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mAXxoJF - 

对于古典钢琴这种大师都很难不出错的事情,为什么不用机器人来完成?

[复制链接]

1

主题

319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发表于 2019-4-26 1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个旧答案为啥今天引来了好多评论,有人说一切都可以量化,力度速度啦,但也是人为提前设定的是不是?那人直接弹好不好?拜托一个机器媒介来贯彻他的演绎是要多费劲。好,又回到题主的问题了,因为他担心人在台上出错,首先,百分之九十八的演奏会都不会出现云总那种尴尬场面的。绝大部分碰错的都能圆回来。无伤大雅。再次,我是说,希望在现场听到和录音不同的,即兴的东西,包括错音,包括他怎样应变。录音棚里的CD无错,精美,为什么我们还要花几张CD的钱去听演唱会?音乐会?因为我喜欢这个人,也喜欢他带给我的未知感,还期待安可。。综上所述,虽然机器会表现出最精确的音乐,但是。。。好吧,也许是我navie固执文科生啥也不懂吧。
亲爱的题主,乐谱上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音符,其余那些,把音符变成音乐的而是力度,节奏,音色,踏板,速度等等无法量化无法统一的东西。这些,不同演奏家对于音乐的不同理解导致他弹的曲子别人模仿不来,所谓二度创作就在此。听每个演奏家表现这种差异,是我们去音乐会的目的,听听与录音室有什么不同,抓住他/她转瞬即逝的新颖的细节处理。机器人去弹,只能表现精确,不会任何变化,因为那都是由人设定好的弹法,程序。
小时候看过个童话,叫“夜莺”,就是说的这个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1

帖子

2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4
发表于 2019-4-26 1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上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果都是机器人在弹琴,谁还愿意买那么贵的票去听音乐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3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9-4-26 11: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不同的人用了不同的工具罢了。音乐本身也只是交流美感的振动而已,欣赏音乐时欣赏的是一个个艺术家又不是看他们用的工具。
李梅里说得就很好。感觉没区别的话直接听模拟声音就可以了,何必用机器人多此一举,它的研究者有更好的事情做。
再说,编程的人未必不能是个艺术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2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19-4-26 1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运动会为什么不用机器人跑步和投铅球”?是一个道理。机器人可以拼马力和设计,但是无法展示人类肌肉和身姿的优美,无法让我们看到竞赛选手正在经历的希望和痛苦,无法让我们联想到运动员几年如一日的辛苦修行。这种展示和联想,让我们对人类本身(自己的存在)感到感动和自豪。
以及“人们为什么不看运动会/演唱会的录像带算了”?我们要的就是那种随时可能发生状况的新鲜感和刺激感。我们希望看到演奏家努力追求100%完美发挥的过程。
音乐表演是“表演”,我们需要看到人类如何展现他们纯熟的技艺。
孔子说的君子需要学六艺,礼乐御射书数。中世纪骑士的六艺是剑术、骑术、游泳、狩猎、棋艺、吟诗。养不养国不知道,能确定的,是把个人作为艺术品去培养。这些技艺虽然现在大部分都用不到(以前的普通人也用不到),或者有机器代劳,然而能够娴熟驾驭他们的人类,仍然是我们欣赏的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3

帖子

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3
发表于 2019-4-26 1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今天的《無次元》会员通讯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节选如下:

弹错了啥的也算是感情吗?嘿,绝对算啊。事实上,由于感情会影响妳的心率、情绪、以及对肌肉的控制,要让自己尽量不弹错靠的就是在演奏时抑制感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日复一日血汗工厂般的练习做到的。当妳听自己弹同一首曲子听到吐时,任什么感情都会被中和掉。

……

第一乐章开头的那个碰错的和弦(视频中 2’07” 和 2’08” 之间)是一个典型的精彩错音。为什么?看过谱子的人知道,那个碰错的和弦和它之前的和弦之间在键盘上的空间距离很大,但在音乐上的时间距离很小。这意味着钢琴家要用最快的速度把两只手一起从钢琴的高音区移到低音区,并准确地弹出后一个和弦。(更别提后一个和弦的右手小指落在了宽度较小、因此更难按准的黑键上。)

……

潘帅答案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一方面以一种貌似激进的姿态站在了「机器人」的一边(「你们所谓的什么演奏技巧、艺术感觉,完全就是一堆数据而已。机器人是自己完成的」),但与此同时又提到了「指法」。无论是潘先生提到的这家法国公司还是潘先生本人,如果要超越人肉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为什么要造一个只有十根手指、且手掌跨度只有十二度的的机器人?很显然,潘先生难以忘怀自己过去十几年里在克服肉体障碍上投入的努力。他明白作为艺术的体育是怎么回事。他喜欢看人类克服极限的姿态。

欲读全文,请点这里入会:《無次元》会员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1

帖子

25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1
发表于 2019-4-26 1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这里想要单纯的就我反对的那些陈述所作出一个总体的点评……这里总算有一个答案把我反对的那些陈述都列举在内了……于是我就在这里 @央夏好了……
在机器已经可以模拟弹钢琴的今天,钢琴家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我反对的东西终于在这样的一个答案里都出现了……
纯粹在科学的知识范围内看,这个答案所说的内容或许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答案的哲学部分却幼稚得可以……不懂哲学是可以的,但是把哲学教材上写出来的全都当成“正确的哲学”然后出来乱说就不行了……
该答案不欢迎转载,所以我只能采用这种方式……

首先,单纯就在心理学上,手段和目的的区别就不是那么清晰的……你做神经科学的总不会不知道吧……其次,首先我们只有默认了一个“情感世界”的存在,才能说“对音乐所呈现的情感世界的关照”,但问题在于,任何东西都不是“本身就存在”的,而只是在某种理论上才存在的(参考迪昂-蒯因论题),因此,并没有任何“超越性的存在”,在这里,听众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本能地基于某些假设建立了一个理论,至于那个所谓的“情感世界”显然也只是这个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仅此而已,显然这完全不能证明“艺术不只是单纯的作品本身”……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享受”,这显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根据前面从迪昂-蒯因论题出发得到的结论,既然“情感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个理论所得出的结论,那么显然有没有获得这种观照只取决于听者是如何建立理论的……在这种意义上,如果说在艺术中本身有任何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乃至于这并非形式主义的演奏可以产生的,这显然都是一个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因为这只会使得任何演奏者的任何演奏都不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享受”……

但其实并非如此,不只是音乐,文学和画作也同样不具备任何客观内容,文学和美术本身并未承载任何故事,一千个读者也同样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超出音乐的地方……如果任何东西是“语言和想象力所不能触及的,漫无边际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意识的”,那么我们应该直接说——这东西不存在……因为无论我们是否假设这种东西存在,这都不会对我们的预测产生任何影响……但显然,音乐是存在的,我们都听到过音乐……因此,音乐显然不是这样的东西……不能因为一个蠢货对于明显我们都接触到了的音乐做出了如此愚蠢的定义,我们就为此修改基本的科学方法……(正如一个诗人也可以用类似的语句来描述女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上存在的女人的属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我们显然不会说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不同种族的人能从同样的旋律中感受到相似的感情,这是否就意味着要么音乐作品本身具有情感,要么就总有不同种族和文化所体会到的感情的区别呢?(换句话说,在这个论证中,我们很清楚的可以发现,论证者把前面的“形而上学可能性”偷换成了“现实可能性”,这才引发了这样的荒谬)……并非如此……当我们用刀划到手的时候,超越个体差异的,超越种族的,我们都能感受到疼痛,显然“用刀划到手”这个动作本身并没有所谓的痛觉,痛觉完全是我们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基于种族文化的差异,就有人痛有人不痛了……
因此,音乐尽管有其客观成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真的指向了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乐曲基于听者的只是特定声音信号的刺激,听者本身本就有身为听者的本能(相信没人认为人出生下来真的是一块白板,一切都是文化所塑造的),这样的本能,在基于这样的刺激的情况下,本就会基于这样本能的假设而产生出一系列理论,这与用刀划到手会感到痛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的,而用刀划到手显然不指向任何超越性的存在,用刀划到手显然是纯粹的物理形式,而没有任何这样的内容,同样的,音乐显然只是纯粹的声音形式,并没有任何这样的内容……任何艺术本身都没有这样的内容,产生了内容的只是观众基于自己的本能所建立的理论……

显然,我们并没有必要因为这种愚蠢的甚至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的语义的陈词滥调而修改什么东西……请注意,显然这句话里面的“机械”是无语义的……至少,该“机械”并不是图灵的“机械计算”所指的那一种“机械”……至于“机器做不到”,这很显然需要证明,而不是只需要陈述……

在这里论证者引入了另一个奇怪的概念“智性”,但从未有任何一个人讨论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人类本身是否具有这样的东西?……显然的,如果仅仅简单就这里的描述而言,这完全没有超出通用图灵机的能力范围(仅仅简单根据通用图灵机的纯数学定义即可)……

显然,这里的“机械”依旧不是通用图灵机这个意义上的“机械”……至少,从定义上来看,没有任何东西阻止一台通用图灵机完成这项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台机械,在它在处理MATLAB问题时候积累下来的运行记录将会影响到此后输入曲谱时候的处理方式……显然这是很机械的,并且也完全符合要求……

同样的,参考上面那一台被我设想出来的机器……只要我们把这台机器运行其他程序的运行记录与演奏乐曲时候的处理方式相互关联,这就足以达到这样的要求……而这在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当然,如果我们继续使用“真正的苏格兰人谬误”这样的论证方式,那么的确依旧是可以通过诡辩来拖延时间的……

看起来这似乎彻底封死了机器演奏的可能性,但是,这也同样封死了人类演奏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证明人类具有所谓的intellectual,我们根本不能证明人类的演奏中存在人类所认为的人类的这种“理解”……如果我们要承认人类可以演奏,就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对于“正确的演奏”的定义……

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相矛盾……呵呵……有一千种世界观就有一千个“真理”,难道我们要说这一千个真理都是“真正的真理”?……显然不是,这样的逻辑是失败的……人们世界观的演变完全具备了上述的所有特征……但是用世界观和真理来进行阐述的话,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发现问题之所在……我们完全可以否定真理的存在,并且如果我们承认真理的存在,那么就不能说“真理活在这许许多多世界观中”……根本没有那个“唯一真实的贝多芬”,甚至就连历史上的贝多芬本人也不是(因为实际上严格的来说,历史上的那个贝多芬并不能被算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际上存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还很难说)……在这里,有的仅仅是那一千多个贝多芬,以及其中“我们更喜欢的那个贝多芬、“对于日后的新的贝多芬们影响更大的贝多芬”……

最后,这句话依然是一个空无论证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说明intellectual这种东西是什么,然后再证明存在哪怕任何一个人有intellectual这种东西……

仅仅是空虚而无意义的论断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任何结论,而只能表现出做出论证的人本身有多么没动脑子……再重复一遍,不懂哲学是可以的,但是把哲学教材上写出来的全都当成“正确的哲学”然后出来乱说就不行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19-4-26 1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你可以试一下把一首乐曲的谱子放到最新版本Sibelius最好的乐器音色库里面然后播放一遍,再听一遍真实音乐家演奏的录音,看看自己能不能听出很大的区别来。如果听不出来很大区别的话说明对于你来说听机器人演奏的确没什么差别,如果还愿意听古典音乐,那么还能省下一大笔音乐会门票和买CD的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8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发表于 2019-4-26 1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机器学习来研究音乐表演当然是好事。但是,说机器人在可预见的将来就能像一流钢琴家一样演奏了,还是为时过早。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说机器人能像一流钢琴家一样演奏,是在说它的演奏可以满足听众对于一个一流钢琴家的需求。一个一流钢琴家最大特征是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既不能是众多钢琴录音里取平均值,也不能是完全照搬某一个钢琴家。目前的机器人在这方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目前的机器学习算法连区分不同演奏家之间的风格都做不到
http://www.ofai.at/cgi-bin/get-tr?paper=oefai-tr-2003-01.pdf
仅仅比瞎蒙好一点点。

如果我们换一个要求,让机器人去模仿某一钢琴家的风格,可不可行呢?目前好像还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不过,如果要成立,则必须满足以下的标准:
1. 机器学习该演奏家的一部分曲目录音,总结其风格。
2. 机器凭借其学习的风格,独立演奏另一部分曲目(另一部分曲目不包括机器学习过的曲目)。
3. 拿机器演奏的另一部分曲目,与该演奏家演奏的另一部分曲目,进行双盲测试。看看人耳能否识别哪个是钢琴家、哪个是机器人的演奏。
以我对当前机器学习的了解看,做到这点基本不可能。

再聊一聊目前第一的答案。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不过我猜测该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根据真人演奏,大体得出哪些地方可以自由处理。然后,对这些可以自由处理的地方,根据某些感情模拟的算法来生成力度、时值、节奏。比如,如果要表现欢快,节奏就可以相应变快、力度变轻,如果要表现悲壮,可以速度减慢,增加力度变化幅度等等。当然,不可能是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是基本原理应该如此。但是问题是,区别某些差异较大的情感是可行的,比如《大腕》里的丧乐变喜乐,直接改变速度就能达到效果。但是,音乐中的情感(或者说音乐形象)远不止这些,要细致得多,比如,如果我要区分欢快活泼与幽默谐谑,或者区分葬礼般肃穆与宗教仪式版庄严呢?这个学习起来就难多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能解决的。

所以总结一下,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能做到的:
学习并演奏同一首曲目,达到虽不同、但以假乱真的效果。
机器人无法做到的:
学习并演奏同一首曲目,并具有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风格。
学习某一演奏家的风格,并将之运用于新的曲目,达到以假乱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0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发表于 2019-4-26 1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底,听众听音乐会不是听“音乐的内容”,而是“看一个个活人在台上演奏几百年来的最优秀的作品并且沉醉其中为之感动”的过程。
我们听的音乐是和演奏家的性格密切相关的。我们听的不只是肖邦、贝多芬,我们听的是阿格里奇的肖邦、鲁宾斯坦的肖邦,是李赫特的贝多芬、肯普夫的贝多芬、阿劳的贝多芬。

如果说让机器取代钢琴家的话,那么自动演奏钢琴早就做到了,甚至CD诞生的目的也在于此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1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19-4-26 1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发视频:TED演讲集:音乐革命

TED演讲集:音乐革命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xNDk5MzI4.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