所以,你认为你排斥的部分,只有一点,你在亲密关系中无法发现更好的自己。
此刻,只建议你做两个排查——
1.你的自我是不是只能建立在别人反馈的基础上。
那么,自我向不强大,需要个人成长,感谢这个回避型就像体检一样,帮你侦测出来了。
2.这样的亲密关系是不是你需要的?
如果不是,你一生可以有6000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赶紧止损换下一个,并且你多了的经验,不会让你再度陷入依恋受损中,你还是获胜了。
但是,如果你只提取到了愤怒、排斥、辱骂或者想让回避型改变,那么真的没必要。
因为,伤不到回避型,回避型心里只会觉得——
果然不是一类人。


最后,我想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依恋理论,是好事。因为,许多70、80后的回避型,不是天生产物,是收到社会文化影响、家庭教育观念以及早年看护者太忙,没时间照顾导致的。
随着科学育儿被越来越多的接受,希望未来用回避才能获得生存的孩子少一些,毕竟人只有一辈子,过好这一生,享受生命,而不要一直修复创伤,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啊。
祝好。
<hr/>
我是 @周小兔,本硕博三个专业的青年学者,一个一路(无论情感还是专业)都在试错中成长起来、乐意反思和总结,愿意陪你一起成长的心理咨询师。
用轻松的语言,快乐疗愈,读懂爱人,读懂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0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2
发表于 2022-1-15 09: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上海
因为: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
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既然选择大家在一起就是要共同面对未来的,可回避最差的就是没有“我们”这个概念,他永远觉得你是你,我是我。
回避只对自己负责,你的生活与他无关。把冷漠当独立,把自私当成熟。
你开心的时候不能与他分享,因为大可能没有回应。你难过的时候无法与他诉说,因为他觉得你很烦。
没有回应的爱,这是现代恋爱与婚姻的大忌。除非你只是找一个室友过日子,互相不干涉对方任何生活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5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2-1-15 09: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为什么这么多人排斥回避型依恋的人?
因为大多数付出了,没有得到自己的想要的,所以把自己置入受害者角色中,大骂回避是人渣。
但,你是创造者,一切都是你是选择的,你选择被对方伤害。
这很直接,很伤人,可能觉得我没有人情味,但我希望帮助大家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而这种经历反而是一份礼物。
现在的爽文很多,之所以爽,很多是顺着人性说的,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可能在帮你引到一个相反的道路上。
当然不否认很多文章写得很好,直击主要问题,然后分析得很清楚,让人受益匪浅。
我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仅本人个人观点,辩证看待,勿被洗脑!
在知乎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骂回避,似乎只要提起回避就头疼。其实,在感情中,两个人都有问题,都会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都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看待的伤害。
而骂回避、排斥回避,确实可以发泄情绪,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暂时缓解,但是想根本解决问题,这种受害者模式往往只会让自己遇到相同的人。
骂回避的人,敢承认自己没爱过吗?只是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你们能在一起,说明你们彼此都有过美好的时光,你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你们一起去做过很多事,彼此对对方都敞开心扉过。
这些美好是存在过的。
会发现,原来喜欢一个人是这种感觉呀! 会发现,即使对方脾气这么不好,我还是很爱ta呀! 会发现,我原来还会这么多技能!
而你们吵架了,对方很冷漠无情、自私,对方还打击你、贬低你,但你还是不死心,想起曾经的美好,于是你极力挽留,但你都无法留住对方,你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感觉自己的真心喂了狗,怀疑你们曾经的点点滴滴是真的吗?
这时,你曾经的爱变成了恨,你有多爱对方,那么此刻你就有多恨。
会觉得曾经的美好是多么的讽刺,嘲笑自己这么傻,居然把真心给了这个人渣,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还是珍爱生命,远离回避吧!
但是这股怨气怎么办?不甘心的你于是选择通过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你会发现,骂完之后,心里还会隐隐作痛,对自己说:怎么这么不争气,居然还会抱着一丝希望,希望ta会回来。
这时的你,开始变得回避,不敢主动认识异性,异性主动靠近,也会变得特别排斥。
停!
这只是一种视角。
接下来,我来帮你剖析另一种视角——爱的视角。
看到这个,或许你会觉得我在开玩笑,回避这么伤害我,我还爱得起来?
这里,我不强求你还爱回避,但是你可以爱自己,也可以感恩这段感情给你带来的成长礼物。
怎么理解呢?
可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的发生。
一件事的发生有好坏对错吗?
没有是吧?不然就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经典名言了。
所以,积极看待每件事,看见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来给我们送礼物的,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那跟回避的经历,你能发现一些你可以成长的礼物吗?
比如我的一个咨询者,她的回避老公做了对不起她的事,而她是一个焦虑型依恋,可想而知,对她的打击有多大,跟我咨询的那段时间整个人特别焦虑。而她并没有一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而是积极看待这件事,明白这件事的发生是必然的,而唯一要做的就是从件事中拿到成长的礼物,看到自己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精神不够独立、性格太强势、说话太直接、严重缺乏安全感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改变,即使跟回避不在一起,换一个人也是一样的。
回避有时候确实很自私,自顾自己的感受,但这些点有没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呢?
不是叫你变得自私,而是希望你自爱一些,多考虑一下自己,而不是全身心投入在别人身上。
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来爱你,你自己都不爱自己,给出的爱是真的爱吗?
其背后是不是满满的期待,期待对方能同样的方式回馈于你呢?
与其怀着失望和痛苦,不如感恩对方帮助了你成长,懂得了要好好爱自己,要让自己内心强大点。
你说,我爱不出来,只有恨。
如果你恨一个人会让你好受点,那就恨吧!
等过段时间你会发现你越恨对方,其实你越难受。
爱让人开心,恨只会让人痛苦。
事情是不是已经发生了,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件事的发生,然后拿到背后的礼物呢?
这样会不会让我们好受些?更加积极看待这个问题,看待人生。
我碰到这样一个女孩,她就是痛苦极致,想帮她拉出来,她都不愿意出来,看到自己的问题,整天就想着对方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完全把自己置入一个受害者模式,觉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都是对方害的。
结果遇到了下一任男朋友,又被伤害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我多次提醒过她,要注意哪些,她不理会我,一进入感情就被感情冲昏了头脑,每当被伤害了又想起了我。
爱这件事,没有人能说清楚,遇到了就是遇到了,爱上了就是爱上了,是无法欺骗自己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点,要收到成长的礼物。
一个人要走,留不住,一个不走,不用留!
放过别人,其实是为了放过自己。
好好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9

帖子

2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7
发表于 2022-1-15 09: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他们排斥的不是回避型依恋,他们排斥的是冷暴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7

帖子

3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3
发表于 2022-1-15 09: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首先,在知乎上排斥回避型依恋的人比较多,不得不考虑幸存者偏差。
因为在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进入亲密关系之后,想必伴侣的体验感不会特别好——
从最初的时候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感觉非常懂得自己,到最后进入到热恋期,热恋期过了之后,就会忍不住和回避型依恋者陷入到权力斗争中。而此刻,想必很多伴侣都会感受到对方忽冷忽热,或者一旦遇到矛盾之后很容易破防,甚至自己想抱着良好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却遭遇到回避性依恋者的冷暴力。
这个可能是大家需要在知乎上抱团取暖,最后得出的结论——这就是排斥回避性依恋的人的原因之一。
因此,与其说是专门排斥回避型依恋的人,倒不如说我们排斥的是——在亲密关系当中依恋受损的感受。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依恋受损是不是主要是由冷暴力引起的呢?

我想说,其实可以不是这个样子的。这里,我们重点讲3个方面。
1、我们来聊一聊排斥回避型依恋者他们处理问题的冷暴力模式。

为什么在你们遇到矛盾时,你所排斥的这个回避型依恋者总是会使用冷暴力呢?
其核心就在于——回避型依恋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度比较低,如果说恋爱这个事是你感兴趣的,但是对方的兴趣较少,因此当你需要对方在你身上投入更多关注,把人家兴趣拉起来时,你要明白,你需要的是“打破对方兴趣更少”的原则。
这时候ta不回应,不是冷暴力,就是没兴趣。


2、我们再来聊一聊,你只觉察到了自己对对方冷暴力的不耐受,你有没有进一步去思考?也许是因为你们两个在亲密关系当中已经呈现了地位的不对等。

为啥很多人和回避型恋爱就算分手了,也忍不住过来凑两句,骂一嗓子?但是一边又放不下呢?
因为,你一定认为自己是真心付出了,也能在冷静的时候知道对方也是真心地付出了,但是自己就像被扼住咽喉一样,在关系中好像一直是“卑微”的。
正是因为使用冷暴力策略的人,从最初的不知道,到后面使用久了,自己也享受了福利——
我是更高位的,我可以“控制”自己是不是离开,我知道你离不开我。
所以,路径依赖,冷暴力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处理矛盾,到后面就成为使用维系关系、期待你来改变的“手段”了。


3、我们来聊一聊,其实最初可能回避型依恋者在遇到两性关系的矛盾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和处理,ta只是采用了冷处理。

但是后面呢?
由于在原生家庭中,习惯性的遭遇到了情感忽视,所以ta把ta自己最熟悉的手段,用到了和你的关系处理中,于是ta不认为自己是在冷暴力,尽管你已经感受到了冷暴力带来的情绪压力。
有文献研究表示,发展性创伤障碍是受害儿童依恋创伤的遗产。

回避型在对你冷处理或者忽视时,其实就是告诉你,早年我就是这么被对待的。
——这是ta先天从原生家庭学习的处理方式。
当然,有些回避性是被伴侣逼出回避的,如果关系里让ta觉得对方过于强势,ta不想破坏关系,也不想伤害对方,就会采取不处理。这时候ta不认为自己在暴力,但是ta知道,自己“冷”。


第二部分:了解冷暴力的伤害的理论视角

说完了你排斥的对方,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作为回避型依恋者的伴侣,你自己内在的一些感受。
1、想必你可能会觉得你的回避型依恋的伴侣,对外并不是这个样子啊,可是为什么在你面前却偏偏总是使用冷暴力呢?

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人类互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场景当中,而解决冲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是非透明的,是外人所不能了解的。可就是这种隐蔽性,为发生冷暴力提供了安全场所(Bersani&Chen,1988)。之所以用冷暴力,是因为其自身的隐蔽性和私人性,常常被施暴者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
因此,你还会发现很多回避型依恋的人,对朋友比对恋人好多了。因为ta在外面压抑的、处理不了的冲突,在你面前都“敢”起来。
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中国的婚恋教育最缺乏的一课就是——
不要把好脾气都当做社交外衣给陌生人,把坏脾气留给爱的人。

即便回避型有自身的、不安全依恋的问题,那么也不该是别人去替ta承受ta的问题,自己却不改变。


2、我们来分析一下,既然这种冷暴力是指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明明是爱你的人,ta为什么总是会使用这样的策略呢?

因为交换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的,每个行为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都是为了追求什么避免受到什么惩罚而产生的。
当回避型依恋者通过冷暴力获得某种满足和释放,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会一直持续这种行为(Ellis,1989)。


3、我们来聊一聊,既然那么排斥回避型依恋者,你为何还是愿意在这段关系当中继续留下来呢?

我觉得,是不是你的排斥也绑定着在和对方交往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的三种心态?
(1)习得性无助
如果长期对伴侣进行施暴,最初面对这种处境的时候,回避型伴侣会想办法去进行修正,但是如果多次尝试没有改变现状,慢慢就会放弃挣扎,被动选择接受这种不幸(Walker,1979)
(2)习得性希望
有一部分遭受冷暴力的伴侣,在面对持续的冷暴力后,还是选择继续留存在关系当中,继续忍受,不是因为他们有受虐综合症,而是因为他们心里对于亲密关系和伴侣存在着更多的希望和感情。
可能会因为回避型依恋者的一些暖心行为带给自己希望,从而相信生活是美好的,眼前一切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Barnett,1985)。
这种见解虽然让他们遭受了很多冷暴力,但是心中仍然觉得深爱着对方,对对方还抱有希望,认为爱可以战胜一切,所以总是自己给自己希望,会以为自己的隐忍、宽容和包容可以换来对方的改变。
(3)求生理论
伴随着冷暴力存在于你和回避型依恋者之间,当你还有寻求改变的意识,可是意识到对方的改变似乎让你很无力时,大家会选择来知乎进行抱团取暖,这其实也是对应了Gondolf和Futcher(1988)提出的求生理论。


作为一名男性心理咨询师,在我接访的日常当中,很多人确实存在着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非常矛盾的心态。
一部分人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一方面呢,又想在对方能量不足的时候充当拯救者。刚刚恢复关系,可是受害者的心态又出现,导致关系起起伏伏,双方都很受伤害。
所以,如果你下定决心,就是排斥回避型依恋者,那么我建议你好好的对标一下,今天的回答是不是适合和这个人继续走下去。如果不是的话,而你又沉淀了很多和对方交往当中的一些依恋受损的心理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一聊。
毕竟每次告别一段关系,让我们沉淀出对于自己经营出来的问题,以及复盘到底我的情绪按钮在哪里,我踩了哪些坑,这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你可以花一杯奶茶的钱,点击我的付费咨询找到我。
或者当你认为原来我的回避型依恋伴侣是这样啊,ta有很多的问题并不是ta自己想的,并不是ta自己造成的,你也愿意理解ta的初衷,继续留下来。那么也可以说出你们的故事,看看我可以怎么样更好的帮到你。
以上。
<hr/>关于回避型依恋,你还可以戳下方链接了解其他——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429203858/answer/2274654593" class="internal">回避型依恋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
回避型依恋的人有何种魅力呢?
回避型依恋分手后会回头吗?
有什么是回避型的你很想让伴侣知道的嘛?
回避型依恋应该怎么自愈?
<hr/>我是心理咨询师 @晴天大叔,温暖又犀利。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花常开,月常圆”的理想期待,有的是“了解自己,创造最佳”的主角剧本,希望能够帮到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8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22-1-15 09: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可能是回避型依恋的恋爱方式不符合普适恋爱观吧。可以戏谑的说他们的爱“深沉”的连你这个当事人都“不配”知道。
绝大多数理想主义判断对方是否爱自己的标准就是对方有没有说爱他,有没有心里、眼里、嘴里全是他。会不会为自己做很多退让和牺牲;甚至连自己和对方父母掉进水里到底先救谁都能成为判定爱的标准。而这也几乎是每一个未受过正确亲密关系引导的人都逃不过的阶段。
其实想要俘获一个理想主义恋人的心还是很容易的,只要肯花时间耍嘴皮子,再破费点钱送点儿礼物,基本上都能够钻营到他心里去。
但回避型依恋的“耿直”让他们无法长时间的逼迫自己说违心的话,他们害怕自己万一做不到会受到对方的追责。他们不通人情的性格也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对方的习性从而产生焦虑退缩。
加上回避型依恋的回避特性导致很多人在和回避型依恋陷入短暂的甜蜜期后,亲密关系急转直下。导致回避型依恋成为了众矢之的。


侃侃而已:回避型依恋(三)--回避现象和应对策略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你后悔吗?可以说说你后来的感悟吗?回避型依恋者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9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2-1-15 09: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吉林四平
因为和回避型大多是一条死路,死循环,根本不是正常的情感交互,还有无止境的冷暴力,沟通障碍,没有共情能力,单从冷暴力三个字就已经够邪恶的了,人类发展到今天,爱的能量可以促使人们的身心健康,但回避这类人却选择了阴暗内耗,本质上还是有缺陷,实锤了,很难让其改变,若要改变他们,无论男女,简直就像诺曼底登陆战役,弄的自己伤痕累累,奄奄一息,本来爱情是美好的,却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哎,余生还是远离回避吧,自己的命很重要,完全可以找个内心善良大度,互助互爱的伴侣度过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0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2-1-15 0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排斥的不是回避型依恋,排斥的是他们自己有问题不自知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