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6 20: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就目前来看,中国音乐教育烂到什么地步呢?用我的话说就是烂到骨子里了。中国三教九流的思想那是根深蒂固。
先講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
在我老家人的眼里,那就是当官的最厉害,其次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只有清华北大对的上古代的状元级别)。这些人才配叫人上人,家里有一个,就能对其他人呼来喝去。
再講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这部分人里,以公立学校教师最厉害,其余的都是文艺工作者,在现在的社会里,地位最低的就数它们了。我爸就天天跟我说,当个JB钢琴老师,赶紧回来考公务员,钢琴老师那不叫正经职业。我说我月薪过万,他说过万有个屁用,考不上公务员,月薪过10万也没用。
最後講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
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服务行业了。其实现在钢琴老师之所以不受待见,就是因为家长、琴行、学生三方面引导,把钢琴老师逼成了搞服务业的。
我老家是个四线城市,盘踞着近520万人口,18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为99万人。愿意学艺术的按二八定律分,分出19.8万人,音乐、美术、舞蹈各分三分之一,学音乐的就是6万多人。按说这么多人学,一个学生一节课收80,一年就是2.5亿的大市场。按一个老师带15个人,一月上60节课算,整个市场需要4400个钢琴老师。每个老师每月能赚到4800块,这在我们这小城市足够吃香的喝辣的了。
然而现实是什么呢?整个城市的钢琴老师,把那些个保姆教琴的,幼教班教琴的都算上,满打满算,也不超过50个。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一个老师最多带30个算,不过带1500号学钢琴的。在一个520万人的城市里,只有区区1500人学钢琴,而且现实不会比这个更多。音乐学院毕业留下的钢琴老师有几个呢?没几个。我们城市最牛逼的钢琴老师是武汉音乐学院的本科生,还是十几年前的本科生。
原本我们本地有8个大琴行,数百家小钢琴培训工作室分布,现在死的死伤的伤,该倒闭的都倒闭了。只剩下两家最大的琴行每天苟延残喘,只剩零星的几家小工作室还在营业。整个BOSS直聘上,我们这个城市在招聘钢琴老师的企业不超过三家。再加上新冠肺炎这么一打击,直接把整座城市的钢琴氛围炸的七零八碎。
可是就是这种情况下,我们市每次艺考,钢琴项目还是仅次于省会,考试成绩、升学质量仍然碾压除了省会郑州以外的所有城市。鬼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
十五年前赵晓生大狮子来我们城市开讲座,1500人的大会议厅能被家长、孩子、各个培训机构的老师填满,更有琴童想挤进来听课都挤不进来,被保安拦在门外,大狮子的门票一百一张,我老师有独家渠道,念在我努力的份上送了我一张,临讲座前几天还有黄牛炒大狮子的票。
十来年前郎朗来开音乐会,用千人体育场开音乐会,会场直接爆满,黄牛把票炒到天价,其他城市的人坐着飞机来买黄牛票,都要一睹郎朗风采。我因为没买到票,沮丧了好久,幸亏保安我认识,买了包华子,放我进去了。
结果现在到我大二时沈文裕大师来我们城市开音乐会,我买的倒数第一排的票,我能堂而皇之的做前10排,为啥呢?前十排一个人也没有。沈大师的票卖的有多惨呢?这么说吧,后期白送都没人去,后来闹得主办方没辙了,登报免费看,现场领票,来的人发一小筐一小桶花生油,都没啥人来。主办方准备送出去的鸡蛋和油,基本没被领过。我敢打赌这绝对是沈大师演出生涯里,票卖的最惨的一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